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裴岑紀功碑

鎖定
《裴岑紀功碑》是刊刻於東漢永和二年(137年)的一方碑刻,又稱“鎮海碑”“雍正碑”“裴岑碑”“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東漢裴岑紀功碑”“東漢永和二年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1-2] 
《裴岑紀功碑》高約160釐米,寬約60釐米,陰刻6行,每行10字,主要記述了東漢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帶領三千郡兵擊敗匈奴呼衍王一事。 [3]  書法上,其字體以篆入隸,圓勁古厚,氣勢磅礴。 [1] 
中文名
裴岑紀功碑
創作年代
東漢
別    名
鎮海碑
書法類型
隸書
規    格
高約160釐米,寬約60釐米
現藏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裴岑紀功碑碑刻內容

《裴岑紀功碑》原石 《裴岑紀功碑》原石
釋文
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雲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眾,克敵全師,除西域之┘災,蠲四郡之害,邊境艾安,┘振武到此,立海祠以表萬世。┘ [4-5] 
(説明:┘表示分行。)

裴岑紀功碑創作背景

據史書記載,東漢永初元年(107年)漢朝放棄西域以後,遊牧於蒲類海附近的一支北匈奴部落遂乘虛而入,重新控制西域,並調動西域各國軍隊連連侵犯河西四郡,如此達十餘年之久。東漢元初六年(119年),漢朝派長史索班出屯伊吾,招撫西域。翌年(120年),索班被車師后王引北匈奴軍隊進攻殺死。之後,班勇出兵西域,於東漢永建元年(126年)大敗呼衍王,呼衍王選往枯梧河上放牧,不敢更近車師。東漢永建六年(131年),漢朝恢復伊吾屯田,置伊吾司馬一人。東漢陽嘉三年(134年),車師後部襲擊北匈奴於閶吾陸谷。翌年(135年),北匈奴呼衍王為了報復,進攻車師後部。敦煌太守發諸國兵及玉門關候、伊吾司馬,合六千三百騎救之,掩擊匈奴于勒山,漢軍不利。當年秋季,呼衍王又將二千人攻破車師後部。以上就是《裴岑紀功碑》刻立前夕的局勢。據碑文記載,東漢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三千郡兵出擊北匈奴於伊吾北,殺死呼衍王,取得重大勝利。 [5]  同年(137年),敦煌人民建祠歌頌裴岑的戰功,並刻《裴岑紀功碑》作為紀念。 [6] 

裴岑紀功碑藝術鑑賞

書法上,《裴岑紀功碑》的字體系以篆為隸,由篆變隸之漸,最大特點是“生”與“簡”,與《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其用筆以方折筆法為主,又糅雜篆筆之婉曲,無漢隸之明顯波挑,毫無圓滑做作之氣,如“漢”字、“年”字、“月”字、“郡”字等,與《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上文字用筆結構幾乎一模一樣,都是方正硬朗,即所謂的“生”。另一方面,其結體外廓比篆書短,又比隸書長,介於篆之長形向隸之扁形過渡階段,簡練乾淨,無故意盤曲纏繞、附庸造勢的筆畫雜側其間,字體圓勁古厚,氣勢磅礴,雄勁大度,章法茂密,如“郡”字、“眾”字、“西”字、“害”字等,簡潔利落,如落葉後的古樹,枝幹似鐵,蒼勁無比,即所謂的“簡”。 [7-8] 
(圖冊來源:故宮博物院 [9] 

