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政治學説史

鎖定
《政治學説史》是美國政治學家喬治·霍蘭·薩拜因創作的一部政治思想史著作。該書首次出版於1937年,作者去世前於1961年修訂出版了第3版,後經托馬斯·蘭敦·索爾森於1973年修訂出版第4版。 [1] 
全書結構以國家形式和結構的變化為基礎,內容以西歐為核心,兼及蘇聯中國等,共分三編,第一編闡述了古代希臘城邦時代的政治學説;第二編闡述了城邦解體後世界帝國時代的政治學説以及中世紀西歐基督教世界的政治學説;第三編闡述了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後的政治學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止,部分內容延伸到戰後時期。 [2] 
作品名稱
政治學説史
外文名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作    者
喬治·霍蘭·薩拜因
作品類別
政治思想史著作
首版時間
1937年
中譯本字數
781000

政治學説史內容簡介

《政治學説史》共分3編36章。 [1] 
第1章至第8章為第一編,約13.6萬字,為古代部分,標題為“關於城邦的學説”。其中第1章《政治學説的原委》是索爾森修訂時新增的,實際上是第4版的緒論,闡述了作者所贊成的研究政治學説史的方法,探討了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的政治學説與政治制度的關係,分析了古希臘文明與中東文明的接觸和交流。第2章對以雅典為典型的古希臘城邦的社會、政治生活和道德體系做了概括的介紹。隨後,分別比較詳盡地評述了蘇格拉底及其以前(第3章)、柏拉圖(第4章、第5章)和亞里士多德(第6章、第7章)的政治學説,第8章分析了城邦理想和原則的失敗,簡要地評述了對城邦持懷疑和反對態度的伊壁鳩魯學派犬儒學派 [1] 
第9章至第17章為第二編,約16萬字,為中世紀部分,標題為“關於世界社會的學説”。其中,第9章評述了雅典學派的最後一個學派斯多噶主義,分析了關於“世界城”即世界國家的理論,並介紹了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完善表述的(古代)自然法理論,對這個學派的芝諾、克呂西波斯(克里斯普)、珀尼西厄斯、波利比厄斯(波里比阿)等人均有涉及。第10章和第11章分別論述了古代後期即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5世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兩種傾向——作為斯多噶主義自然法理論的繼續的世俗政治思想的法學傾向和隨着基督教的興起而形成的神學政治思想的宗教傾向,介紹了西塞羅查士丁尼等和塞涅卡、安布羅斯(聖安波羅修)、奧古斯丁格雷戈裏、吉萊希厄斯等人的學説。第12章論述了中世紀早期的日耳曼各民族在與羅馬傳統融合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政治法律思想,分析了中世紀的帝國政權和教皇政權這兩個政權的制度。第13章着重介紹了教皇格雷戈裏七世和皇帝亨利四世之間的爭論以及11世紀、12世紀圍繞這一爭論出現的政治著作。第14章着重闡釋了13世紀、14世紀的三個重要思想家:索爾茲伯裏的約翰、托馬斯·阿奎那和但丁,分析了這一時期歐洲政治思想的特點:即隨着大學的興起和託缽修道會的活動而發展起來的重新發現亞里土多德,把亞里士多德基督教化,試圖協調理性與信仰、科學與神學的新學術活動。第15章、第16章、第17章分別論述了14世紀後期和15世紀教權與君權的三次論爭:“阿維尼翁”教皇博尼費斯八世與法蘭西國王腓力普四世(美男子)之爭、因阿維尼翁教皇試圖干預德意志的帝國選舉而引起的爭論、1378年羅馬教會分裂後教會內部關於教皇專制權力的爭論,對這些論爭中出現的埃吉狄厄斯和杜波瓦、巴黎的約翰、馬爾西利奧和奧肯的威廉,宗教大會派威利剋夫、胡斯尼古拉斯-庫薩等人的論辯作品,都作了或略或詳的評述。 [1] 
