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津閣

鎖定
文津閣,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避暑山莊內平原區的西部,是一座清代專貯《四庫全書》而修建的皇家藏書樓。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文津閣建成。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庫全書》收藏於文津閣。 [1] 
文津閣坐北朝南,四周有白灰花牆環繞,是一座較大型四進院落,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 [1]  文津閣自南而北分別是門殿、假山、水池、藏書樓、後花園,東側有配殿和碑亭,後院有月亮門。 [2]  藏書樓主樓面南而建,重檐前後廊捲棚硬山式建築,是明二層暗三層式的磚木結構的樓閣。 [3-4]  文津閣總體佈局與寧波範氏天一閣和宋代書畫家米芾寶晉齋相似,是避暑山莊五處琉璃建築中的其中一處,樓閣多用紅色、綠色,灰色青磚,既有北方園林的莊嚴肅靜,又有南方園林的温婉靜雅。 [2] 
1961年3月4日,包括文津閣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文津閣
地理位置
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
佔地面積
3600 m²
始建時間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津閣歷史沿革

避暑山莊文津閣 避暑山莊文津閣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文津閣建成。 [1]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成書。 [6]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庫全書》收藏於文津閣。
清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下旨“停止一切山莊未竟工程”,此後,文津閣因年久失修,閣頂部分坍塌,雨水滲漏,沾濕書籍的現象嚴重。
清同治六年(1867年),文津閣得以修葺,黑色琉璃瓦都換成了布瓦,將花脊改為排山脊。 [7] 
民國四年(1915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內務部運抵北平(今北京),暫時藏於故宮文華殿;同年10月,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前清奏案,諮行內務部,將其撥歸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
民國五年(1916年)夏天,將原來的書架交由京師圖書館,由國家圖書館保管。 [1]  [6] 
1954年,文津閣重建。文津閣的樓梯改道,第二層的樓面被封底,形成了三層樓。 [7-8] 

文津閣建築格局

文津閣佈局

文津閣位於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北山和西嶺間松雲峽谷口台地上。山溪從右側長山流過,長湖自左側流過。文津閣坐北朝南,四周有白灰花牆環繞,是一座較大型四進院落,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 [1] 
文津閣前原有四組建築,已毀,今存遺基。東為瀑布景觀——千尺雪,仿江蘇寒山千尺雪瀑布建造;千尺雪西一組名為寧靜齋,四周環繞回廊,院內前齋後樓,中有池水分隔,康熙為樓題匾“清敞”,乾隆為齋題名“寧靜”。寧靜齋南一組建築名曲水荷香的亭子,按王羲之《蘭亭序》描寫建造,供皇帝和御用文人戲酒吟詩所用。再東一組建築為前亭後殿,乾隆題名玉琴軒,有聯“寓情最覺靜可樂,無物始知閒不爭”。 [3]  [1] 
文津閣二門為青磚硬山門斗式,入二門有漿石疊山,外看為影壁山,內看是相形假山造景。假山上西側建有四柱黃琉璃頂攢尖亭;東側建有月台。穿假山山洞右行入第三進院落。第三進院落即是文津閣,呈深藏假山之中態勢。假山後、藏書樓前建有水池,假山呈半月形環抱着池沼。藏書樓主樓面南而建,重檐前後廊捲棚硬山式建築,是明二層暗三層式的磚木結構的樓閣。藏書樓東側圍牆建有三間捲棚布瓦頂的東配殿一座,面東出抱廈,即為東門殿。閣後為第四進院落,是一個庭院花園,四周環繞粉牆,一座三層的琉璃花壇建於假山南側,後院牆上有圓月亮門一個,過此門可以通往文津島島後。再鑿小池,間有高松數十株,四周環繞粉牆。 [3]  [4] 

文津閣特點

文津閣總體佈局與寧波範氏天一閣和宋代書畫家米芾寶晉齋相似,是避暑山莊五處琉璃建築中的其中一處,樓閣多用紅色、綠色,灰色青磚,既有北方園林的莊嚴肅靜,又有南方園林的温婉靜雅。 [2]  假山、亭台整組小景佔地不多,卻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障景手法和“舍直就屈”的平面形式的運用包含着“師法自然”的概念,因為真正在大自然中是很少有直線和一覽無餘的。
文津閣園中有點景和隔景作用的建築和自然環境相協調,體現了詩情畫意之美。整個園中園的格調顯得自然、淡泊、恬靜,符合了山莊離宮的樸野、素雅的景觀風韻。 [4] 

