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搏(拼音:bó)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4]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1]  ,其本義是用搜索的方式捕捉,一説本義是對打、搏鬥。後引申為攫取、拾取,又引申為拍打、跳動,執持、握持等義。 [1]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RGEF [2] 
倉    頡
QIBI [2] 
鄭    碼
DFDS [3] 
筆    順
橫、豎鈎、提、橫、豎、橫折、橫、橫、豎、點、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835) [14] 
平水韻
入聲·十藥 [3]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碼
U+640F [2] 
四角號碼
5304₂
注音字母
ㄅㄛˊ
筆畫數
13(部首3,部首外10)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搏”在西周金文中寫作圖1或圖2,圖1字從“(盾一類的兵器)”,圖2字從“”。兩者的聲旁都是“尃(fū)”。戰國的“搏”字形體(圖4)訛變作“攴(pū)”,石鼓文形體(圖3)訛變作“牛”(也有人認為此字非“搏”字)。小篆意符變為“手”,改為從手尃聲。《説文·手部》:“搏,索持也”,意思是説“搏”是用搜索的方式捕捉,捕捉都用手,“搏”本義為捕捉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由金文的形體來看,“幹”和“戈”都是戰鬥時用的,因此也有人認為“搏”的本義為“搏鬥”“對打”。 [1]  [18] 
“搏”由“搏鬥”“對打”引申為“捕捉”。如《周禮·夏官·環人》:“搏諜賊。”意思是:捉住那個做間諜的壞人。由捕捉可引申為執持,握持。《呂氏春秋·首時》:“伍子胥説之半,王子光舉帷,搏其手而與之坐。”高誘注:“搏執子胥之手,與之俱坐,聽其説。”又可引申為攫取,拾取。《史記·李斯列傳》:“鑠金百溢,盜蹠不搏。”司馬貞索隱:“搏猶攫也,取也。凡鳥翼擊物曰搏,足取曰攫,故人取物亦謂之搏。” [1]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對打;激烈地爭鬥
combat;
fight;
struggle
《穀梁傳·僖公元年》:“‘吾二人不相説,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
《史記·張儀列傳》:“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於青《生活》(外一首):“誰想駕馭生活,只有一個字——搏!”
搏鬥;搏殺;肉搏;拼搏
撲上去捕捉
catch;
seize
《詩經·小雅·車攻》:“建旐設旄,搏獸於敖。”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
攫取;拾取
get;
pick up
《史記·李斯列傳》:“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盜蹠不搏。”
漢·張衡《西京賦》:“摭紫貝,搏耆龜。” 薛綜注:“搏、摭皆拾取之名。”

拍;擊打
beat
《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
宋·蘇軾《石鐘山記》:“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跳動
throb
柔石《死貓》:“他的心臟搏跳的非常厲害。”
搏動;起搏器
名詞
脅。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山海經·西山經》:“東望恆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

通“膊”,分裂肢體

《周禮·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鄭玄注:“搏,當為‘膊諸城上’之膊字之誤也。膊謂去衣磔之。”

動詞
通“傅”。附着;加上
《釋名·釋牀帳》:“搏壁,以席搏着壁也。”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修鍵閉,慎管鑰”漢鄭玄注:“管鑰,搏鍵器也。”
漢·張衡《東京賦》:“嬴氏搏翼,擇肉西邑。” 薛綜注:“搏翼,謂着翼也。”
(參考資料:《古代漢語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1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補各切
搏,索持也。一曰至也。從手尃聲。 [16] 

