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字)

鎖定
戈(拼音:gē)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一把戈。戈是一種兵器,也是商周時代常用的兵器之一,因此“戈”也是一般兵器或戰爭的代名詞。
戈是漢字部首之一,用戈作意符的字多與兵器或軍事有關。與兵器相關的如戟、戮;與軍事相關的如戍、戰、戒。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AGNT(86);AGNY(98) [3] 
倉    頡
I [3] 
鄭    碼
HM [3] 
筆    順
橫、斜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104) [1] 
平水韻
下平聲·五歌 [4] 
筆畫數
4+0
造字法
象形
結    構
獨體結構
統一碼
CJK 統一漢字 6208 [3] 
四角號碼
5300₀ [3] 
注音字母
ㄍㄜ

文字溯源

戈結構示意圖(左圖)與戈字演變流程圖 戈結構示意圖(左圖)與戈字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戈所模擬的就是古代兵器戈。“戈”在商代甲骨文(圖4、5)和金文(圖1-3)中像一種長柄的兵器,上有橫刃,用來橫向鈎殺、擊殺或鏟殺。戈的最大特點就是與柄垂直的戈刃,正是根據這一特徵,先民們形象地創造了戈字。豎的一筆是木質的戈柄(柲bì),頂部為“柲帽”;下部的叉狀或箭頭則是戈柄底部的金屬套件“鐏”(zūn),可以插在地上。上部一橫就是戈頭,前半截為“援”,上下都有刃;穿過木柄後半部分為內(nà),右下繫有飾物。金文基本上保持了甲骨文的形狀。西周金文或作圖7,柲飾下移,鐏上移到柲中,柲作弧形。戰國文字承襲西周金文,或加“金”加“皿”繁化。小篆的下部就不像了,但戈頭還像。楷書就完全不像了,但意思未變。 [2]  [5] 
在戰國以前的先秦時代,戈一直是戰場上最主要的武器,這個字從誕生伊始就跟戰爭息息相關。因此,它造就了許多與戰爭相關的典故與詞彙。比如“干戈”:幹是盾牌,為防禦性武器的代表,戈則是攻擊性武器的代表,合起來指代戰爭;“化干戈為玉帛”,用禮尚往來取代爭鬥,表示重修和平。 [17-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參看“古代兵器”義項。
dagger-axe
《尚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泛指兵器。
weapons
唐·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之二:“莫肯杖戈為士卒前行者。”

代指戰爭;戰亂。
war
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
書法右下斜鈎。參見“戈腳”。



春秋時國名。

《左傳·襄公四年》:“處澆於過,處豷於戈。”杜預注:“過、戈皆國名……戈在宋鄭之間。”