第18章至第36章為第三編,約50萬字,為近現代部分。雖然這一編題為“關於民族國家的理論”,但其內容所及卻始自15世紀末而直至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的20世紀60年代,遠遠超出了“民族國家”這個單一的命題。其中,第18章對“把政治決策同道德分離”,“充滿矛盾”的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及其學説做了評述。第19章對宗教改革運動中的馬丁·路德加爾文約翰·諾克斯等人和他們的學説做了評述。第20章從16世紀在法國、蘇格蘭發生的宗教戰爭出發,細緻地分析了為王室辯護的君權神授論、國王的神聖權利論與反對王室、為反抗的權利辯護的人權理論及其來源和背景。第21章對創立國家主權理論的法國思想家讓·波丹(通常譯為“布丹”)及其學説做了評述。第22章詳細評述了格勞秀斯,同時對格勞秀斯前後的另外兩位荷蘭思想家阿爾色修斯、斯賓諾莎等人也有涉及。第23章至第27章討論了英國1640年革命前後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其中較為詳盡地討論了霍布斯洛克,對這一時期英國的其他思想家也作了相當廣泛的評述:屬於16世紀的莫爾、胡克、托馬斯·史密斯、培根愛德華·柯克;兩種早期的激進主義,即以約翰·利爾本為領袖的平均派和以傑勒德·温斯坦萊為代表的掘地派;主張共和主義的哈林頓以及密爾頓和阿爾傑農·西德尼;與洛克同時代的哈利法克斯等。第28章以“法國:自然法的衰落”為題,對法國政治思想進行了評介。在18世紀的法國的眾多思想家中,盧梭的學説、人生觀和價值標準乃至語言和個性都是與眾不同的,因此作者給他單闢了一章(第29章)。18世紀的英國在思想方面強調穩定的價值,因而趨於沉寂和保守,第30章分析了這一時期英國的保守主義,主要介紹了休謨柏克的學説。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的歷史展現來取代自然法體系,其政治思想被作者認為是“近代思想的總結和完善之作”,第31章對黑格爾對個人主義的批判、他的國家學説以及黑格爾思想中所貫徹的辯證法和德意志民族主義精神作了詳盡的分析。第32章至第36章評述比較了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的西方三大政治理論,即自由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關於自由主義,第32章、第33章介紹了自由主義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的發展,分析了“自由主義”這個詞語的不同意義,評述了從早期的邊沁、約翰·密爾、斯賓塞,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稱為“新黑格爾派”的格林(托馬斯·希爾·格林)、博贊克特(伯納德·鮑桑葵)、霍布豪斯等人以及費邊社的思想。關於共產主義,第34章、第35章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人的理論和實踐都作出了評論。關於法西斯主義,第36章分析了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和德國的民族社會主義(舊譯通常作”國家社會主義”),追溯了它們與叔本華尼采非理性主義黑格爾主義的關係,對它們的內容也作了非常細緻的分析。 [1] 

