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鎖定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於二零一二年三月十三日通過的文件。
中文名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印發日期
二○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頒佈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文    號
教技[2012]5號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規劃內容

教技[2012]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為推進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於教育信息化的總體部署,我部組織編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執行。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制定和實施《規劃》,建設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對於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擺在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地位,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廣泛組織開展學習,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義和《規劃》確定的指導思想、工作方針、發展目標、發展任務、重點項目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要加強統籌協調,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有力、有序推進《規劃》的組織實施。要廣泛開展宣傳,動員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落實工作責任,嚴格督查考核,切實把《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各地區、各部門、各高校在落實《規劃》過程中出台的重大舉措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應及時報告我部。
附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doc [1]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附件內容

第一部分 總體戰略
第一章 現狀與挑戰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家實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向全國的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各級各類學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園網並以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信息終端正逐步進入農村學校;數字教育資源不斷豐富,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不斷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見成效;網絡遠程教育穩步發展,為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對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創新教育模式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初步顯現。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還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對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認識還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尚未形成;基礎設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優質教育資源尤其匱乏;教育管理信息化體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對於教育變革的促進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推進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項緊迫而艱鉅的任務。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和發展任務。堅持育人為本,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為保障,在構建學習型社會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進程中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支撐發展與引領創新的重要作用。
推進教育信息化應該堅持以下工作方針:
面向未來,育人為本。面向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要求,面向未來國力競爭和創新人才成長的需要,努力為每一名學生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境和服務。
應用驅動,共建共享。以人才培養、教育改革和發展需求為導向,開發應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構建信息化學習和教學環境,建立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開放合作機制。
統籌規劃,分類推進。根據各級各類教育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統籌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明確發展重點,堅持分類指導,鼓勵形成特色。
深度融合,引領創新。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
第三章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規劃綱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充分顯現。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各級各類教育的數字資源日趨豐富並得到廣泛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資源建設機制不斷完善,數字鴻溝顯著縮小,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環境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學校和社會力量的作用,面向全社會不同羣體的學習需求建設便捷靈活和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基本實現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充分依託公共通信資源,地面網絡與衞星網絡有機結合,超前部署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的教育信息網絡,實現校校通寬帶,人人可接入。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進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覆蓋全國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管理信息體系,教育決策與社會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學校管理信息化應用廣泛普及。
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獨特優勢,信息化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明顯增強,教學方式與教育模式創新不斷深入,信息化對教育變革的促進作用充分顯現。
第二部分 發展任務
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統籌規劃、整體部署教育信息化發展任務。通過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教學和管理創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難點問題,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學習型社會;通過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增強隊伍能力、創新體制機制,解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點問題,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第四章 縮小基礎教育數字鴻溝
第四章 縮小基礎教育數字鴻溝 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基礎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以建設、應用和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為手段,促進每一所學校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幫助所有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
