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字文字)

鎖定
敔,漢語三級字 [1]  ,讀作敔(yǔ),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在樂隊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條刮奏,用於歷代宮廷雅樂,表示樂曲的終結。 [2] 
中文名
注    音
ㄩˇ
拼    音
平水韻
上聲六語
字    級
三級(7143) [1] 
異體字
五    筆
GKTY
部    首
倉    頡
MROK
總筆畫
4+7
鄭    碼
BIJM
四    角
18640
結    構
左右
電    碼
2409
統一碼
6554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yǔ ㄩˇ
  1. ◎ 古代打擊樂器,奏樂將終時,擊之使演奏停止。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基本詞義
〈名〉
古樂器 [an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又稱楬。形如伏虎,奏樂將終,擊敔使演奏停止
敔,禁也。一曰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説文
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樂也。——《釋名》
敔ㄩˇyǔ
  1. 囚禁。《説文解字·攴部》:「,禁也。」
  1. 樂器名。古代的敲擊樂器之一。以木製成,形狀像趴著的老虎,背上裝有二十七個金屬片,用以停止音樂的進行。《書經·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政」句下唐·孔穎達·正義:「樂之初,擊柷以作之;樂之將末,戛以止之。」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敔 康熙字典 敔
敔【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7畫
字形對比-敔 字形對比-敔 [3]
廣韻》魚巨切《集韻》《韻會》偶舉切《正韻》偶許切,音語。《説文》禁也。一曰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爾雅·釋樂注》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以木長尺櫟之。《釋名》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樂也。《書·益稷》合止柷敔。《周禮·春官·小師》鼓鼗柷敔。 [3] 
敔【卷三】【攴部】
禁也。一曰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從攴吾聲。魚舉切
説文解字注
(敔)禁也。與圉御音同。釋言。御圉禁也。説文御訓祀。圉訓囹圉。所以拘罪人。則敔為禁御本字。御行而敔廢矣。古假借作御、作圉。一曰樂器。椌楬也。形如木虎。按此十一字後人妄増也。樂記椌楬注謂柷敔也。椌謂柷。楬謂敔。柷形如桼桶。敔狀如伏虎。不得並二為一。木部椌雲柷樂也。楬下不雲敔樂者、敔取義於遏。楬為遏之假借耳。敔者所以止樂。故以敔名。上雲禁也。巳包此物。無庸別舉。用此知凡言一曰者、或經淺人増竄。從攴。吾聲。魚舉切。五部。 [3]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客英字典] ngi3 [台灣四縣腔] ngi3 [海陸豐腔] ngi3
粵語:jyu5 [4]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ŋaʔ
-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魚巨
上聲
三等
開口
上八語
ŋi̯wo
ŋĭo
ŋiɔ
ŋiɔ
ŋɨʌ
ŋiɔ
ŋɨə̆
yu3
ngiox
ngivv
柷敔樂器釋名曰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樂也
蒙古字韻
字頭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
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
聲調
註解
ꡝꡦꡟ
-
-
xÿu
-
-
ɦy
上聲
-
中原音韻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四呼
寧繼福
註解
魚模撮
魚模
上聲
撮口呼
iu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偶許
四語
上聲
分韻撮要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註解
第四諸主著
陽上
囹圄獄也

文化遺留

敔 [5]
敔:通高68cm,座長70.5cm,座寬37cm
製造年代:清
規格:長68.5cm 高32.5cm
收藏地: 故宮博物院
敔
敔(音羽),木製,雕為伏虎狀,髹黃漆,上彩繪黑色斑紋,胸腹部斑紋略雜以白色。伏虎雙耳豎立,白額吊睛,紅口利齒,其背插列方形木片27片,形如剛鬣,間隔染以靛藍、綠、紅、白等色。虎伏於木座之上,木座通體髹金漆,繪海水江崖紋,一側出二耳狀托架,以承擊敔之籈(音真)。籈為竹管制,長80.5cm,在長40cm處鋸開,所鋸深度為管徑的二分之一強,然後順縱向截去,所留另一半縱劈成24根細莖,另用 3根竹絲箍於竹管上以防劈裂。籈髹以朱漆。 清朝時敔為中和韶樂所配置的樂器。在中和韶樂所使用的種材質中,敔屬木質。敔的歷史久遠,文獻多有記載,如《詩經·周頌·有瞽》:“鞉磬柷圉”。“圉”為“敔”之假借字,指的是4種樂器。《書經·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孔穎達疏:“樂之初,擊柷以作之;樂之將末,戛敔以止之。”奏樂開始時擊柷,要終止時敲敔。一説二者同用以和樂,不分終始。
清宮舊藏,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在樂隊中使用用於宮廷中和韶樂
敔,古樂器名。在雅樂結束時擊奏。一名“楬”。
其形為伏虎狀,背上有二十七齟齬。另置籈,以竹為之,析其半為二十四莖。
演奏時,持籈於齟齬上橫刮之,凡三次,作為樂曲的終結。
敔
根據文獻記載及清代傳世實物可知,敔木製,形如伏虎,背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支一端劈成數根細莖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鋸齒演奏,它表示樂曲的終結,用於宮廷雅樂。
演奏中和韶樂時,奏者立於敔側,以劈成細莖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發出聲音,作為中和韶樂的結束音。
中和韶樂中設敔一架,如果僅從音響審視,它並不突出,但它卻以奇特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而成為宮廷雅樂中的重要樂器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