裴岑紀功碑作品評價

清代史學家汪中:《裴岑碑》,得見於江寧。漢碑之存於世者,此為天下第一。(《容甫先生年譜》) [10] 
清代書法家郭尚先:①此碑樸古遒爽,其法大似摹印篆,與《鄐君》《楊孟文》《李翕》諸摩崖為類。(《芳堅館題跋·卷一·漢裴岑紀功碑》)②漢人分書多短,惟此結體獨長。次則《析裏碑》耳。此石尤圓勁瘦削,不易及也。(《芳堅館題跋·卷一·漢裴岑紀功碑》) [11-12] 
清代書法家方朔:字在篆隸之間,雄勁生辣,真有率三千人擒王俘眾氣象。(《枕經堂金石跋·卷二·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跋》) [13-14]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餘所見描本,字體肥而小,亦非從真本出。與偽姜行本紀功碑當是一手所作。真本細瘦,決不能描。(《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 [15]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至《褒斜》《郙閣》《裴岑》《尊楗閣》《仙友》等碑,變圓為方,削繁成簡,遂成漢分,而秦分筆未亡。(《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 [16]  ②降至東漢之初,若《建平郫縣石刻》《永光三處閣道石刻》《開通褒斜道石刻》《裴岑紀功碑》《石門殘刻》《郙閣頌》《戚伯著碑》《楊淮表紀》,皆以篆筆作隸者。(《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 [17]  ③若《趙王上壽》《泮池刻石》,降為《褒斜》《郙閣》《裴岑》《會仙友題字》,皆朴茂雄深,得秦相筆意。(《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8]  ③餘謂隸中有篆、楷、行三體,如《褒斜》《裴岑》《郙閣》,隸中之篆也;《楊震》《孔彪》《張遷》,隸中之楷也;《馮府君》《沈府君》《楊孟文》《李孟初》,隸中之草也。(《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9]  ④《三公山》為西漢分書之宗,《裴岑》《郙閣》《天發神讖》輔之。(《廣藝舟雙楫·卷四·十六宗第十六》) [20] 

裴岑紀功碑歷史傳承

流傳情況
《裴岑紀功碑》原位於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石人子鄉石人子台村,立於湖畔,相傳具有驚天鎮海之力,既可鎮服湖怪,又能避免天降風雪,故被當地人稱為“鎮海碑”。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嶽鍾琪駐軍巴里坤,發現碑後移置將軍府,後又遷往巴里坤城外關帝廟築亭加以保護。據傳,民國二十年(1931年),馬步芳堂弟馬仲英竄至新疆,進攻巴里坤,守城官兵為免關帝廟成為敵人攻城堡壘而燒燬廟宇房舍,碑也被火燒裂。事後,縣教育館館長張鈞將裂開的碑石用麻皮蘸膠水捆紮並箍好,運至仙姑廟保存。當年恰逢大旱,當地村民認為是“鎮海碑”被移走的原因,便強行把碑遷返原處,途中弄裂了碑身。新中國成立後,碑被收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1] 

裴岑紀功碑版本信息

《裴岑紀功碑》的拓本主要有3種:
①雍正時初拓本。首行“惟”字左旁中豎筆未泐損變粗;“煌”字“火”旁右下一點未被石花連至右下。第五行“害”字右豎筆未泐損。
②嘉慶、道光年間拓本。首行“惟”字中豎筆已泐成一長粗筆與下面“漢”字相連,但兩邊小豎筆卻未損,尚清晰可見;煌”字左旁下部未泐損。
③清末民初拓本。首行“惟”字左旁已損泐,使得三豎筆泐損相連;“煌”字左旁“火字下部泐有一長痕向右下延伸。 [8] 
參考資料
  • 1.    吳軍,劉豔燕 著.敦煌古代石刻藝術[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6年07月第1版:54-59.
  • 2.    尹雪萍,高健.《裴岑碑》研究綜述[J].蘭台世界,2015(27):183-184.
  •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 編.絲綢之路西域文明[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年08月第1版:91.
  • 4.    尹雪萍,高健.《裴岑紀功碑》考辨[J].蘭台世界,2017(10):122-124.
  • 5.    馬雍 著.西域史地文物叢考[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06月第1版:16-23.
  • 6.    周鳳五 著.書法[M].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0月初版:22.
  • 7.    金其楨 著.中國碑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99-100.
  • 8.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M].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59-62.
  • 9.    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01-18]
  • 10.    北京圖書館 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11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59.
  • 11.    王德毅 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九五冊)[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07月台一版:586.
  • 12.    王玉池 主編.中國書法篆刻鑑賞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31-132.
  • 13.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輯.石刻史料新編 第二輯 一九[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06月初版:14250.
  • 14.    劉正成 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8卷)[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03月第1版:480.
  • 15.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41.
  • 16.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53.
  • 17.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62.
  • 18.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3.
  • 19.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8.
  • 20.    (清)康有為 原著;李廷華 辨析.《廣藝舟雙楫》辨析[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01月第1版:13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