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方(拼音:fā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5]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1]  ,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古農具耒。此義後不用。“方”的基本義是指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引申形容人的品格正直。另外“方”又有大地、方向、方法、途徑等意義。“方”還特指單方、藥方。“方”虛化為副詞,表示正在、將要。 [12] 
中文名
拼    音
fāng
部    首
五    筆
YYGN(86);YYGT(98) [2] 
倉    頡
YHS [2] 
鄭    碼
SY [2] 
筆    順
點、橫、橫折鈎、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163) [5]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3] 
總筆畫
4
四角碼
0022₇
注音字母
ㄈㄤ
統一碼
U+65B9 [2] 
造字法
象形字(存疑)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方”,甲骨文寫作圖1,有時在一橫畫兩端各加一小豎作圖2。金文字形與甲骨文相似(圖3-6)。小篆筆畫逐漸平直,隸書將小篆的上方轉寫為一點,稜角更加分明。
對於“方”字的字形、字義的説解有不同的幾種,《説文解字》:“方,並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説“方”是表示兩條船並列,此非本義。這個意義如何來的還值得探討。有人認為這和古人的耦耕有關,兩個人並排耕作,因此就有了並列的意思。古漢語中“方”確實有“並列”這個含義,例如《儀禮·鄉射禮》説:“左足履物,不方足。是説用左腳踏着物,右腳不與左腳並立。“方”即並的意思。朱芳圃認為“方”字形像一把刀,刀上一短橫為指事符號,標示刀柄所在之處。徐中舒認為“方”像一種農具——耒的形狀,“上短橫象柄首橫木,下長橫即足所蹈履處,旁兩短畫或即飾文。古者秉來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甲骨文字典》)吳式芬認為方即古“旁”字。葉玉森認為“方”模擬刀懸於架上之形。以上種種説法又都與《説文解字》相異。
“方”在卜辭和銘文中,大都用來指“方國”“四方”。如“王出伐方”“方其來於沚”“經維四方”“貞帝於東方曰析風曰劦”。但是,“方國、四方”之義和字形卻沒什麼關聯,所以“方”用作“方國、四方”之義當為借音字。
在現代漢語裏,“方”的常用義為“方形”,是四角成90度的四邊形,與“圓”相對,當為其假借義。古人有“天圓地方”的觀念,所以用“方”來指稱地、地方。如《淮南子·本經訓》:“戴圓履方。”高諺注:“方,地也。”《論語·學而》:“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邊形”有“邊”、有“面”,因此也就有了“邊、面”這層方位含義,例如《詩經·秦風·蒹葭》的吟誦:“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因為知道了縱橫兩邊之長就可以得出方形的面積,所以“方”又指方形的邊,有“見方,縱橫”之義。如《戰國策·齊策》:“今齊地方千里。”《孟子·梁惠王上》:“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又,方形的四邊是平直的,方也可以指人的品性正直、方正。如《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又引申出準則、規定、方法等含義,因此有“方法”“方劑”“方術”“藥方”等説法。 [12-13] 
在現代字典辭書中,“方”作為一個部首兼併了原來的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部首“”。“㫃”在古文字中模擬古代旗幟的形象,所以從“㫃”得義的字,如“旗”“旃”等字義都與旗幟有關。但是“㫃”這個部首在現代字典中已被取消了,“旗”等字只能從“方”部裏查到。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fāng
名詞
相併的兩船

《詩經·邶風·穀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宋·葉適《劉子怡墓誌銘》:“導溪之水,舟可方兮,扶其艱兇,底太康兮。”

品類;類別
category
《禮記·緇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鄭玄注:“鄉、方,喻輩類也。”
《淮南子·精神訓》:“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精於太清之本。”高誘注:“方,類也。”

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六個面都是直角四邊形的六面體
cube;
square
《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
《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漢何休注:“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夙惠》:“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
方形;方塊;方框;長方體
指大地,因古人認為天圓地方
ground
《淮南子·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高誘注:“圓,天也;方,地也。”

方向;位置
orientation;
direction
《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漢·張衡《東京賦》:“飛雲龍於春路,屯虎神於秋方。”
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一:“南國有儒生,迷方獨淪誤。”
東方;前方;四面八方
相對或相關的一邊或一面
side
《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
對方;甲方;敵方;我方
地方;區域
locality;
place;
region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之一:“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舊唐書·憲宗紀下》:“朝廷大體,以恤人為本。一方不稔,即宜賑救。”
清·卓爾堪《哭舍弟子厚》詩之二:“遣弟遙迎汝,魂兮附櫬來……故隴荒無恙,殊方孤可哀。”
方言;方誌;遠方;天各一方
古代計量面積的用語,方多少裏即表示縱橫多少裏。多用於計量土地

