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科曼

鎖定
揚·科曼(Ion Coman,1926年3月25日,特列奧爾曼縣,—2016年2月19日,布加勒斯特),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之一,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部長、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羅馬尼亞人民軍上將。 [1-3] 
中文名
揚·科曼
外文名
Ion Coman
國    籍
羅馬尼亞
民    族
羅馬尼亞人
出生日期
1926年3月25日
逝世日期
2016年2月19日
畢業院校
布加勒斯特大學
克盧日大學
布加勒斯特綜合軍事學院
職    業
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工人將軍
出生地
特列奧爾曼縣阿桑-阿伽鄉
代表作品
《共產主義思想和軍事工作》
《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國防構想》
黨    職
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
軍    職
武裝部隊最高政治委員會書記
公    職
羅馬尼亞國防委員會秘書
軍    銜
上將
政    黨
羅馬尼亞共產黨

揚·科曼人物傳記

揚·科曼早年生活

1926年3月25日生於羅馬尼亞蒙特尼亞地區特列奧爾曼縣的阿桑-阿伽鄉(現名布若雷內鄉),車工出身。1932年—1936年在巴杜勒斯蒂讀小學。1936年10月—1937年10月在“彼特麗察·勒杜列斯庫”鞋廠當工人。1937年10月—1941年10月在布加勒斯特的幾家商店當售貨員。1941年10月—1945年10月在“歐林浦”工廠當一名車工。在此期間,1942年—1946年在布加勒斯特德雷克斯勒工業學校和阿拉德分校學習。 [1]  [2]  [3]  [4]  [5]  [6]  [7]  [8]  [9] 

揚·科曼參加革命

1944年,揚·科曼加入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聯盟(1948年改稱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1965年改稱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團),開始從事革命活動,成為共青團和工人運動的積極分子。1945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年—1965年稱羅馬尼亞工人黨)。1945年10月—1947年7月任布加勒斯特“亞歷山德魯·亨加魯”工廠黨支部書記和工會委員會主席。1946年、1947年和1948年在中央黨校學習馬克思主義課程。1947年7月—1948年10月任冶金和化工工人聯合會教導員和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布加勒斯特市第三區委員會書記。 [1]  [2]  [3]  [4]  [5]  [6]  [7]  [8]  [9] 

揚·科曼投身軍旅

1948年10月—1949年7月在羅馬尼亞人民軍阿拉德市第一騎兵團服役,1949年7月晉升為軍士長,任羅馬尼亞武裝部隊總政治部青年工作科教官。1951年7月14日任總政治部青年工作科科長、總政治部團委書記,成為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直屬下級。1950年7月8日晉升為陸軍中尉。1951年8月20日晉升為陸軍上尉。1952年3月13日晉升為大尉。1952年9月30日晉升為少校 [1]  [2]  [3]  [4]  [5]  [6]  [7]  [8]  [9] 
1951年曾一度任加拉茨州黨委宣傳鼓動部部長,1952年任州委黨報《新生活》總編輯。1954年被保送到布加勒斯特大學進修自然科學。1954年7月至8月任總政治部首席助理。1954年8月23日晉升為中校。1954年8月—1955年7月30日任羅馬尼亞國土防空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955年7月30日—1958年2月任羅馬尼亞陸軍駐克盧日第三集團軍(克盧日軍區)政治部主任。1956年至1957年在克盧日大學進修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辯證唯物論。1957年4月13日晉升為上校。1958年2月—1959年10月任克盧日軍區軍事委員會委員。1959年10月—1962年10月在布加勒斯特指揮和參謀學院(今布加勒斯特綜合軍事學院)學習。1960年當選為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中央委員會委員。 [1]  [2]  [3]  [4]  [5]  [6]  [7]  [8]  [9] 

