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敖氏傷寒金鏡錄

鎖定
《敖氏傷寒金鏡錄》,簡稱《傷寒金鏡錄》,是一部診斷學著作。由元代杜清碧撰於1341年。世傳較早的刊本為明·薛己所傳,後再刻於《攝生眾妙方》卷下,清代王琢崖復刻於《醫林指月》中,並有其它袖珍本多種。其中以《攝生眾妙方》刻本為精,訛誤較少。
全書敍述三十六舌,並附簡圖,每種病理舌均記載其所主證候,並介紹這些證候的治法和方藥,或辨明類似證的輕重緩急、寒熱虛實。不僅能辨傷寒外感病的傳變,對於雜症、內傷病的虛實,亦可從此類推。此書是現存較早的舌診專著,以其圖文並茂,故對後世影響較大。此書後經重訂,現有明、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中文名
敖氏傷寒金鏡錄
作    者
杜清碧
出版社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ISBN
9787521405354 [2] 
簡    稱
傷寒金鏡錄》
性    質
醫學

目錄

敖氏傷寒金鏡錄詳述

《敖氏傷寒金鏡錄》作者:(元)杜清碧,本書是在敖繼翁(字君壽,宋元間福建福州人,寓居湖州)《金鏡錄》的基礎上,由原12舌苔圖,增為36圖而成。又名《傷寒金鏡錄》。全書將臨牀常見舌象繪成36種圖譜,每圖之下附文字説明,聯繫病證以傷寒為主,兼及內科雜病及其他一些證候,對每種病理舌象,結合脈象闡述所主證候的病因病理,治法和預後判斷,或辨明類似證的輕重緩急,寒熱虛實,為我國現存第一部文圖並用的驗舌專書,對舌診的發展,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全書1卷,載集白苔舌、將瘟舌、中焙舌、生斑舌、紅星舌、黑光舌、黑圈舌、火裂舌、蟲碎舌、裏黑舌、厥陰舌、死現舌、黃苔舌、黑心舌等36種驗舌圖。其中有24圖專論舌苔,4圖專論舌質,8圖兼論舌苔與舌質。所載舌色有淡、紅、青等3種;論舌面變化有紅刺、紅星、裂紋等;苔色有白、黃、黑、灰4種;苔質有幹、滑、澀、刺、偏、全、隔瓣等描述,對主要病理舌象,基本概述全面。此書論舌,重視以舌苔、舌質的變化,探求病因,審因證治,判斷預後。書中除詳述了以舌審證求因之外,對驗舌立法,處方遣藥亦不乏闡述。本書論舌不僅繪圖形象,直觀清晰,且驗舌求因,辨舌施治,有證有論,有法有方,論從舌出,法隨舌定,辨析嚴謹,確為祖國醫學的舌診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受到後世醫家的讚譽。
現存主要版本:明 嘉靖八年北海馬崇儒校刻本;清 乾隆二十五年錢塘王氏刻本;見《薛氏醫案》(題作:外傷金鏡錄);見十竹齋刊《袖珍本醫書》本;見《醫林指月》本。
敖氏傷寒金鏡錄 續刊傷寒金鏡錄原序
續刊傷寒金鏡錄原序
傷寒一症。傳變不常。有本傳、越經傳、巡經傳、巡經得度傳、誤下傳、表裏傳、上行傳、頃刻之間。生死系焉。可以寄人死生者。惟醫焉耳矣。夫何脈理玄妙。七表八里九道。形似難辨。此庸醫所以接踵而殺人者多也。元、若敖氏抱獨見之明。著《金鏡錄》一書。只以舌證。不以脈辨。其法淺而易知。試而輒效。誠千載不偶之秘書也。惟黑舌之症。稍有未盡。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濕潤、黑而濡滑、黑而柔軟、皆寒症也。黑而腫、黑而焦、黑而乾澀、黑而捲縮、黑而堅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熱症也。學醫者推類以盡其餘。則庶幾矣。予在南都。偶得此書。深珍重之。後會副憲篤齋湯公。出是編示之。極稱其善。已命工梓行會稽郡矣。予患天下之人。未盡知也。復梓之以廣其傳雲。
賜同進士出身大理寺左寺正陳楠書
敖氏傷寒金鏡錄 原序
原序
傷寒一書。自漢張仲景先生究其精微。得其旨趣。乃萬世之龜鑑也。論中梓訛難明。晉叔和成其章序。成無己《明理論》。劉河間五運六氣。參同仲景鈐法。則病之所變。預可知也。陰陽傳變汗瘥圖局。曰汗、曰吐、曰下。死生吉凶棺墓圖局。曰死、曰生。隨治隨效。如響應聲。則萬舉萬全矣。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傳變吉凶。深為妙也。舌乃心之苗。心君主之。官應南方赤色。甚者或燥、或澀、青、白、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舌白者,肺金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則肺自甚。故色白也。舌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色青也。色青為寒者訛矣。仲景法曰:“少陰病。下利清谷。”色青者,熱在裏也。大承氣湯下之。舌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舌紅為熱。