《論語·先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宋·蘇軾《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今又不雨,自秋至冬,方數千裏,麥不入土。”

法度;準則
law;
rule;
reason
《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
《後漢書·班彪傳論》:“(彪)行不逾方,言不失正。”
唐·張九齡《上封事書》:“伏望更發睿圖……使官修其方,人受其福,天下幸甚。”

辦法
way;
method
《左傳·昭公三十年》:“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必大克之。”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孫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桓後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
方法;方式;方略;千方百計
古代指醫卜星相等技術

《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成玄英疏:“既多方術,書有五車。”
清·方苞《陳馭虛墓誌銘》:“少好方,無所不通。”
方士;方術
方子。醫藥、飲食、釀造等業上的配方標準
recipe
《南齊書·虞悰傳》:“悰善為滋味……上就悰求諸飲食方,悰秘不肯出。”
唐·王建《設酒寄獨孤少府》詩:“自看和釀一依方,綠着松花色較黃。”
張天翼《清明時節》:“有幾張嘴……還介紹了幾個專治跌打損傷的靈方。”
配方;偏方;處方
乘方,數學上指一個數自乘若干次所得的積
involution;
power
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古法,凡算方積之物有立方,謂六冪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則得之。”

周代北方地名。約在今陝西、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

《詩經·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朱熹集傳:“方,朔方,今靈夏等州之地。”

(Fāng)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方姓



形容詞
正直
upright
《管子·霸言》:“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
漢·賈山《至言》:“使皆務其方,以高其節,則羣臣莫敢不正身修行盡心,以稱大禮。”
唐·韓愈《歐陽生哀辭》:“(詹)氣醇以方,容貌嶷然。”
方正;端方
動詞
並列;並排
parallel
《儀禮·鄉射禮》:“不方足。”鄭玄注:“方,猶並也。”
《漢書·揚雄傳上》:“敦萬騎於中營兮,方玉車之千乘。”顏師古注:“方,並也。”

等同;相當
equal
《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侯,廣與崇方。”鄭玄注:“崇,高也;方,猶等也。”
《後漢書·耿弇傳》:“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功足相方。”

比較;對比
compare
《後漢書·周舉傳》:“陛下初立,遵修舊典,興化致政,遠近肅然。頃年以來,稍違於前,朝多寵幸,祿不序德……準今方古,誠可危懼。”
《晉書·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方魏舒有餘。”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述徵記》曰:盟津河津恆濁,方江為狹,方淮濟為闊。”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蜘蛛珠》:“內府一珠向以數千錠得之於海賈,方之此珠,不及其半,蓋絕代之寶也。”

辨別
differentiate
《國語·楚語下》:“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據有
occupancy
《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方之。”

繫縛

《孫子·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縛馬也。”

古謂掘土成坑為方

《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而使﹝羣臣﹞穿方舉土,面目垢黑。”胡三省注:“方,穴土為方也。”

古代祭祀名。指秋祭四方之神

《詩經·小雅·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朱熹集傳:“方,秋祭四方,報成萬物。”
《詩經·小雅·大田》:“來方禋祀,以其騂黑。”

量詞
平方立方的簡稱,一般指平方米或立方米



用於方形或類似方形的物體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劉聰》:“左右取得,開有一方白玉。”
《西遊記》第三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就如拾着一方金玉一般。”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郭鐵筆)拿出一個錦盒子,裏面藏着兩方圖書。”

副詞
用於承接前句,相當於“方才”
just
《詩經·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起行。”朱熹集傳:“方,始也。”
唐·韓愈《次硤石》詩:“數日方離雪,今朝又出山。”
元《初至臨海》詩之二:“停馬方問俗,漁唱起前汀。”

將,將要。表未來
will
《詩經·秦風·小戎》:“方何為期,胡然我思之?”馬瑞辰通釋:“方之言將也。”
漢·荀悦《漢紀·高祖紀》:“信方斬,嘆曰:‘悔不用蒯通之言,為女子所執’。”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小人則將及水火,君子則方成猿鶴。”
表示某種狀態正在持續或某種動作正在進行,相當於“正當”“正好”