縮小數字化差距。結合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針對基礎教育實際需求,提高所有學校在信息基礎設施、教學資源、軟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應用能力。促進所有學校師生享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足開好國家課標規定課程,推進民族地區雙語教育。重點支持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學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努力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學校之間的數字化差距。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建設智能化教學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件工具,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啓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倡導網絡校際協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逐步普及專家引領的網絡教研,提高教師網絡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適應信息化和國際化的要求,繼續普及和完善信息技術教育,開展多種方式的信息技術應用活動,創設綠色、安全、文明的應用環境。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發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欄一: 2020年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
1. 提升學校信息化建設基本配置與應用水平。根據各學校不同情況從以下主要維度確定發展基線和年度規劃:
 各種信息化設施和資源的可獲得性;
 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教師教育技術運用力、專業人員支持力;
 師生、家長對信息化應用的滿意度。
2. 學校教育教學方式變革取得突破。根據各學校不同情況從以下主要維度確定發展基線和年度規劃:
 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習慣;
 知識呈現方式、教學評價方式、組織差異化教學等方面的變化;
 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方面的改變。
3. 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維度包括:
 使用信息技術學習的意願;
 運用信息技術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健康使用信息技術的自律性。
第五章 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
第五章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強的薄弱環節。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提升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方面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以信息化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改造傳統教育教學,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發揮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鞏固規模、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務社會中的支撐作用。
加快建設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環境。加強職業院校,尤其是農村職業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提升職業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設仿真實訓基地等信息化教學設施,建設實習實訓等關鍵業務領域的管理信息系統,建成支撐學生、教師和員工自主學習和科學管理的數字化環境。
有效提高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水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實習實訓、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職業競賽和技能鑑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信息技術支撐產教結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創新教育內容,促進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和學生的崗位信息技術職業能力。加強實踐教學,創新仿真實訓資源應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
有力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以關鍵技術應用為突破口,適應職業教育的多樣化需求,以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與崗位、教材與技術的深度結合。開展人才需求、就業預警和專業調整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增強職業教育適應人才市場需要的針對性與支撐產業發展的吻合度。大力發展遠程職業教育培訓,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支撐職業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會。
專欄二: 2020年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
1. 全面提升職業院校信息化水平,主要維度為:
 寬帶網絡接入、數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實訓室等數字化環境、場所覆蓋面;
 職業教育數字資源數量與質量滿意度及網絡教學平台覆蓋面;
 職業院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撐平台的應用情況。
2. 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水平顯著提升,主要維度為:
 虛擬實訓軟件數量和應用滿意度及專業覆蓋面;
 教師教育技術職業能力考核通過率;
 虛擬仿真實訓教學軟件、實訓基地與國家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接情況。
3. 學生信息技術職業能力提高,主要維度為:
 學生崗位信息技術職業能力考核通過率和學生滿意度;
 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職業技能情況。
4. 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主要維度為:
 人才預測、就業預警和專業調整信息系統數據的準確度;
 遠程教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情況。
第六章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第六章 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提高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創新前沿。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科研組織和社會服務模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提高。
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開發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圖書文獻共享、教學實驗平台等信息化建設。提升高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
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快對課程和專業的數字化改造,創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提升個性化互動教學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速信息化環境下科學研究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融合,推動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創新拔尖學生培養模式。推動學科工具和平台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意識與能力。創新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工作模式,鼓勵東西部高校共建共享優質教學和科研資源。
促進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設知識開放共享環境,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享科技教育資源,推動高校知識創新。構建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台,推進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學文獻共享,支持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不斷提高教師、科研人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科研的能力,推動高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機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創新體系,引領信息時代科技創新。
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能力。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依託信息技術,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學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構建高校網上虛擬社區,廣泛進行思想與文化交流,創新、發展先進文化。開發國際漢語教學和文化宣傳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支持中文教育國際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動網絡孔子學院建設,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專欄三: 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
