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救亡演劇隊

鎖定
1937年成立於上海。救亡演出隊從大城市走向工廠、農村、前線,演出《三江好》、《最後一計》、《血灑蘆溝橋》、《放下你的鞭子》等街頭劇、活報劇,以後還創作演出一批新劇目如《上海戰爭》、《八百壯士》、《血祭九一八》,選排《我們的故鄉》、《塞上風雲》等,及時反映現實,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和鼓動性。演劇隊足跡遍及半個中國,還遠涉南洋,影響深廣。1938年後,改編為10個抗敵演劇宣傳隊和1個孩子劇團,其中有些一直堅持到全國解放。
中文名
救亡演劇隊
成立時間
1937年
成立於
上海
作    品
《三江好》

救亡演劇隊簡介

抗日演劇團體。全稱為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15日,上海劇作者協會舉行全體會議,根據抗日統一戰線精神,由夏衍提議並經會議一致通過將上海劇作者協會擴大改組為中國劇作者協會。會議決定集體創作話劇《保衞蘆溝橋》。20日中國劇作者協會討論《保衞盧溝橋》演出事宜,會議推舉於伶等人籌備組織戰時移動演劇隊。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上海軍民一致奮起抗擊日軍侵略。8月15日,上海戲劇界人士於卡爾登劇場(今長江劇場)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如何適應抗戰形勢,開展救亡宣傳活動。會議以中國劇作者協會和戲劇聯誼社名義發起成立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並決議組織13個救亡演劇隊分赴各地活動,動員羣眾實行全民抗戰。各隊自20日起先後出發,第十、十二兩隊留滬工作。第九隊原擬派中國旅行劇團或上海影人劇團,因兩團已先期離滬,未能組建,實際組成的救亡演劇隊共12個。
救亡演劇隊

救亡演劇隊構成

一隊隊長為馬彥祥宋之的,自上海出發,經南京、武漢、鄭州,到達兩安與五隊會合,部分隊員由王震之、崔嵬帶領在山西監汾工作一個時期後,去延安參加魯迅藝術學院等處工作;另一部分由宋之的帶隊轉回武漢,參加大後方戲劇運動。二隊隊長為洪深、金山,自上海出發,在南京、徐州、開封、洛陽、鄭州等地進行宣傳演出,到達漢口後分為兩隊,洪深隊在黃石、安陸、隨縣、襄樊等地活動一個時期後歸入政治部所屬抗敵演劇隊一、二隊;金山隊在宋埠一帶活動,後經桂林到香港,在南洋各地進行抗日宣傳。三隊隊長為鄭君裏、徐韜,四隊隊長為陳鯉庭、瞿白音,三、四兩隊總隊長為應雲衞。兩隊在滬寧線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一帶流動演出,於南京會合。當時軍事委員會政訓處提出,希望兩隊編為政府所屬的宣傳團體。兩隊內部就“入朝”、“在野”問題進行了討論,趙丹等部分隊員另組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入川,鄭君裏等大部分隊員在議定合作條件後改編為抗敵劇團,在蕪湖、安慶、九江、武漢一帶進行宣傳活動。1938年5月台兒莊會戰時,曾到前線演出。7月,編入政治部所屬抗敵演劇隊一、二隊。五隊隊長為左明,自上海出發,經開封、鄭州到達西安,與一隊會合,部分隊員進入延安,部分隊員轉回武漢。六隊隊長為李實,自上海出發,在加興、湖州一帶流動演出,後解散,部分隊員進入浙東工作。七隊隊長為丁洋,由上海出發至青浦,因戰事而分散,大部隊員去武漢,編入政治部所屬抗敵演劇隊三隊。八隊隊長為劉斐章,自上海出發至南京,進入安徽,歷經蕪湖、宣城、巢縣、廬江、桐城、潛山到達武漢,編為政治部所屬抗敵演劇隊第八隊。十隊隊長為辛漢文、王惕予。留滬工作,後於孤島戲劇運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十一隊隊長為侯楓,自上海沿滬寧線至南京,經安慶到舒城,後輾轉到武漢,編為抗敵演劇隊第四隊。十二隊隊長為於伶石凌鶴。十二隊留滬工作,後成為孤島戲劇運動的中堅。十三隊隊長為陳鏗然,由水路前往潮州開展宣傳工作。

救亡演劇隊作品

救亡演劇隊從上海大城市走到農村、工廠、部隊、礦山,足跡遍及半個中國,還遠涉南洋各地,作了空前規模的抗日救亡宣傳。他們以演劇活動為主,同時進行演講、教唱救亡歌曲、展覽連環漫畫、製作標語及廣告,採用各種形式進行宣傳活動。在戲劇演出形式上有街頭劇、活報、拉洋片等簡捷輕便的方式。他們每到一地,便結合當時當地的情況編演節目,以日軍的暴行、人民的苦難,喚起羣眾的愛國之情。《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劇演出時,觀眾情緒激昂,聲淚俱下,和演員一起喊口號,一起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救亡歌曲,體現了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在火熱的鬥爭中,各演劇隊創作了一批抗戰新劇目,如《八百壯士》、《火中的上海》、《血祭九·一八》、《順民》、《歸關之戰》、《渡黃河》、《血戰台兒莊》、《米》、《同心合力打東洋》、《壯丁》、《為自由和平而戰》、《生路》等,迅速及時地反映現實生活,具有強烈的戰鬥性、鼓動性。各演劇隊在演出方式上也多方探索,大膽創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救亡演劇隊作品影響

救亡演劇隊不僅有高昂的工作熱情,在內部管理、工作作風方面也體現出嶄新的面貌。隊員們一邊進行宣傳演出,一邊籌募生活費用;演出時也身兼數事,人人動手,保持團結、和諧、緊張、高效率的工作狀態。演劇隊員們從卡爾登劇場走到街頭,通過工作鍛鍊,學會了接近羣眾、團結羣眾、依靠羣眾的工作方法,逐步養成了集體主義精神和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許多藝術上有造詣的演員在和老百姓接觸的過程中改變了藝術觀點和演出作風,他們由嚮往西方明星到學習中國戲曲、曲藝,並體驗普通羣眾的生活風習和思想感情,使話劇藝術民族化邁開了切實的一步。

救亡演劇隊價值

救亡演劇隊在中國全面抗戰初期以戲劇為主要武器,為深入而廣泛地發動羣眾作出了貢獻。救亡演劇運動是中國30年代左翼戲劇運動的必然成果和繼續,無論在戲劇內容或表現方式上,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轉折。當時的劇目雖然不免簡單、粗糙,但更主要的是它是走向革命化、羣眾化、民族化的重要步驟。救亡演劇隊在組織上、思想上、劇目上、工作方式上為此後的抗敵演劇隊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救亡演劇隊的宣傳演出活動,是抗戰戲劇運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