政治學説史作品目錄

第一編 關於城邦的學説
第一章 政治學説的原委
政治學説和人類的進化——政治學説和政治制度——政治學説是西方文化傳統的象徵——政治哲學的創立
第二章 城邦
社會階級——政治制度——政治理想
第三章 柏拉圖以前的政治思想
羣眾性的政治辯論——自然界和社會的秩序——自然與常規——蘇格拉底
第四章 柏拉圖:《理想國》
需要政治學——美德即知識——意見的無能——作為典型的國家——相互需要和勞動分工——等級和心靈——公道——財產和家庭——教育——略去法律
第五章 柏拉圖:《政治家》和《法律篇》
重新承認法律——金質的法律紐帶——混合式國家——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宗教制度——《理想國》和《法律篇》
第六章 亞里士多德:政治理想
新政治學——各種統治——法律的統治——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彼此衝突的權力要求
第七章 亞里士多德:政治現實
政治體制和道德體制——民主制及寡頭制的種種原則——切實可行的最好國家——政治家的新藝術——本質的發展
第八章 城邦的沒落
城邦的失敗——撤退或是抗議——伊壁鳩魯學派——犬儒學派 [3] 
第二編 關於世界社會學説
第九章 自然法
個人和人類——和諧與君主政體——世界城——對斯多噶主義的修正——西皮奧集團
第十章 西塞羅和羅馬法學家
西塞羅——羅馬法學家
第十一章 塞涅卡和教父
塞涅卡——基督教的服從——一僕二主——安布羅斯、奧古斯丁和格雷戈裏——兩把劍
第十二章 民眾及其法律
無所不在的法律——找到和宣佈法律——法律下的國王——選擇國王——領主與封臣——封建法庭——封建制度與共和國
第十三章 有關授權的爭論
中世紀教會國家——教會的獨立——格雷戈裏七世和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和保皇派
第十四章 人的普遍性
索爾茲伯裏的約翰——聖托馬斯:自然和社會——法律的性質——但丁:理想化了的帝國
第十五章 美男子菲利普和博尼費斯八世
政論家——雙方的相對立場——教皇的要求——埃吉狄厄斯·科朗納——羅馬法和王權——巴黎的約翰
第十六章 帕都亞的馬爾西利奧和奧肯的威廉
馬爾西利奧:阿夫羅伊茲主義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國家——法律和立法者——教會和神職人員——宗教大會——威廉:教會的自由——宗教大會理論
第十七章 教會政府的宗教大會理論
教會的改革——自給自足的社會——和諧與同意——宗教大會的權力——宗教大會理論的重要性 [3] 
第三編 關於民族國家的理論
第十八章 馬基雅維利
近代專制主義——意大利和教皇——馬基雅維利關心的問題——道德上的冷漠——普遍的利己主義——萬能的立法者——共和主義和民族主義——明察秋毫與不足之處
第十九章 早期的新教改革者
消極服從和抵抗的權利——馬丁·路德——加爾文教和教會的權力——加爾文與消極服從——約翰·諾克斯
第二十章 保王派和反保王派的理論
法國的宗教戰爭——新教徒對專制主義的抨擊——《為反對暴君的自由而辯護》——其他新教徒對專制主義的抨擊——耶穌會會士和羅馬教皇的間接權力——耶穌會會士和反抗的權利——國王的神聖權利——詹姆士一世
第二十一章 讓·波丹
宗教信仰自由——國家和家庭——主權——對主權的限制——秩序良好的國家
第二十二章 近代自然法理論
阿爾色修斯——格勞秀斯:自然法——道德原理與論證——契約與個人同意
第二十三章 英國:準備國內戰爭
莫爾的《烏托邦》——胡克:英國的國教——天主教和長老會的反對——獨立派——分裂派和國家全能論者——憲制理論:史密斯和培根——愛德華·柯克爵士
第二十四章 托馬斯·霍布斯
科學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自然法——自我保護的本能——合理的自我保護——主權與虛構的法人——從虛構的法人推出的結論——國家和教會——霍布斯論個人主義
第二十五章 激進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
平均派——英國人的天賦權利——温和的和激進的改革——對立法機關的限制——掘地派——温斯坦萊的《自由法》
第二十六章 共和派:哈林頓、密爾頓和西德尼
共和政治的經濟基礎——法的絕對統治——共和國的結構——約翰·密爾頓——菲爾默和西德尼
第二十七章 哈利法克斯和洛克
哈利法克斯——洛克:人與社會——對財產的天賦權利——哲學上的意義不明確——契約——社會和政府——洛克理論的複雜性
第二十八章 法國:自然法的衰落
法國政治哲學的復興——洛克受到歡迎——改變了的環境——孟德斯鳩:社會學和自由——法與環境——權力分立——伏爾泰和他的法律自由——愛爾維修:法國的功利主義——重農主義者——霍爾巴赫——杜爾哥和孔多塞的進步觀念
第二十九章 盧梭對社會的再發現
對理性的反抗——作為公民的人——自然與淳樸生活——公意——自由的矛盾——盧梭和民族主義
第三十章 習俗與傳統:休謨和柏克
休謨:理性、事實和價值——自然法的毀滅——感情的邏輯——柏克:約定俗成的政體——議會代表制與政黨——抽象的權利與政治人格——歷史的神聖旨意——柏克、盧梭和黑格爾
第三十一章 黑格爾:辯證法和民族主義
歷史的方法——民族精神——德意志國家——辯證法和歷史的必然——對辯證法的批評——個人主義和關於國家的理論——自由與權威——國家和市民社會——黑格爾哲學的後來影響
第三十二章 自由主義:哲學上的激進主義
最大幸福原則——邊沁的法律理論——早期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早期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
第三十三章 近代的自由主義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論自由——社會研究的諸原則——赫伯特·斯賓塞——對自由主義的唯心主義修正——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會主義——自由主義的當今意義
第三十四章 馬克思和辯證唯物主義
無產階級革命——辯證唯物主義——經濟決定論——意識形態與階級鬥爭——馬克思的總結——恩格斯論辯證法——恩格斯論經濟決定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政治——作為一種制度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崩潰——社會革命的策略
第三十五章 共產主義
俄國的馬克思主義——列寧關於黨的理論——列寧論辯證唯物主義——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革命的途徑——革命的前景——革命成功後的問題——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民主集中制——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共產主義的特徵
第三十六章 法西斯主義和民族社會主義
民族社會主義——普魯士社會主義——非理性主義:輿論的哲學趨勢——哲學是一種神話——法西斯主義和黑格爾主義——民眾、優秀人物和領袖——種族的神話——生存空間——極權主義——民族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民主主義 [3] 