文津閣主要建築

文津閣綜述

文津閣園中自南而北分別是門殿、假山、水池、藏書樓、後花園,東側有配殿和碑亭,後院有月亮門。 [2] 

文津閣門殿

文津閣門殿,三楹南向,進深二間,六檁後廊捲棚布瓦頂硬山式建築,面積57.15平方米。 [4] 
文津閣門殿 文津閣門殿

文津閣假山

文津閣假山位於門殿之後,對面是池沼和藏書樓。假山佔地約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漿石和雞骨石等堆疊而成。假山石洞,前後各有兩門相通,洞內山石遮掩,可分廳、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雞骨石鑲嵌,有幾個大小不等的窗孔。有棒槌山、羅漢山、雙塔山等承德十大名山的縮影,更有“十八學士登瀛洲”的造型。
假山上西側建有台基為3.8x3.8米的四柱黃琉璃頂攢尖亭;假山上東側建有台座為2.25x2.6米的月台,中間豎一座高2.12米的石碑,碑首、碑趺上的紋飾為夔龍圖案,碑身一面鐫刻“月台”兩個大字,背面及兩側則分別鐫刻着乾隆皇帝寫的三首詩。 [4] 
文津閣假山

文津閣水池

水池位於假山後、藏書樓前,假山呈半月形環抱着池沼。假山之中留有一穴漏光,在白天陽光下立於閣前池邊俯視池水,可見一彎新月折射到池中,形成“日月同輝”的景象。
文津閣的“晝月”設計正是造園設計者根據光學入射角和反射角的科學原理堆砌一個下玄月的形狀,讓陽光透過石縫形成一個月牙狀,形成日月同輝的景象。 [4] 
水池

文津閣藏書樓

藏書樓主樓面南而建,重檐前後廊捲棚硬山式建築,是明二層暗三層式的磚木結構的樓閣。此樓的面闊六間,通面闊26.2米,西稍間有一間樓梯間,面寬收進三分之二。進深五間,前後設廊,通進深14.62米,樓通高13.85米,建築面積756平方米。
藏書樓按《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説法設計,寓以水克火之意。頂層六間相通意為“天一”,底層六間分隔謂之“地六”。閣頂覆以黑色琉璃瓦,按五行之説黑色屬水,也取避火之意。藏書樓從外觀上看似兩層樓閣,實則三層,中間有一暗層被屋檐全部遮擋,沒有陽光直射,可用來藏書。
文津閣外觀上的兩層在設計時都修建有前出的廊檐,前後窗上都裝飾有窗欞並覆有窗紗,其腰檐遮擋處把上層地板下的空餘部分闢為中間暗層,第二層層高2.5米。文津閣的碧紗窗以及廊檐都起到了濾除和阻擋紅、紫外線照射的作用,減少了對圖書的破壞,而且室內光線柔和。 [4] 
文津閣

文津閣碑亭

文津閣的東面有碑亭一座,立《文津閣碑記》一通。碑高532釐米,寬138釐米,厚58釐米。碑趺、碑身、碑首周邊雕蟠螭紋和雷紋圖案。正面用滿、漢文字鐫《文津閣記》,背面鐫《題文津閣》,東側鐫《四庫收精要》,西側鐫《建由甲午成乙未》均由乾隆御筆親題。 [1] 
文津閣碑亭

文津閣歷史文化

文津閣藝文

熱河志》中寫道:“文津閣與紫禁、御園三閣遙峙,前為趣亭,東側月台,西乃西山,蓋仿範氏之成規,兼米庵之勝概矣。” [1] 

文津閣選址

文津閣選址經過慎重遴選,先後“擇址四處而未能定”,最後乾隆皇帝“親躬履堪閲視”,四中選一,取“谷口千尺雪側,卜高明爽塏之地,用仿浙江範氏天一閣式,建為高閣,以庋《四庫全書》”。 [3] 