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熱深甚也。舌黑亦言為熱者。由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故色黑也。五色應五臟固如此。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未傳於裏也。舌白苔滑者。痛引陰筋。名髒結也。舌之赤者。邪將入也。舌之紫者。邪毒之氣盛也。舌之紅點者。火之亢極也。舌之燥裂者。熱之深甚也。或有黑圈黑點者。水之萌發也。舌根黑者。水之將至也。舌心黑者。水之已至也。舌全黑者。水之體也。其死無疑矣。舌黃者。土之正色也。邪初入於胃。則本色微黃髮見。舌黃白者。胃熱而大腸寒也。舌之統黃者。則胃實而大腸燥也。調胃承氣湯下之。黃自去矣。舌灰黑者。厥陰肝木相承。速用大承氣湯下之。可保。但五死一生。大抵傷寒傳變不一。要須觀其形、察其色、辨其舌、審其症、切其脈、對症用藥。在於活法。如脈浮緊而澀者。日數雖多。邪在表也。汗之而愈。若脈沉實而滑。日數雖少。邪在內也。下之而痊。其有半表半里。傳到少陽只一證。則小柴胡湯主之。無不效也。太陰腹滿自利。脈沉而細者。附子理中湯主之。太陰腹滿時痛便硬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少陰舌幹、口燥、津不到咽者。人蔘白虎湯主之。少陰發熱而惡寒。脈沉而遲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而汗之。厥陰舌卷囊縮。脈沉而弦者。為毒氣藏。脈沉而短者。用承氣湯下之。若厥冷、耳聾、囊縮、脈沉而弦者。少陰兩感、不治之症也。此則三陰有可汗、可下、可温之理。敖君立法辨舌。自為專門體認之精。當時嘗著《點點金》及《金鏡錄》二書。皆秘之而不傳。餘於正德戊辰歲。見一人能辨舌色。用藥輒效。因扣之,彼終不言。偶於南雍得《金鏡錄》。歸檢之。乃知斯人辨舌、用藥之妙。皆本是書。惟《點點金》一書。則於傷寒家多有不切。其與仲景鈐法奧旨同者。特《金鏡錄》爾。故餘並刊於官舍。使前人之書。皆得以行於世。而四方學者。亦知所去取雲。
嘉靖己丑歲仲冬吉旦
南京太醫院院判長洲薛己識
青藩良醫所良醫馬崇儒校刊
敖氏傷寒金鏡錄 原序
原序
凡傷寒熱病傳經之邪。比雜病不同。必辨其脈、症、舌、表裏汗下之。庶不有誤。況脈者,血之腑。屬陰。當其得病之初,正氣相摶。若真氣未衰。脈必滑數而有力。病久熱甚氣衰。脈必微細而無力。方數而甚也。但可養陰退陽。此識脈之要也。或初病即惡寒發熱。後必有渴水燥熱之證。或逆厥而利。此熱證傳經之邪也。若始終皆熱證。惟熱而不惡寒。故傷寒為病。初則頭痛。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惡寒而無發熱。此寒症也。此識症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竅於舌。心屬火。主熱。象離明。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表邪入於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為白苔而滑見矣。切不可不明表症。故邪傳於裏未罷。則舌必見黃苔。乃邪已入於胃。急宜下之。苔黃自去而疾安矣。至此醫之不依次。誤用湯丸。失於遲下。其苔必黑。變症蜂起。此為難治。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無一生。此心火自炎。與邪熱二火相攻。極熱則有兼化水象。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若乃臟腑皆受。邪毒日深。為症必作熱症。雖宜下之。乃去胸中之熱。否則其熱散入絡髒之中。鮮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則紅,過則薪為黑色炭矣。此亢則害。承乃制。今以前十二舌明著。猶恐未盡諸症。復作二十四圖。並方治列於左。則區區推源尋流。實可決生死之妙也。
至正元年一陽月上浣之日
敖氏傷寒金鏡錄 傷寒用藥説
傷寒用藥説
夫醫者何。猶防之將也。凡視人疾。在究其淺深之異而療之。且疾之襲人。若寇之侵境。方其至也。必瞰其勢之強弱。先以安撫,次以講和。戒嚴守禦。以防其逆也。如堅然不退。至再至三。恣強肆侮。意謀土地也。當此之際。奈何必選將練兵。剋期攻戰。寇滅乃已。若愴惶無措。則地土陷矣。豈非將者。不識韜略。不知合變。以致誤也。可勝嘆哉。夫今之醫。不閲方書。不察脈理。臨症茫然。當解而不解。當吐下而不吐下。畏首畏尾。顛倒錯亂。助病日深。殊不知醫乃司命。其可輕忽如此。大抵病之輕淺者。即為和解。深重者。即便攻擊。故曰用藥之時。膽欲大而心欲小。毋使君臣失職。佐使不當。反嫁疾焉。苟能如將之用兵。進退合宜。操存有法。何疾之不知也。餘每察脈用藥。覺有疑滯。幸承先師之誨。故姑撮其要領。以告後人雲。
至正改元一陽吉日
永和三仙至人蕭璜鳴書