政治學説史創作背景

薩拜因於1903年進入康奈爾大學,1906年獲博士學位,隨後在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大學教授政治哲學,《政治學説史》就是他在康奈爾大學教書期間撰寫的。 [2]  在第1版前言中,作者聲明:“這部政治學説史是按政治學説本身是政治的組成部分這一假設撰寫而成的。” [4] 

政治學説史作品思想

社會相對論
《政治學説史》是一部“從社會相對論的觀點出發而撰寫的全面論述西方政治理論的史書”,認為政治學説的歷史“是由人們對政治問題的想法隨着時代而演變構成的”(索爾森語),並主張歷史學家應同樣清晰地考慮並陳述“學術材料”和“制度上的種種現實情況”、同等地對待“行動中的政治理論”和“書本中的政治理論”(薩拜因語)。其社會相對論認為:“很難説某一種政治理論是正確的”,因為其中包含有價值判斷,它們不可能擺脱它們同其所處時代中的問題、價值、習慣、甚至偏見的關係,“只有時間才能客觀地證明”其是否正確。或者説,政治理論都是依賴於歷史情況,脱離具體的歷史情況便失去了意義。所以,該書在具體評價一位政治思想家時,既注意他在當時的直接影響,更注意他在整個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對霍布斯的評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作者指出,霍布斯支持專制君主制,但他的在這方面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而他的理論的重要性在於其所具有的“長遠價值”,其嚴密的邏輯“給全部後來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史以影響”。 [1]  [5] 
馬克思政治哲學批判
由於作者的階級立場所限,《政治學説史》對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以及他們的學説的闡述是帶有一定的偏見,認為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價值訴求和理論體系存在着內在邏輯的矛盾,並從其方法論基礎、唯物史觀的內涵、社會革命的策略以及終極的價值追求等各個維度提出了質疑,最終得出馬克思政治哲學具有先驗性、空想性和內在矛盾性的結論。 [6-7] 
首先,在薩拜因看來,馬克思的辯證法是另一種形式的形而上學,其混亂的邏輯加上形而上學的方法論是導致所得的結論倒向空想的原因。一方面,馬克思的辯證法包含着因果論證與道德判斷的含混性。馬克思用辯證法來論證社會變革的必然性,從而得出較高的道德價值必然實現的結論,這是不夠充分的。僅僅依靠因果關係的邏輯推理,即使可以得到社會進化的歷史必然性,也無法説明由因果解釋到道德價值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也就是説,在馬克思的哲學體系中,存在着從因果論證到道德判斷的無法逾越的鴻溝;他關於未來社會的構想,也因沒能跨越邏輯論證的鴻溝而陷入空想。另一方面,馬克思思想的出發點是社會生產力,正是根據辯證法的發展邏輯,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經濟發展到社會演變,無不顯示出經濟決定論的痕跡。在馬克思的哲學話語體系中,生產力就是一切發展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就是社會動力的根本性來源,這看上去似乎是整個人類社會所必然遵循的客觀規律。這樣的論證邏輯,否認了其他對社會變化和發展做出解釋的理論和方法,強調了辯證法的唯一正確性。這與其説是辯證法的發展運用,倒不如説是另一種形式的形而上學,“馬克思改變的並不是辯證法,而毋寧是對辯證法所做的形而上學解釋。”同時,馬克思基於所謂的辯證法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而是一種經濟決定論。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歷史的進程具有固化的發展模式,即嚴格符合所謂的辯證法的發展過程。馬克思運用辯證法對終極社會發展過程的預測,在本質上是一種烏托邦,是“為了符合辯證法的尺度而裁定的”,這“與其説是使用了辯證法所致,倒不如説是無視辯證法的結果”。總而言之,薩拜因認為馬克思的辯證法與先驗性的宗教神學並無二致,其中隱含着因果關係和價值判斷之間的斷裂,實質上還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方法;馬克思的辯證法藴含着必然性與偶然性、相對性與絕對性、革命與改革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凸顯了其邏輯嚴密性的欠缺;馬克思的辯證法是一種偽方法,不過是另外一種形而上學的表現形式而已,它不可避免的將會落入經濟決定論的窠臼,從而產生一種烏托邦的社會發展理論。 [8] 
其次,在薩拜因看來,馬克思是將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來進行探討的,並且按照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這種社會制度必將被更高層次的社會制度所代替,認為這種“制度史觀”的看法是馬克思將經驗分析與其辯證法結合而得出的空想理論,還認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一種先驗的理論,是為了適應他的革命理論而主觀構造的;是一種理想的烏托邦和危險的道德哲學,是為了鼓動整個人類世界的狂熱革命情緒。一方面,馬克思根據剩餘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所做出的預測,仍存在着廣泛的爭議,其中的大部分並未被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發展所證實。