《左傳·定公四年》:“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襲敵,不亦難乎?”
《史記·陳涉世家》:“燕人曰:‘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
唐·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之二:“愚初聞時,方食,不覺棄匕箸起立。”
一併;一齊
together
《墨子·備城門》:“甲兵方起於天下,大攻小,強執弱。”於省吾新證:“方,猶並也。”
《漢書·敍傳下》:“文武方作,是庸四克。”

表示範圍或程度,相當於“僅”“只”
only
《韓非子·説疑》:“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
高亨注:“方,猶僅也。在,猶及也。”

卻,反而。表示語氣轉折

《周書·文帝紀上》:“(高歡)以奸志未從,恐先泄漏,乃密白朝廷,使殺高幹,方哭對其弟,稱天子橫戮。”
宋·司馬光《乞未禁私市先赦西人第二札子》:“萬一激怒西人,致生邊患,兵連禍結……豈不危哉!而執政方以為西人微弱,不敢復動,數遣來使,誠心內附,置之度外,不以為虞。”

尚;還
at
《素問·瘧論》:“方其盛時必毀。”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方是時,士大夫失職如此,安得不兆亂乎?”
來日方長
bàng
動詞
通“謗”。議論批評

《論語·憲問》:“子貢方人。”

fáng
形容詞
通“房”。穀物初生尚未結實之稱
《詩經·小雅·大田》:“既方既皂,既堅既好。” 鄭玄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詩經·大雅·生民》:“實方實苞,實種實褎。” 馬瑞辰通釋:“方為谷始吐芽。”
名詞
通“房”。房子
《墨子·備城門》:“五十步一方,方尚必為關鑰守之。”俞樾平議:“方者,房之假字。五十步置一房,為守者入息之所。”
通“防”。防禦
《墨子·備城門》:“毋百以亢疾犁,壁皆可善方。” 張純一集解:“方,同‘防’,御也。”
páng
形容詞
通“旁”。廣大;廣博
《國語·晉語一》:“晉國之方,偏侯也。” 韋昭注:“方,大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一》:“自白馬迄此,則平川夾勢,水豐壤沃,利方三蜀矣。”
-
【方羊】即“彷徉”。徘徊
《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
-
【方皇】同“彷徨”
wǎng
-
【方良】也作“罔兩”“蛧蜽”。傳説中的山精鬼怪名
《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大喪,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方部】府良切(fāng)
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從方。
汸,方或從水。 [8] 

説文解字注

“併船也”注:《周南》:“不可方思”,邶風:“方之舟之”,《釋言》及毛傳皆曰:“方,泭也。”今《爾雅》改方為“舫”,非其義矣。併船者,並兩船為一,《釋水》曰:“大夫方舟。”謂併兩船也。泭者,編木以為渡,與併船異事。何以毛公釋方,不曰“併船”而曰“泭”也?曰併船、編木,其用略同,故俱得名方。方舟為大夫之禮,《詩》所言不必大夫,則釋以泭可矣,若許説字,則見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併船為本義,編木為引伸之義。又引伸之為比方,“子貢方人”是也。《秦風》:“西夫之防。”毛曰:“防,比也。”謂防即方之假借也。又引伸之為方圓,為方正,為方向,又假借為旁。丄部曰:“旁,溥也。”凡今文《尚書》作旁者,古文《尚書》作方。為大也,《生民》:“實方實苞”,毛曰:“方,極畝也。”極畝,大之意也。又假借為“甫”,《召南》“維鳩方之”,毛曰:“方之,方有之也。”方有之猶甫有之也。
“象兩舟省總頭形”注:兩當作“㒳”。下象兩舟併為一,上象兩船頭總於一處也。府良切,十部。《通俗文》:“連舟曰舫。”與許説字不同,蓋方正字俗用舫。 [9] 