揚·科曼軍事將領

1962年10月12日—1963年6月17日任羅馬尼亞武裝部隊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62年12月27日晉升為人民軍少將。1963年6月17日—1964年11月26日任羅馬尼亞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第一副總參謀長。1964年6月—1965年6月14日任羅馬尼亞武裝部隊最高政治委員會委員。1964年11月25日—1965年6月14日任克盧日集團軍司令。1965年6月14日—1973年4月19日任羅馬尼亞武裝部隊部副部長兼武裝部隊最高政治委員會書記。1965年當選為尼克萊斯蒂第一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9年當選為卡爾卡拉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5年當選為特爾古穆列什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0年當選為蒂米什瓦拉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5年當選為東胡內多阿拉第三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 [1]  [2]  [3]  [4]  [5]  [6]  [7]  [8]  [9] 
1965年7月19日至24日,羅馬尼亞共產黨舉行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科曼在羅共“九大”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1966年8月23日晉升為人民軍中將。1969年3月13日—1976年7月9日任國務委員會委員。1971年3月8日任羅馬尼亞廣播全國委員會委員。1971年5月6日晉升為人民軍上將 [1]  [2]  [3]  [4]  [5]  [6]  [7]  [8]  [9] 
1973年4月19日—1974年12月4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軍事部長。1974年4月29日起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974年11月29日—1976年6月16日任羅馬尼亞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兼國防委員會秘書。1975年任最高司法委員會委員、國防部部務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高委員會委員。1976年6月16日—1980年3月29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部長。1976年7月1日在羅馬尼亞黨和國家領導機構聯席會議(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羅馬尼亞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高委員會聯席會議)上被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1979年11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1980年3月27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主管軍隊和政法。1980年4月1日—1989年12月22日任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國防委員會主席。1984年11月羅共“十三大”和1989年11月羅共“十四大”,揚·科曼均當選為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主管檢察院、司法、軍隊、內務部、老戰士和體育工作。 [1]  [2]  [3]  [4]  [5]  [6]  [7]  [8]  [9] 

揚·科曼訪華

1971年赴朝鮮訪問返國途中在北京停留,1972年5月再度訪問中國。 [1]  [2]  [9] 

揚·科曼劇變

1989年12月17日,揚·科曼上將奉命率領由國防部和內務部組成的中央代表團(成員包括:團長揚·科曼上將、總參謀長斯特凡·古沙少將、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維克托·阿塔納謝·斯登庫列斯庫中將、防化兵司令兼布加勒斯特衞戍司令米哈伊·基塔克中將、內務部副部長兼民兵總督察長康斯坦丁·努澤中將、民兵副總督察長韋利庫·米哈萊亞少將、國家安全總局經濟反間諜局(保安二局)局長埃米爾·馬克裏少將、國家安全總局反諜報局(保安三局)副局長菲利普·特奧多雷斯庫上校以及弗羅雷亞·科爾內斯庫將軍、加布裏埃爾·阿納斯塔休上校、格奧爾基·拉杜上校共11名高級軍官),前往蒂米什瓦拉市處理羣眾鬧事,科曼被任命為蒂米什瓦拉衞戍司令,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授權其動用武力鎮壓暴徒的打砸搶行為。12月17日晚,安全部隊和軍隊向示威者開槍,造成流血事件,死亡59人,近200人受傷,逮捕數百人,這就是羅馬尼亞十二月劇變(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的導火索“蒂米什瓦拉事件”。蒂米什瓦拉事件總共造成296人死亡,1973人受傷。 [2]  [3]  [10-12]  [13] 
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後,揚·科曼被逮捕。對科曼的審訊長達兩年之久。1991年12月6日至9日,揚·科曼以“特別嚴重殺人罪”被布加勒斯特特別軍事法庭判處20年徒刑,剝奪軍銜並剝奪公民權利10年。公訴人指控他下令開槍鎮壓示威者,加重刑期5年,合計判處有期徒刑25年,剝奪軍銜並剝奪公民權利10年。 [2]  [3]  [9]  [14] 
此後,軍事檢察官和被告均提出上訴。1997年6月6日至30日,羅馬尼亞最高法院裁定撤銷1991年的判決,根據刑法,一級謀殺罪為20年以下15年以上有期徒刑,企圖謀殺罪為10年以下8年以上有期徒刑,判處揚·科曼15年監禁,剝奪公民權利10年。 [14] 
2000年12月,根據法令第11條第588款,羅馬尼亞總統埃米爾·康斯坦丁內斯庫簽署赦免令,揚·科曼獲得赦免。他總共被羈押了3年3個月10天。 [15] 
揚·科曼積極向媒體大眾敍述他所親歷的1989年羅馬尼亞劇變,並出版了兩本關於這一問題的書。2016年2月19日病逝於布加勒斯特,享年90歲。 [4]  [6]  [13] 