根據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會導致大範圍的生產過剩的預測有一定的準確性,但只不過是説明了他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所具有的敏鋭經濟眼光;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必將導致工人階級的不斷貧困,則與當今工人生活待遇提高的,現狀不符。因此,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發展趨勢所做的預測,其目的在於他急於構造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緊急形式,從而為其社會革命理論服務。另一方面,馬克思將社會主義看作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基於他對資本主義不滿的主觀厭惡情緒所做的辯證推測。馬克思沒能論證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資本主義壓迫和剝削根源的必然性,因而他希望用計劃經濟來取代私人佔有,解決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從而用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方法來解決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罪惡便成了無稽之談。“無產階級是未來的神話”,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一種空想、一種理想的烏托邦,它除了能夠治癒革命失敗所造成的痛楚之外,還能鼓動起革命的狂熱情緒,是一種危險的道德哲學。 [9] 
再次,薩拜因認為列寧的共產主義在根本上是失敗的,它將馬克思的政治哲學看作是一種宗教信仰和道德訴求,來為他在俄國領導的革命提供理論支撐。一方面,共產主義哲學是修正的馬克思主義,即列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作為俄國革命的領導者,通過將“馬克思主義與非工業化經濟和農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社會相適應”,旨在推行一種普遍化的全球社會模型。對列寧來説,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哲學既意味着一種宗教信仰,為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一種共同奮鬥的理想;也意味着革命的指南,為共產主義運動指明前進的方向和途徑。列寧正是“把理論中的極端正統性與實踐中的巨大靈活性結合在一起”,以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哲學為基礎,將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俄國社會的發展狀況拼湊成他的革命理論的。另一方面,列寧的社會主義實質上是對農民和人道主義的關注,它認為社會主義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直接從農村公社的社會基礎上實現。他賦予政黨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只不過是想“馴服人類命運並將之變成一個個應當在科層指導和控制下加以實施的計劃”。如果説列寧的政黨理論和帝國主義理論賦予了其共產主義哲學的邏輯完整性性,那麼其“社會主義有可能在一個或幾個資本主義國家首先獲得勝利”的論斷,則給予其共產主義運動以強大動力。以列寧主義為指導,俄國的共產主義運動最終變成了以和平作為掩蓋的軍國主義,而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則是“一個沒有階級、不需要壓迫的社會可以實現完全的正義和全面的平等;這是一個人們能夠根據‘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生活的社會”。 [10] 
最後,薩拜因將對作為最高的善的道德追求看作是列寧共產主義實質,並指出共產主義的理論和組織形式對俄國革命勝利後繼續引領社會的發展毫無禆益。一方面,列寧在使用辯證法從抽象概念中尋找具體問題的解答的過程中,運用的並不是邏輯分析方法,而是他所認為的共產主義的道德訴求。列寧的共產主義與馬克思思想的唯一相同點,就是鼓動人們為了原則而奉獻自己,他的共產主義是“一種信仰,一種神聖感,一種好戰的黨派偏見,一種與那種以大量的詭辯術為原則進行辯護的行徑相結合的對原則的獻身”。列寧將共產主義的道德看作是最高水平的善,認為道德“在本質上是工具性的和操作性的”,它認為馬克思的思想是一種道德訴求和宗教信仰,但它卻在指導革命勝利之後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列寧的共產主義與加爾文主義一樣,其根本目的就在於追求一種“偽善”,即用“目的證明手段為正當”。另一方面,共產主義鼓動人們為了實現最高原則的善而獻身,然而這種狂熱的革命情緒和獻身精神並不能一直維持下去,它最終會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貧困生活的改善而消逝。共產主義的組織內在的具有民主與專制的矛盾,它一方面希望通過不同羣體的協商來實現民主的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又因害怕會因此在政治生活中喪失領導地位而加大自己的控制力度。隨着共產主義政黨規模的不斷擴大,它需要挑選各個階層的精英,並將他們組織在嚴格的紀律之下。共產主義政黨在完成它的革命使命之外,造成了超過其預期的重大損失和潛在威脅。 [10] 