敖氏傷寒金鏡錄主要影響

我國最早的一本專門談論舌診的著作則要算《敖氏傷寒金鏡錄》,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診專書。
早在我國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貞疾舌”的記載,其中就含有診斷病舌的意思。公元前3~5世紀成書的《內經》中已有較多關於舌診的記載。如關於舌苔之色,認為舌苔黃是屬於體內有熱。還有舌卷,為舌捲縮口內,不能外伸,認為是由於高熱神昏。《難經》中也有一些舌診記載。到了漢唐時代,張仲景創造了“舌苔”一詞,並確立舌診作為辨證論治的依據。以後《諸病源候論》、《中藏經》、《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書也提到一些舌診的內容。到宋、金、元時期,《活人書》以有無口燥舌幹來辨陰陽虛實,《小兒藥證直訣》首創“舒舌”、“弄舌”的名稱。但以上一些文獻中所記載舌診的內容都比較分散,而我國最早的一本專門談論舌診的著作則要算《敖氏傷寒金鏡錄》,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診專書。
13世紀(元代),有一個姓敖的人,他對舌診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認真總結了當時察舌辨證的臨牀經驗,寫成《敖氏傷寒金鏡錄》一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討論傷寒的舌診。他在這本書中將各種舌象排列起來,繪成12幅圖譜,並通過舌診來論述症狀。
《敖氏傷寒金鏡錄》書成以後,限於當時條件,未能廣為流行,發現了這本書以後,自己動手繪了24幅舌象圖,與原書12幅合為36幅,於公元1341年印刷出版。但由於印數不多,所以看到這本書的人也沒有幾個。該書以傷寒為主,又寫了一些內科以及其他疾病。主要根據舌色,分辨寒熱虛實、內傷外感,記錄了各舌色所主病證的治療與方藥。全書分36種舌色,每種舌色都附有圖譜。這對於臨牀診斷時應用,確有-定指導意義。
到了明朝,一位著名醫家薛己原封不動地將杜清碧增補的《敖氏傷寒金鏡錄》收入他的《薛氏醫案》一書,《敖氏傷寒金鏡錄》方能借以廣為流傳。薛己對該書曾作過如下評論,他説:過去有本書叫《敖氏金鏡錄》,專門以舌色來診斷毛病,書中既畫了各種舌色的狀況,又詳細地寫出了各種舌色所主的病證,然後再分別記述了它們的方藥。醫生只要一翻這本書就一目瞭然,清清爽爽。雖然比不上張仲景寫的書,但十分合乎張仲景的道理。可真是既深奧而又通俗,既合乎實用而又簡明。
以後又有個叫申鬥垣的寫了一本《觀舌心法》,將舌診圖譜增加到137幅;再後,有位張誕先寫了一本《傷寒舌鑑》,又改為120幅。但從臨牀實際需要來看,正確認別36種舌苔,已能滿足一般臨牀的要求了。所以,《敖氏傷寒金鏡錄》的價值實在比《觀舌心法》、《傷寒舌鑑》等書要大。
《敖氏傷寒金鏡錄》的作者是一個無名英雄,而《敖氏傷寒金鏡錄》這本我國最早的舌診專著得以流傳,還是依靠元朝杜清碧的修訂、明朝薛己的收錄。在古時候,一部書的寫成固然很不容易,而得以流傳下來就更不容易了。
中醫的舌診對西方醫學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西醫診斷學也逐漸地重視舌質、舌苔的變化及舌的活動狀態。譬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舌頭伸出時常會發生震顫:肢端肥大症粘液性水腫患者舌體肥大;低血色素貧血時,舌面平滑;核黃素缺乏時,舌上皮可有不規則隆起;猩紅熱病人舌頭呈鮮紅色,形如草莓。這些與中醫診斷學認為人體重要臟器的疾病,均可在舌頭上有所反應,可以通過舌診瞭解病人的病情、變化和轉歸的道理相合。正因為中醫舌診很重要,所以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深入研究,他們通過舌螢光檢查、舌印檢查、舌的病理切片檢查、舌的活體顯微鏡觀察、刮舌塗片檢查,以及各種生理、生化、血液流變學測定等等,探索舌診的奧秘,讓古老的中醫舌診對世界醫學作出更大的貢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