1. 綠色、安全、文明的數字校園基本建成,主要維度是:
 校園網覆蓋範圍、帶寬、安全及泛在信息平台的普及使用情況;
 數字化教室等信息設備的配置與使用情況,及對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支撐情況;
 數字教育教學資源庫及優秀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共享與使用情況;
 教學、科研、教師、學生、財務等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數據共享與使用情況。
2.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普遍開展,主要維度是:
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方法、內容創新應用情況;
 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業務組織與流程創新的情況;
 在信息化條件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情況;
 科研成果轉化為數字教學資源及在教學中的應用情況。
3. 科研創新信息化支撐體系基本建成,主要維度是:
 基於網絡的協同科研開展情況及針對專業領域的科研網絡社區建設與使用情況;
 科研條件與資源的共享情況;
 信息化促進產學研用結合情況。
4. 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主要維度是:
 信息化支撐科研成果轉化情況;
 公共教學與科研資源對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學科教育的輻射情況;
 多語言、跨文化的教育資源與學習平台應用情況及在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輻射情況。
第七章 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第七章 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繼續教育信息化是建設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支撐。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推進開放大學建設,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促進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推進繼續教育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建立繼續教育數字資源建設規範和網絡教育課程認證體系。探索國家繼續教育優質數字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模式和運營機制,鼓勵建設各類繼續教育優質數字資源庫。充分利用包括有線電視網在內的公共通信網絡,積極推動教育資源進家庭。推動建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為全社會各類學習者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加快信息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持續發展高等學校網絡教育,採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探索中國特色高水平開放教育模式。根據現代遠程教育發展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需要,探索開放大學信息化支撐平台建設模式,加強繼續教育機構的信息化建設,建立遍及城鄉的一站式、多功能開放學習中心,促進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繼續教育公共信息管理與服務平台建設。完善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探索相關信息系統與支撐平台建設與運行模式,建設支持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考試與評價、質量監管體系,形成繼續教育公共信息管理與服務平台,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為辦學、管理及相關機構開展繼續教育提供服務。
專欄四: 2020年繼續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
1. 繼續教育優質數字資源全面普及,主要維度是:
 學習者可選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情況;
 課程資源通過評估與認證的情況;
 家庭可訪問數字教育資源的數量及利用率。
2. 繼續教育開放靈活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主要維度是:
 繼續教育學習中心的功能及覆蓋率;
 繼續教育學習中心的支持服務滿意度
 為國家開放教育提供信息化支撐情況。
3. 繼續教育信息管理與服務平台普遍應用,主要維度是:
 繼續教育管理系統應用與數據互聯情況;
 辦學機構的信息化水平;
 學習者數字化學習成果認定、學分累計與轉換情況。
第八章 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
第八章 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動政府轉變教育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有力手段。大力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管理改革,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範化。
提升教育服務與監管能力。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標準體系,制訂教育管理信息標準,規範數據採集與管理流程,建立以各級各類學校和師生為對象的國家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信息資源,建立事務處理、業務監管、動態監測、評估評價、決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大力推動教育電子政務,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優化教育管理與服務流程,支撐教育管理改革與創新。
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務質量與水平。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管理公共服務模式,建立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和配套服務機制,擴大和延伸招生、資助等信息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及時豐富的公共教育信息。建立覆蓋全體學生的電子檔案系統,做好學生成長記錄與綜合素質評價,並根據需要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支持。完善國家教育考試評價綜合信息化平台,支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進程。建立電子校務平台,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推動學校管理規範化與校務公開,支持學校服務與管理流程優化與再造,提升管理效率與決策水平,提高辦學效益,支撐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學校服務師生的能力和水平。
專欄五: 202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水平框架
1.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普遍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主要維度是:
 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情況及對教育質量常態監控支持情況;
 管理信息標準化和數據互通情況;
 信息化對教育管理改革與創新的支撐程度;
 師生、社會公眾對教育信息服務的滿意度。
2. 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管理與服務廣泛應用,主要維度是:
 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情況;
 信息化對學校管理決策的支持情況;
 師生對學校管理與服務信息化的滿意度。
第九章 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
第九章 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包括教育信息網絡、國家教育雲服務平台、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與共建共享環境、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是全國教育機構和相關人員開展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公共支撐。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健康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支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信息化教學科研環境,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奠定重要基礎。