政治學説史作品影響

《政治學説史》材料豐富,內容廣泛,分析透徹,為政治學説史研究中的里程碑,集中反映了西方國家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成果。該書問世後,一直是美國和其它一些西方國家的標準教科書,被視為政治學説史領域的精典著作。 [2] 

政治學説史出版信息

《政治學説史》首次出版於1937年,作者生前曾兩次修訂再版。作者去世後,由索爾森修訂後出第4版。中譯本據第4版譯出,198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2] 

政治學説史作者簡介

喬治·霍蘭·薩拜因(George Holland Sabine,1880年—1961年),美國政治思想家,歷史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先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密蘇里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康奈爾大學,著有《政治學説史》(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1937)和《什麼是政治理論?》(What is a Political Theory?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39)等。 [7] 
參考資料
  • 1.    本書編寫組 編寫.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百部名著導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125-131.
  • 2.    徐大同 主編.西方政治思想史辭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406-407.
  • 3.    (美)喬治·霍蘭·薩拜因 著;(美)托馬斯·蘭敦·索爾森 修訂;盛葵陽,崔妙因譯;南木 校.政治學説史(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04月第1版:目錄頁.
  • 4.    孫宏雲 著.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一九二六至一九三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05月第1版:171-172.
  • 5.    陳開先.施特勞斯政治哲學的精神與中國傳統之重建[J].現代哲學雜誌,2006(3):56-62.
  • 6.    《讀書辭典》編委會 編.讀書辭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146.
  • 7.    陳夢佳.反思與辯護: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初探 ——以薩拜因、施特勞斯、羅爾斯為中心[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5:13.
  • 8.    陳夢佳.反思與辯護: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初探 ——以薩拜因、施特勞斯、羅爾斯為中心[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5:17-20.
  • 9.    陳夢佳.反思與辯護: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初探 ——以薩拜因、施特勞斯、羅爾斯為中心[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5:37-39.
  • 10.    陳夢佳.反思與辯護: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初探 ——以薩拜因、施特勞斯、羅爾斯為中心[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