文津閣藏書文化

文津閣園中藏書樓前後都有曲池蓄水,用於防火。
文津閣是仿照浙江天一閣所修建,閣高寬敞,南北通透,通風良好,水汽不會滯留,而且閣的基礎是花崗岩、鸚鵡巖和青磚,室內地面高於外面70釐米,有效地阻止了地下水的上升。木質的地板和較長的廊檐在空氣中水分多時吸收水分,在乾燥季節釋放水分,防止了室內過於潮濕引起書籍發黴和室內過於乾燥的問題,符合書籍保存的要求。藏書樓內的書格書匣均為不腐不蛀的楠木所制,能夠有效地起到防蟲的作用。 [4] 
文津閣外部裝修採取“封火檐”,正面為造景美觀出檐而內收。內部每間的隔斷牆以青磚一砌到頂,形成一個個以磚封閉的空間,一旦火災僅燒一間,不致蔓延。閣內僅收藏《四庫全書》即有115架,共6720套,還有《古今圖書集成》1萬卷,可謂“積書充棟,秘籍滿架”。三層閣內都要藏書,這是與天一閣的主要差別。文津閣的中層(第二層),秘掩於“腰檐”之間。在腰檐的“內收束腰”部位,安設茜紗楣窗,宜於通風和進入柔和光線。第一層閣以廊檐遮擋日光,第三層閣以閣頂長檐內收加剪邊,避免日光直射。文津閣經過科學選址、科學構建,營造出宜於藏書的特殊環境,解決了防蟲蛀、防火災、防雷電、防潮濕、防乾燥、防日照諸多藏書難題。 [3] 

文津閣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2張)
清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就下詔搜訪遺書,並下令儒臣校勘《十三經》等經典。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正式批准大學士劉統勳等人議定的輯校《永樂大典》章程,並下令“將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隨後,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等三人被任命為總纂官,並從翰林中選了數人組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班子——四庫館。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第一部《四庫全書》編撰並抄錄完成。全書共收書3461種、79309卷、36381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四庫全書》共抄錄七部(分藏於北四閣:文淵閣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南三閣: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是七部中的第四部,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6]  [9] 
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原存於承德避暑山莊,相較其他六部《四庫全書》,它是保存最為完整,並且仍是原架、原函、原書一體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具有獨特的意義和歷史文獻價值。 [6] 
據國家圖書館的有關史料記載,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卷帙,以四種顏色將其分別開來。經部為綠色,史部為紅色,子部為藍色,集部為灰色。每冊卷首蓋有"文津閣寶",末頁蓋有"避暑山莊"、"太上皇帝之寶"小篆朱文方印各一顆。史部的《八旗通志》成於嘉慶初年,後再補入,故里面僅有"嘉慶御覽之寶"一方。全書與通行印本的《四庫全書目錄》微有不同,大概因為抄寫較晚,所以有修訂改易之處。 [1] 
民國九年(1920年),學者陳垣曾對文津閣本進行清查,統計全部收書3462種,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冊,229.11萬頁。陳垣先生建議將文津閣本的提要彙集影印出來。這是提議影印文津閣本的首例。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圖書館研究員楊訥先生提議並主持了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與文津閣《四庫全書》原書核對錄異的工作,核對從集部開始,《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集部)》,共15冊,二百餘萬字。

文津閣文物價值

文津閣園林以形式美為框架,以自然美、生態美為本質,體現符合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其園林中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中又藴含着無限的靜怡之趣,是一件自然生態藝術品,對現代生態園林的構建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4] 

文津閣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包括文津閣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0年,中央財政啓動6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文津閣是其中的重點維修建築。 [7-8] 
2012年8月,文津閣內的碑亭和東值房進行修繕。 [10] 

文津閣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文津閣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麗正門大街22號避暑山莊內平原區的西部。
文津閣
文津閣
文津閣(2張)
開放時間
08:00~17:30
門票價格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130元(承德避暑山莊門票,含文津閣)。
平季(11月1日~3月31日)90元(承德避暑山莊門票,含文津閣))。
交通信息
從承德火車站乘7路、長途汽車站乘5路公交車或小公共汽車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