完善教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教育衞星寬帶傳輸網(CEBSat)升級換代,不斷提升技術和服務水平。充分利用現有公共通信傳輸資源,實現全國所有學校和教育機構寬帶接入。根據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要求率先實現向下一代互聯網的過渡。探索國家公益性網絡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建立國家教育雲服務模式。充分整合現有資源,採用雲計算技術,形成資源配置與服務的集約化發展途徑,構建穩定可靠、低成本的國家教育雲服務模式。面向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提供公共存儲、計算、共享帶寬、安全認證及各種支撐工具等通用基礎服務,支撐優質資源全國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建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共建共享環境。遵循相關標準規範,建立國家、地方、教育機構、師生、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建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信息服務;建設並不斷更新滿足各級各類教育需求的優質數字資源,開發深度融入學科教學的課件素材、製作工具,完善各種資源庫,建設優質網絡課程和實驗系統、虛擬實驗室等,促進智能化的網絡資源與人力資源結合。堅持政府引導,鼓勵多方參與投入建設,發揮多方優勢,逐步形成政府購買公益服務與市場提供個性化服務相結合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減少低水平重複開發,實現最大範圍的開放共享;提高數字教育資源對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支持能力和水平,支持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薄弱學校享用優質的教育資源服務。
完善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加強教育信息化標準化工作和隊伍建設。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形成標準測試、認證、培訓、宣傳和應用推廣保障機制。加快標準制訂步伐,完善教育信息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體系,提高標準的採標率,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和軟硬件系統互聯互通。
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環境。加強基礎設施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安全防範措施,不斷提高對惡意攻擊、非法入侵等的預防和應急響應能力,保證基礎設施設備和信息系統穩定可靠運行。採取有效的內容安全防護措施,防止有害信息傳播。探索建立安全綠色信息化環境的保障體系和管理機制。
第十章 增強信息化應用與服務能力
第十章 加強隊伍建設,增強信息化應用與服務能力
隊伍建設是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師資隊伍、專業隊伍、管理隊伍,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繼續以中小學和職業院校教師為重點實施培訓、考核和認證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將教育技術能力評價結果納入教師資格認證體系。加快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積極開展教師職前、職後相銜接的遠程教育與培訓。到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基本達到教育技術能力規定標準。採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建設專業化技術支撐隊伍。明確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崗位職責,制定相應的評聘辦法,逐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待遇。持續開展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能力培訓。到2020年,實現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信息化能力全部達標,持證上崗。
提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專業機構和學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訓制度,開展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升信息化規劃能力、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規範和評價標準,將管理者的信息化領導力列入考核內容。到2020年,各級各類管理人員達到教育技術能力相應標準。
優化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相關學科的支持力度,優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實訓基地,提高實踐能力,鼓勵高校信息化相關學科畢業生到基層單位和學校從事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十一章 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第十一章 創新體制機制,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科學、規範的體制機制是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通過體制改革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通過機制創新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多方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持續健康發展。
創新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按照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原則,制訂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基本標準,建立數字教育資源評價與審查制度;政府資助引領性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推廣,購買基礎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供公益性服務;支持校際間網絡課程互選及資源共建共享活動;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投入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提供個性化服務;創建用户按需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機制,形成人人蔘與建設、不斷推陳出新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局面。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創新和戰略研究機制。將教育信息化技術及裝備研發與應用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成一批國家級、省部級教育信息化技術創新、產品中試及推廣基地,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設立教育信息化科研專項,深入研究解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和核心共性技術。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機構,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制定、政策制定和建設實施提供諮詢與參考。
建立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機制。積極吸引企業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引導產學研用結合,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促進形成一批支持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營造開放靈活的合作環境,推動校企之間、區域之間、企業之間廣泛合作。
推動教育信息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交流,參與教育信息化相關國際組織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訂,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理念,學習引進國外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先進技術,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改革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與服務體系。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明確信息化發展任務與管理職責,改革調整現行管理體制,完善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立與教育信息化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統籌有力、權責明確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和高效實用的運行機制。
第三部分 行動計劃
為實現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目標,完成發展任務,着重解決國家教育信息化全局性、基礎性、領域共性重大問題,實施“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在優質資源共享、學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與信息化基礎能力等五個方面,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取得實質性重要進展。2012-2015年,初步解決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基本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2016-2020年,根據行動計劃建設進展、教育改革發展實際需求和教育信息化自身發展狀況,確定各行動的建設重點與階段目標。
第十二章 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行動