説文解字注

“(搏)𡩡持也”注:𡩡各本作“索”,今正。入室搜曰𡩡,𡩡持,謂摸索而持之。《周禮·環人》:“搏諜賊。”釋文雲:“搏音博,又房布反。劉音付。”《射人》注:“貍,善搏者也。行則止而擬度焉,其發必獲。”釋文雲:“搏音博。劉音付。”《士師》注:“胥讀為宿偦之偦,偦謂司搏盜賊也。”釋文雲:“搏音博,劉音付。”《小雅·車攻》箋:“獸,田獵搏獸也。”釋文雲:“搏音博,舊音付。”按,《小司徒》注之“伺捕盜賊”,即《士師》注之“司搏盜賊也”,一用今字,一用古字。古捕盜字作搏,而房布反,又音付。猶後人所謂捫搎、摸索也。本部搏、捕二篆皆收,捕訓“取也”。又部取下雲:“捕也”,是與𡩡持義迥別。今則捕行而搏廢,但訓為搏擊。又按,搏擊與𡩡取無二義,凡搏擊者未有不乘其虛怯,扼其要害者,猶執盜賊必得其巢穴也。本無二義二音,至若《考工記》之“搏埴”,《虞書》之“拊搏”,此則“𢫦字”之叚借。
“從手,尃聲”注:補各切。此今音也。陸氏説又房布切,劉音付,皆古音也。五部。
“一曰至也”注:此別一義。蓋搏亦為今之附近字,許則雲:“駙者,近也”,《左傳》則作傅。 [6]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搏
唐韻》補各切,《集韻》《韻會》《正韻》伯各切,並音博。《説文》:索持也。《禮·月令》:孟秋務博執。一曰至也。《書·益稷》:搏拊琴瑟。
又拊也,拍也。《史記·李斯傳》:彈箏搏髀。
又手擊也。《釋名》:指廣搏以擊之。《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夢與楚子搏。《史記·項羽紀》: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又取也。《史記·李斯傳》:鑠金百鎰,盜蹠不搏。注:搏猶攫也,取也。凡鳥翼擊物,必轉足取攫,故人取物亦云搏也。
又《唐韻》《集韻》並匹各切,音粕。亦擊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並方遇切,音付。亦擊取也。或作捕。
又《集韻》符遇切,音附。捕也。
又《集韻》蒲故切,《正韻》薄故切,並音步。與捕同。詳捕字注。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甫”的第三筆去鈎。
【寫法】“扌”窄“尃”寬,頂部“扌”略低,底部“尃”低。“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尃”,“甫”窄“寸”寬。“甫”的第二筆豎在田字格豎中線左側;第三筆橫折的豎段略向左拐,收於橫中線。“寸”的長橫從“扌”側起筆,在田字格橫中線下方,左右兩端都寬於上部,末筆點在豎中線右側。 [17] 

書法欣賞

[8-12]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全清
方遇切
pjuo
𩔈
入聲
十九鐸

開口呼
次清
匹各切
pʰɑk
入聲
十九鐸

開口呼
全清
補各切/布莫切
pɑk
集韻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全清
方遇切
pfio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全濁
符遇切
bvio
去聲
十一莫
合口呼
全濁
蒲故切
bo
入聲
十九鐸
開口呼
全清
伯各切
pɑk
入聲
十九鐸
開口呼
次清
匹各切
pʰɑk
禮部韻略

入聲





伯各切

增韻

去聲





蒲故切


入聲





伯各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歌戈





葉波上聲

洪武正韻

去聲
五暮


全濁
薄故切
b‘u

入聲
六藥


全清
伯各切
pua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13]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p
ǐw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jua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jw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jagh
隋唐
王力系統

p
ǐ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p
ju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p
iu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p
j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pf
ǐu
(參考資料: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57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6-07-15]
  • 3.    十藥  .搜韻[引用日期2019-05-24]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修訂.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3:90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01
  • 6.    魯仁編;(清)段玉裁注. 中國古代工具書叢編 1 説文解字注[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9:2385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93
  • 8.    “搏”的篆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25]
  • 9.    “搏”的隸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25]
  • 10.    “搏”的楷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25]
  • 11.    “搏”的行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25]
  • 12.    “搏”的草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25]
  • 13.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25]
  • 1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2-07]
  • 1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044
  • 1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94
  • 1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6
  • 18.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28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