(Gē)姓氏用字



量詞
古代長度單位。

清·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賦餉》:“台郡之田論甲,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1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下】【戈部】古禾切(gē)
平頭𢧢(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凡戈之屬皆從戈。 [7]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戈部】
“平頭𢧢(戟)也”注:《考工記》:冶氏為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倨句外博,重三鋝。鄭曰:戈,今句孑戟也,或謂之雞鳴,或謂之擁頸,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長四寸,胡六寸,援八寸。戈,句兵也,主於胡也,俗謂之曼胡以此。鄭司農雲:援,直刃也,胡其孑,按依先鄭戈有直刃,則非平頭也,宋黃氏伯思始疑。鄭注:近程氏瑤田考戈刃如劔橫出而稍倨,所謂援八寸也,援之下近柲為胡,連上為刃,所謂胡六寸也;其橫毌於柲而外出者凡四寸,所謂內倍之也,戈戟之金非冒於柲之首,皆為之內,橫毌外出,且於胡之近柲處為三孔,纏縛於柲以固之。古戈戟時有存者,核之可知也,説詳通藝錄。按許説戈為平頭戟,從戈以一象之,然則戈刃之橫出無疑也,橫出故謂之援,援,引也。凡言援者皆謂橫引之,直上者不曰援也,且戈戟皆句兵。矛刺兵,殳𣪠(擊)兵,殳嫥於𣪠(擊)者也,矛嫥於刺者也,戟者兼刺與句者也,戈者兼句與𣪠(擊)者也。用其橫刃則為句兵,用橫刃之喙以啄人則為𣪠(擊)兵,𣪠(擊)與句相因為用,故左氏多言戈擊。若晉中行獻子夢厲公以戈擊之,齊王何以戈擊子之,解其左肩,鄭子南逐子晳,擊之以戈。衞齊氏用戈擊公孟,公魯以背蔽之,斷肱,以中公孟之肩,魯昭公將以戈擊僚柤,楚盜以戈擊昭王,王孫由余以背受之,中肩。越靈姑浮以戈擊闔廬,傷將指。齊簡公執戈將擊陳成子,衞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皆言擊不言刺,惟盧蒲癸以寢戈自後刺子之言刺。葢(蓋)癸與王何同用戈,癸逼近子之故言刺,王何去子之稍遠故言擊。且二人一在後一在前,相為掎角也,若長狄僑如,魯富父終甥摏其喉以戈殺之。由長狄長三丈,既獲之不能殺之,故自下企上以舂其喉也,自下舂其喉,計長狄長不過二丈。容既獲之後,身橫於地而殺之。摏亦擊也。《方言》曰:戈,楚謂之釨。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閒謂之釨。或謂之鏔,吳楊之閒謂之戈,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鈎釨鏝胡。《方言》釨鈎鏝字皆轉寫譌俗,古只作句孑曼。雲無刃者,謂無直刃也。雲句孑者,謂其為句兵,取義於無右臂之孑也。雲曼胡者,取義於曲處如?領之肥大也。詳繹鄭注本無不同,所引先鄭乃不可從。
“從弋”注:謂柲長六尺六寸。
“一衡之,象形”注:衡各本作橫,依許全書例正。弋之首一橫之而已矣。先鄭雲:援為直刃,胡其孑。非也。古禾切。十七部。 [8] 

廣韻

古禾切,平戈見 ‖戈聲歌3部(gē)
戈,干戈。《説文》雲:“平頭戟也。”天授年置司戈,八品武職。古禾切。十五。 [9]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禾切,音鍋。《説文》:平頭戟也。徐鍇曰:戟小支上向則為戟,平之則為戈。一曰戟偏距為戈。《禮·曲禮》:進戈者前其鐏,後其刃。正義曰:戈,鈎孑戟也。如戟而橫安刃,但頭不向上,為鈎也。直刃長八寸,橫刃長六寸,刃下接柄處長四寸,並廣二寸,用以鈎害人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戈柲六尺有六寸。又: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注: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胡,其孑也,援,直刃也。《釋名》:戈,過也。所刺擣則決,所鈎引則制之,弗得過也。《書·牧誓》:稱爾戈。注:戈,短兵也。人執以舉之,故言稱也。
又《典略》:周有孤父之戈。
又國名。在宋鄭之閒,寒浞子豷封於戈,少康滅之。
又姓。《史記》:夏後有戈氏,宋戈彥,明戈鎬。
又司戈,武職,從八品,唐天授年閒置。 從弋,一橫之。象形。 [10]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斜鈎)③ノ(撇)④丶(點)
【寫法】❶首筆橫起筆於橫中線,向右上斜過豎中線。❷㇂(斜鈎)起筆於豎中線左上方,穿過田字格中心左側,斜向右下格鈎出。❸撇筆起筆於右上格橫中線上側,與㇂(斜鈎)相交於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2]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王力系統
k
uai
周法高系統
k
wa
西漢





a


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北魏後期北齊
歌戈

齊梁陳北周隋
歌戈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王力系統

k
董同龢系統

k
周法高系統

k
李方桂系統

k
(參考資料:漢典 [13-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紐)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八戈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古禾切
kuɑ
集韻
平聲
下平八戈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古禾切
kuɑ
中原音韻

陰平
歌戈

合口呼

全清

kuɔ
中州音韻


平聲
歌戈





瓜禾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四歌


全清
古禾切
kuo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三科火貨







(參考資料: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0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2013.07,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110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9]
  • 4.    五歌 戈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09]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392-393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5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81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01
  • 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512-2514
  • 9.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57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6
  • 12.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0]
  • 13.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0]
  • 14.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0]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9]
  •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36
  • 17.    孟琢.漢字就是這麼來的 字裏字外的人文歷史[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08:120-121
  • 18.    宰予,孟凡萌.王於興師,修我戈矛——“戈”部漢字與古代戰爭[J].博物,2018,(第6期):62-6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