實施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工程和關鍵環節。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網絡資源為核心的教育資源與公共服務體系,為學習者可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務。
建設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教育雲資源平台,匯聚百家企事業單位、萬名師生開發的優秀資源。建設千個網上優質教育資源應用交流和教研社區,生成特色鮮明、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的優質資源。提供公平競爭、規範交易的系統環境,幫助所有師生和社會公眾方便選擇並獲取優質資源和服務,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和持續發展。
建設各級各類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針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需求,建設20000門優質網絡課程及其資源,遴選和開發500個學科工具、應用平台和1500套虛擬仿真實訓實驗系統。整合師生需要的生成性資源,建成與各學科門類相配套、動態更新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建設規範漢字和普通話及方言識別系統,集成各民族語言文字標準字庫和語音庫。
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制訂數字教育資源技術與使用基本標準,制訂資源審查與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使用者網上評價和專家審查相結合的資源評價機制;採用引導性投入,支持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推廣;制定政府購買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與服務的相關政策,支持使用者按需購買資源與服務,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資源服務。建立起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第十三章 學校信息化能力建設與提升行動
學校信息化能力建設是國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陣地。加強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基礎設施與能力建設,創建教育信息化環境是國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務。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學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創新與改革試點,探索教育理念與模式創新,推動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
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標準化建設。制訂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基本標準。採用政府推動、示範引領、重點支持、分步實施的方式,推動中小學校、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實現基礎設施、教學資源、軟件工具、應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網絡技術,實現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享與傳播,使每所學校實現教育教學、教育管理和服務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
高校數字校園建設。大力推進普通高校數字校園建設,普及建設高速校園網絡及各種數字化教學裝備,建設職業教育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完善的信息發佈、網絡教學、知識共享、管理服務和校園文化生活服務等數字化平台,推進系統整合與數據共享。持續推進並優化高校精品開放課程建設,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實現科研與教學的互動和對接,積極開展基於項目的學習,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構建高校科研協作與知識共享環境,推動高校科研組織模式和方法創新。
教育信息化創新與改革試點。以促進教育公平為重點,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選擇不同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水平的區域、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試點,建設一批教育信息化創新與改革試點校及一批教育信息化創新與改革試驗區,探索信息化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新思路、新方法與新機制。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試點工作。
第十四章 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行動
建設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是支撐教育管理現代化的基礎工程。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和管理決策平台,為公眾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
建立國家級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建設國家教育基礎數據庫和國家級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教育質量、招生考試、學生流動、資源配置和畢業生就業等狀況的有效監管,提供教育考試評價服務。建設網絡信息安全與運行維護保障體系。
推動地方政府建立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和信息系統。開展省級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設網絡信息安全與運行維護保障體系,並實現與國家級系統的有機銜接。推動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建設雲教育管理服務平台,基於雲服務模式,為本地區相關教育機構和各級各類學校提供管理信息系統等業務應用服務。
推動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制訂學校管理信息化標準與要求,通過分類指導、示範引領推動各級各類學校管理信息化建設。推動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基於雲服務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管理信息系統開源軟件庫,帶動學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整體提升。推動電子學籍建設,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實現系統整合與數據共享。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標準與編碼規範,建立數據採集、交換共享、管理與應用的技術平台與工作機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銜接各級各類教育管理信息系統與基礎數據庫,實現系統互聯與數據互通,建設縱向貫通、橫向關聯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體系。
第十五章 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第十五章 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行動
推進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科學發展的關鍵舉措。提升教育技術能力,推廣應用教育信息化標準,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和戰略研究體系,培養教育信息化後備人才,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實施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制訂和完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開發面向各級各類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系列教材和在線課程,實行學科教師、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教育技術培訓。制訂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生學習能力標準,開發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相關課程。建設教育技術能力在線培訓平台和網上學習指導交流社區。到2015年,建立12個國家級培訓基地,健全32個省級培訓基地,形成以基地為中心,輻射全國範圍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體系;中小學教師和技術人員基本完成初級培訓,30%的中小學教師完成中級培訓,50%的管理人員完成初級培訓。
推廣應用教育信息化標準。完善和發展教育信息化技術類和管理類標準、信息化環境設備配置規範、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的評估類指標等系列標準規範。建設教育信息化標準測試與認證機構,加大標準推廣應用力度。到2015年,形成初步完備的教育信息化標準規範體系,設立標準諮詢培訓、測試認證和推廣應用服務機構。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和戰略研究體系。建設若干教育信息化技術與裝備研究和成果轉化基地。開展新技術教育應用的試驗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育信息化關鍵技術與裝備。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規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通過信息化試驗區與試點校的集成創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促進信息技術、裝備與教育的融合。建設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機構,跟蹤、分析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與趨勢,評估教育信息化進展,提出發展戰略與政策建議,為教育信息化決策提供諮詢與參考。到2015年,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體系。
