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放(拼音:fà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6]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攴(pū),方聲。“放”本義指驅逐、流放,即放逐。引申為行為方面的不檢點、放縱,又引申為解除約束,使……出來、發出等義。另外,“放”還引申為擱下、放置,再引申指安放、安排。 [14] 
中文名
拼    音
fàng,fǎng
部    首
方、攵 [12] 
五    筆
YTY [2] 
倉    頡
YSOK [2] 
鄭    碼
SYMO [2] 
筆    順
點、橫、橫折鈎、撇、撇、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223) [6] 
平水韻
去聲二十三漾(fàng),上聲二十二養(fǎng) [3] 
總筆畫
4+4(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 U+653E [2] 
四角碼
0824₀
筆順編號
41533134
注音字母
ㄈㄤˋ,ㄈㄤˇ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形聲字。“放”在西周金文中寫作圖1,左部為聲旁“方”,表示讀音與此接近;右部的“”字模擬手拿着一個實物之形,表示輕輕擊打之意。漢字中以“攴”為形旁的字大多與某種動作有關。放的本義就是強迫、驅使人到遠方去,也就是驅逐、流放的意思。放在古代是一種刑罰,指官府把人驅逐到邊遠的地方。 [1]  [14] 
驅逐、流放也就意味着閒置、不被任用,所以放又有了“放置”“擱置”的意思。《禮記·祭義》中説:“夫孝……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古人認為中國四面都有海,所以用“四海”指代中國,後來又指全世界。“放之四海而皆準”是説孝道用到任何地方都可作為準則。放置在一個地方不用,也就有了“被拋棄、被排斥”的意味,所以放又引申為“放棄、拋棄”的意思。《論語·衞靈公》中有這樣的話:“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鄭聲”指春秋時鄭國的音樂,當時被稱為與古樂對立的“新聲”。這是説排斥鄭國的樂曲,疏遠花言巧語的小人。這裏的放就是“拋棄、排斥”的意思。
“拋棄、不要”從另一方面理解便是“解除約束、使之自由”,“釋放、放生”中的放就是這個含義。“放生”被慈悲為懷者視為善舉,指釋放魚鳥等動物,使它們重獲自由。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fàng
動詞
把有罪的人驅逐到邊遠的地方
expel;
banish
《尚書·舜典》:“流共工於幽洲,放歡兜於崇山。”孔穎達疏:“放逐歡兜於南裔之崇山。”
《史記·管蔡世家》:“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
唐·陳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審言序》:“當用賢之世,賈誼竄於長沙;居好文之朝,崔駰放於遼海。”
放逐;流放
捨棄;廢置
give up
《尚書·康誥》:“惟威惟虐,大放王命。”孔傳:“併為威虐,大放棄王命。”
《漢書·哀帝紀》:“鄭聲淫而亂樂,聖王所放,其罷樂府。”顏師古注:“放,棄也。《論語》稱孔子曰‘放鄭聲’。”

免去
excuse
唐·白居易《杜陵叟》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税。”
《宋史·李庭芝傳》:“放亭户負鹽二百餘萬。亭民無車運之勞,又得免所負,逃者皆來歸。”
《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元年》:“甲子,以鹽官縣旱,減放苗租。”

不加約束,縱情去做
indulge
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讀《莊》《老》,重增其放。”
《新唐書·隴西恭王博義傳》:“驕侈不循法度,使妾數百,曳羅紈,甘粱肉,放於聲樂以自娛。”
清·戴名世《一壺先生傳》:“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
放縱;放蕩;放任;豪放;放聲高歌;放言高論
散失;散落
be lost
《孟子·告子上》:“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
《漢書·敍傳下》:“三季之後,厥事放紛。”顏師古注:“放,失也。”

解除約束,使得到自由
release;
free;
liberate
《韓非子·説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南朝梁·蕭綱《〈大法頌〉序》:“解網放禽,穿泉掩胔。”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若形勢已窮,不能為惡者,不須過有殺戮,喻以聖德,放之使歸。”
放行(xíng);放飛;釋放;放虎歸山
發出;排出
emit
唐·王績《古意》詩之六:“但使雛卵全,無令矰繳放。”
茅盾《小巫》:“他拿出一枝手槍來……又上足了子彈,幾次拿在手裏,瞄準了,像要放。”
魏巍《擠垮它》:“滿坡的栗子樹,玉棒般的栗子花落了遍地,放着甜香。”
放槍;放電;放光;放水
放牧,讓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動
graze
唐·杜甫《瘦馬行》:“天寒遠放雁為伴,日暮不收烏啄瘡。”
放牛;放羊;放馬
使處於一定的位置
put;
place;
dispose of
《莊子·知北遊》:“神農隱几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三國志·魏志·鍾會傳》:“維至廣漢郪縣,令兵悉放器仗。”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女子)跨進門去,輕輕的把那塊石頭放在屋裏南牆根兒底下。”
放下;放置;安放;存放;擺放
擱置;撂下
place
《紅樓夢》第四十六回:“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沒意思來。”
放心;放棄
安置;安排