廣韻

符方切,平陽並 ‖ 方聲陽部(fáng)
方,方與,縣名。又府良切。
府良切,平陽幫 ‖ 方聲陽部(fāng)
方,四方也。正也。道也。比也。類也。法術也。亦官名。《續漢書》曰:“尚方令,掌上手工巧作御刀劒諸好器物也。”又姓,《史記》周大夫方叔之後。府良切。十三。 [10]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部】 方;部外筆畫:0
古文:𤙗
(fāng)《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並音芳。《説文》: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從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併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並船也。
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教。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釋文》:視日景,以別東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別也。《禮·內則》:教之數與方名。註:方名,如東西也。
又《易·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詩·大雅》:萬邦之方,下民之王。箋:方,猶嚮也。疏:諸言方者,皆謂居在他所,人嚮望之,故云:方,猶嚮也。
又道也。《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註:方,猶道也。《禮·樂記》:樂行而民鄉方。註:方,猶道也。
又《易·復卦》:後不省方。註:方,猶事。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又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註:方,法術。
又放也。《書·堯典》:方命圯族。《釋文》:方,放也。
又有之也。《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方之。傳:方,有之也。
又今也。《詩·秦風》:方何為期。箋:方今以何時為還期。《莊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異形。註: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為也。
又穀始生未實也。《詩·小雅》:即方即皂。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又併也。《儀禮·鄉射禮》:不方足。註:方,猶併也。
又旁出也。《儀禮·大射禮》: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
又板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方。註:方,板也。《禮·中庸》:布在方策。註:方,板也。策,簡也。
又常也。《禮·檀弓》:左右就養無方。註:方,猶常也。
又文也。《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註:方,猶文章也。
又義之宜也。《左傳·隱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又《閔二年》:授方任能。註:方百事之宜也。
又比方也。《論語》:子貢方人。《何晏註》:比方人也。
又《博雅》:方,大也,正也。
又祭名。《詩·小雅》:以社以方。傳:迎四方氣於郊也。
又地名。《詩·小雅》:侵鎬及方。註:鎬,方,皆北方地名。
又姓。《詩·小雅》:方叔涖止。傳:方叔,卿士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土方氏,懷方氏,合方氏,訓方氏,形方氏。《前漢·朱雲傳》註: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
又醫方。《史記·扁鵲傳》: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前漢·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澤侯人主方。註:侯家人主方藥也。
(fáng)又《廣韻》《集韻》並符方切,音房。方與,縣名。《前漢·高帝紀》:沛公攻胡陵方與。註:音房預,屬山陽郡。
(páng)又《集韻》蒲光切,音旁。彷或作方。《前漢·揚雄傳》:方皇於西淸。註:方皇,猶彷徨也。
(wǎng)又文紡切。蝄或作方。《周禮·夏官·方相氏》:敺方良。註:方良,罔兩也。木石之怪夔罔兩。張衡《東京賦》:腦方良。註:方良,草澤之神也。○按《説文》作蝄蜽。
(fǎng)又《集韻》甫兩切,音倣。效也。
又《韻補》葉膚容切。《道藏·左夫人歌》:騰躍雲景轅,浮觀霞上空。霄軿縱橫舞,紫蓋記靈方。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長橫在橫中線上方。𠃌(橫折鈎)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橫段下斜,豎段左拐,鈎底在豎中線;末筆撇從長橫與豎中線交點起筆,穿過田字格中心,搬尖略高於鈎底,與長橫左端垂直對齊。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濁
符方切
bʰjuɑŋ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清
府良切
pju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清
分房切
pfʰiɑŋ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濁
符方切
bviɑŋ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濁
蒲光切
bɑŋ
上聲
二十二養

開口呼
次濁
文紡切
ɱiɑŋ
上聲
二十二養

開口呼
全清
甫丙切
pfi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分房切

增韻

平聲





敷房切


平聲





蒲光切


上聲





文紡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fu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敷邦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敷房切
fuaŋ

平聲
十七陽


全濁
蒲光切
b‘uaŋ

上聲
十七養


次濁
文紡切
ɱu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waŋ
先秦
王力系統
p
ǐw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jua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j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jang
西漢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w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i̯waŋ
隋唐
王力系統

p
ǐwa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p
juɑ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p
iɑŋ
隋唐
李方桂系統

p
ja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pf
ǐuɑŋ
(參考資料:漢典 [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f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f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f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f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f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f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f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f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fɒ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h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f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xɒŋ
33
陰平

贛語
南昌
fɔ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f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fɔ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f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ɔŋ
55
陰平
文讀
paŋ
55
陰平
白讀
55
陰平
白讀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huaŋ
33
陰平
文讀
huaŋ
33
陰平
白讀
33
陰平
白讀
33
陰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xuɔŋ
44
陰平
文讀
pu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xɔŋ
54
平聲
文讀
pɔŋ
54
平聲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4]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55
  • 2.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2-07]
  • 3.    方的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07]
  • 4.    方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2-07]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0-17]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366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328-233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66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359-1360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73-174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29-430
  • 12.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126-127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17-118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8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6
  • 16.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389-3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