增強教育信息化後備人才培養能力。開發能有效支持師範生教育技術實踐能力培養的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公共課。建設一批學科優勢明顯、課程體系完善、與實踐領域對接的教育信息化專門人才培養基地。遴選和培養一批能引領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研究與實踐人才。到2015年,建成30個左右的國家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基地。
第十六章 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行動
教育寬帶網絡和教育雲基礎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支撐環境的全面覆蓋,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礎。採用統一規範、分級管理方式,推進具有先進、安全、綠色特徵的公益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公益性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實施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升級換代。支持IPv6協議,與IPv6互聯網和現有IPv4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到2015年,寬帶網絡覆蓋各級各類學校,中小學接入帶寬達到100Mbps以上,邊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接入帶寬達到2Mbps以上;高校的接入帶寬達到1Gbps以上。
國家教育衞星寬帶傳輸網絡建設。實施中國教育衞星寬帶傳輸網絡(CEBSat)升級換代,建立適應衞星雙向應用的基礎支撐服務平台。擇機發射雙向寬帶教育衞星,提供20Gbps以上帶寬,提供交互學習和培訓區域點播、廣播服務,同時為偏遠地區教育機構提供接入國家教育寬帶網絡的傳輸服務。
國家教育雲基礎平台建設。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全國、分佈合理、開放開源的基礎雲環境,支撐形成雲基礎平台、雲資源平台和雲教育管理服務平台的層級架構。到2015年,初步建成國家教育雲基礎平台,支持教育雲資源平台和管理服務平台的有效部署與應用,可同時為IPv4和IPv6用户提供教育基礎雲服務。
開放大學信息化支撐平台建設。建成跨網絡、跨平台、跨終端的開放大學信息化支撐平台,通過多種渠道建成覆蓋全民學習需求的學習資源。實現與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互聯互通,支持開放大學開展社會化服務,構建以開放大學為主體,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的終身教育網絡。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推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職能部門。在各級各類學校設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備一定規模的其他各類學校設立信息化管理與服務機構。全面加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統籌協調,明確職責,理順關係。完善技術支持機構,推進相關機構的分工與整合。
明確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責任。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統籌規劃、部署、指導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各有關部門積極支持,密切協作,共同推動。各級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責任主體。教育信息化以省級政府為主統籌推進。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實施主體。
第十八章 完善政策法規
制定和落實教育信息化優先發展政策。推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制定教育信息化優先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協調製定和落實各級各類學校、師生和相關教育機構在網絡接入等方面的資費優惠政策。
完善教育信息化相關法規。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法制建設。將教育信息化列為政府教育督導內容,將教育技術能力納入教師資格認證與考核體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關部門的技術人員的編制管理與職稱(職務)評聘辦法。
支持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協調製定扶持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以税收優惠等調控手段,培育教育信息化產業體系。形成良性競爭的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環境。
第十九章 做好技術服務
加強教育信息化標準規範制定和應用推廣。結合教育信息化需求,開展教育信息化標準化基礎科研,加快標準制修訂步伐,強化標準的宣貫,推動標準化實施,確保數字教育資源、軟硬件資源、教育管理信息資源等各方面內容的標準化和規範化。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創新支撐體系。整合設立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以多種方式設立教育信息化技術與裝備研發、推廣項目,支撐適應中國國情的教育信息化技術自主創新、經濟可行的特色裝備研發與推廣。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制定和實施網絡與信息安全建設管理規範,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教育管理、教學和服務等信息系統安全。加強網絡有害行為防範能力和不良信息監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對校園文化的侵害。
完善教育信息化運行維護與技術支持服務體系。推進各級教育機構的信息化運行維護和技術服務機構建設,建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技術專業服務隊伍。
第二十章 落實經費投入
建立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推動各級政府充分整合現有經費渠道,優化經費支出結構,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設和運行維護保障經費標準等政策措施,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傾斜,保障教育信息化發展需求,特別要加強對農村、偏遠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經費支持。
鼓勵多方投入。明確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投資、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服務,形成多渠道籌集教育信息化經費的投入保障機制。
加強項目與資金管理。統籌安排教育信息化經費使用,根據各地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特徵,及時調整經費支出重點,合理分配在硬件、軟件、資源、應用、運行維護、培訓等各環節的經費使用比例。加強項目管理和經費監管,規範項目建設。實施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績效評估,提高經費使用效率效益。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實施

本規劃是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專項規劃,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任務重、要求高,必須周密部署、精心組織、認真實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強化組織領導。本規劃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協調組織和督導實施,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以本規劃為基礎,制訂本地區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設計劃和工作實施方案。
明確任務分工。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機構、科研機構和業內企業應明確各自角色分工,從政策實施、技術研發、成果推廣、應用示範等各方面協同推進。
施行目標考核。按照本規劃定義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目標和階段建設指標施行考核,健全工作督導機制,分階段落實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發展任務和建設目標。
推廣試點示範。堅持以點帶面、分類指導,充分發揮試點、示範引領作用,逐步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為實現本規劃制定的發展目標奠定基礎。
建立支持環境。利用多種渠道,廣泛宣傳教育信息化作為國家戰略加以實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廣泛宣傳本規劃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內容,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良好環境,為本規劃的落實創造支持條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