老舍《四世同堂》二五:“憲兵不過是憲兵,憲兵大概不會放給他差事。”

舊時指朝廷任命官員或京官調任外省

唐·韓愈《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其新受官,上日必加研試,然後放上,以副聖朝崇儒尚學之意。”

開;駕駛(船)
drive
唐·杜甫《白帝城樓》詩:“彝陵春色起,漸擬放扁舟。”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下午下舡,薄暮放舟,乘月西行。”

(花)開
bloom;
flower
宋·韓維《登湖光亭》詩:“翠痕滿地初生草,紅氣通林未放花。”
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這幾日太平無事,又且早放紅梅。”
綻放;怒放;含苞待放;百花齊放
引火燒,點燃
fire;
light
《晉書·毛璩傳》:“時大旱,璩因放火,菰葑盡然。”
魯迅《祝福》:“拜的卻只限於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放火;放煙花
公佈
publish
唐·杜牧《及第後寄長安故人》詩:“東都發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把錢財或物資發給(需要的人)
provide;
grant
《文子·道原》:“禮亶不足以放愛,誠心可以懷遠。”
唐·韓愈《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陛下恩逾慈母,仁過春陽,租賦之間例皆蠲免,所徵至少,所放至多,上恩雖弘,下困猶甚。”
發放;放賑;放糧
借錢給人,收取利息

《紅樓夢》第三九回:“他的公費月例又使不着,十兩八兩零碎攢了,又放出去,單他這體己利錢,一年不到,上千的銀子呢!”
趙樹理《金字》:“這位鎮長是全區的首户,全區大小村莊都有他放的債,都有押給他的地。”
放債;放貸
擴展;擴大
expend
《紅樓夢》第八回:“今若按式畫出,恐字跡過於微細……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燈下醉中可閲。”
放大;放寬
顯露;顯現
appear
宋·張炎《探春·雪霽》詞:“才放些晴意,早瘦了梅花一半。”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娘子只是放出日前的本事來贏他方好,怎麼折了志氣,反去求他?”
放晴
播送

魯迅《書信集·致韋素園》:“先前大放流言的人們,也都在上海,卻反而啞口無言了。”
吳組緗《山洪》二:“那無線電正在放消息。”
放映;播放;放電影;放錄像
規定的工作、學習結束後得到休息

唐·張籍《寒食內宴》詩之一:“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
放學;放假;放工
有;具有

宋·朱敦儒《驀山溪》詞:“元來塵世,放着希奇事。行到路窮時,果別有真山真水。”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放着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去?”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隨他有什麼議論到學士根前,現放着我哩,你兩個放心的去。”

控制,使達到某種狀態或合於某種分寸
behave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老兄帶了許多銀子,沒個做伴,獨來獨往,只怕着了道兒,須放仔細些。”
趙樹理《登記》:“你們這些閨女家,以後要放穩重點!外邊閒話一大堆!”

弄倒;使倒下

清·蒲松齡《富貴神仙》第九回:“心要齊,只在牆邊莫要離。若有人過牆來,一鎗兒放在地。”

使物體隨氣流飄動或隨水漂浮
清·高鼎《村居》:“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加進去(某些東西)
put in;
add
汪曾祺《昆明的雨》:“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

漢字書法用語。謂筆勢放縱恣肆

南朝梁·蕭衍《答陶隱居論書》:“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
元·戴表元《餘景遊〈樂府編〉序》:“千萬人楷而習之者,世之所謂正書……放焉而為草,草之自然,其視篆隸,相去反無幾耳。”
清·梁巘《評書帖》:“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

名詞
(Fàng)姓氏用字
fǎng
動詞
仿效;模擬
simulate;
imitate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 孔穎達疏:“能放效上世之功。”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
依據
《論語·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放,依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行身不放義,興事不審時,其何如此爾?”
至;到
《孟子·梁惠王下》:“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趙岐注:“放,至也。”
《列子·楊朱》:“伯夷非亡欲,矜清之郵,以放餓死。”
fāng
動詞
通“”。 兩船並列
《荀子·子道》:“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 楊倞注:“放,讀為方。”
通“方”。背逆,違背
《莊子·天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
副詞
通“方”。正;當
《管子·小問》:“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 郭沫若等集校:“洪頤暖雲:‘放’字古通作‘方’。尹桐陽雲:‘放,方也,當也。’”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放部】甫妄切(fàng)
逐也。從攴方聲。凡放之屬皆從放。 [9] 

説文解字注

“逐也。從攴,方聲”注:甫妄切,十部。 [10] 

廣韻

甫妄切,去漾幫 ‖ 方聲陽部(fàng)
放,逐也。去也。甫妄切。四。
分網切,上養幫 ‖ 方聲陽部(fǎng)
倣,學也。
放,上同。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下】【攴部】 放;部外筆畫:4
《唐韻》《集韻》《韻會》並甫妄切,音舫。《説文》:逐也。《小爾雅》:棄也。《書·舜典》:放驩兜於崇山。疏:放逐。《左傳·宣元年》:晉放其大夫胥甲父於衞。注:放者,受罪黜免,宥之以遠。
又《書·武成》:放牛於桃林之野。疏:據我釋之,則雲放。
又《禮·曲禮》:毋放飯。注:去手餘飯於器中。
又《左傳·昭十六年》:獄之放紛。注:放,縱也。
又《論語》:隱居放言。何晏注:放,置也,不復言世務。
又《孟子》:如追放豚。趙岐注:放逸之豕。
又《博雅》:妄也。《玉篇》:散也。《增韻》:肆也,舍也。《正韻》:廢也。
又《廣韻》分兩切。《集韻》甫兩切。《正韻》妃兩切,並音昉。同仿。學也。《玉篇》:比也。《類篇》:效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疏:能放效上世之功。
又《周禮·天官》:食醫,凡君子之食恆放焉。注:放,猶依也。
又《孟子》:放乎四海。趙岐注:放,至也。
又《集韻》分房切。方,或作放,併船也。《前漢·禮樂志》:神裴回若留放,殣冀親以肆章。
《説文》從攴作〔⿰方攴〕。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放”書寫筆順 “放”書寫筆順
“方”“攵”寬窄相當,頂部“方”低,底部左右旁齊平。“方”,橫筆在橫中線上方,略向右上斜;𠃌(橫折鈎)從橫中線下側起筆,橫段下斜,豎鈎段左拐。“攵”,首筆撇的撇尖和第四筆捺的起筆都在田字格中心。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六養

開口呼
全清
分網切
pju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全清
甫妄切
pjuɑŋ
集韻
平聲
十陽
開口呼
全清
分房切
pfʰiɑŋ
上聲
三十六養
開口呼
全清
甫丙切
pfi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全清
甫妄切
pfiɑŋ
禮部韻略

去聲





甫妄切

增韻

平聲





敷房切


上聲





妃兩切


去聲





甫妄切

中原音韻

上聲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fuaŋ

去聲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fuaŋ
中州音韻

上聲
江陽





方榜切


去聲
江陽





夫謗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敷房切
fuaŋ

上聲
十七養


全清
妃兩切
fuaŋ

去聲
十七漾


全清
敷亮切
fuaŋ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waŋ
先秦
王力系統
p
ǐw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jua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j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jangh
西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w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w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w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i̯wa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p
ǐwa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u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ɑ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a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pf
ǐɑŋ
(參考資料:漢典 [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fa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fa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fa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faŋ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faŋ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fɑ̃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fa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fɒ̃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fɒŋ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huɔ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fa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xɒŋ
35
陰去
文讀
pɒŋ
35
陰去
白讀,為“摒”訓讀,畀政切
贛語
南昌
fɔŋ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fɔŋ
52
去聲
文讀
piɔŋ
52
去聲
白讀
粵語
廣州
fɔŋ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fɔŋ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ɔŋ
11
陰去
文讀
paŋ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huaŋ
213
陰去
文讀
paŋ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xuɔŋ
213
陰去
文讀
pouŋ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xuɔŋ
22
陰去
文讀
pɔŋ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5]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42
  • 2.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1-08]
  • 3.    放的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08]
  • 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16
  • 5.    放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1-08]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0-23]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371-372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54-155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47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578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13,42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89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7
  • 14.    楊琳 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86-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