揚·科曼軍事家

揚·科曼將軍是羅馬尼亞土生土長的軍事家,有豐富的黨政工作經驗,愛好體育,大力扶持布加勒斯特星足球俱樂部和軍方橄欖球隊,興建了根恰體育場。揚·科曼已婚並有一個孩子。在擔任總參謀長和國防部長期間,協助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加強國內軍工生產技術和軍事訓練體制,改變僵化、低效的軍事結構,加速實現羅馬尼亞軍事現代化,強化國家的國防力量。揚·科曼與埃米爾·博布揚·丁卡圖多爾·波斯泰爾尼庫伊利耶·齊奧塞斯庫一起被視為齊奧塞斯庫最親密的心腹和得力助手。 [2]  [3]  [12] 
齊奧塞斯庫、科曼視察布勒伊拉-加拉茨演習 齊奧塞斯庫、科曼視察布勒伊拉-加拉茨演習

揚·科曼榮譽和名言

揚·科曼長期參與領導黨務、國防和安全工作,曾榮獲眾多功勳獎章和榮譽稱號,1948年被授予三級勞動勳章,1953年被授予二級勞動勳章,1957年被授予三級“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勳章,1959年被授予五級“8月23日”勳章,1964年被授予四級“8月23日”勳章,1966年被授予三級“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勳章,1969年被授予一級“8月23日”勳章,1981年被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勳章,1986年被授予一級“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勳章。此外,他還先後被授予三級、二級、一級羅馬尼亞軍功勳章。1975年10月21日被葡萄牙政府授予恩裏克王子勳章(大司令官勳位)。 [2]  [3]  [4]  [5] 
揚·科曼的名言(原文):
„Am considerat că este inadmisibil ca un militar să se teamă de propriul său comandant mai mult decât de prezumtivul duşman de pe câmpul de luptă.” [4] 
—Ion Coman
揚·科曼上將 揚·科曼上將

揚·科曼主要著作

揚·科曼著有《羅馬尼亞獨立戰爭:1877年—1878年》、《共產主義思想和軍事工作》、《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國防構想》、《捍衞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獨立,論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同志的政治—軍事概念》(合著)、《蒂米什瓦拉,血腥的1989年12月的十年後》、《人走了,事實依然存在,但歷史會審判他們》(合著)。 [3]  [4]  [5] 
揚·科曼將軍 揚·科曼將軍
參考資料
  • 1.    《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編寫組.《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526頁
  • 2.    《世界政治家大辭典》編委會.《世界政治家大辭典》(上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年:第1120頁
  • 3.    吳春秋.《外國軍事人物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 4.    安德烈·尼古列斯庫.《羅馬尼亞總參謀部主官:1859—2000年》.布加勒斯特:歐羅巴新星出版社,2001年
  • 5.    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譯】.《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82年
  • 6.    洛麗卡·多佈雷.《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45——1989年》.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科學與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
  • 7.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世界人物大辭典編委會編輯.《世界人物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東歐中亞問題譯叢》編輯部譯.《世界政壇人物辭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
  • 9.    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新編世界社會主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 10.    FOCUS: 18 ani de la revoluţie  .羅馬尼亞通訊社網站[引用日期2016-07-05]
  • 11.    亞歷山德魯·杜圖.《1989年12月革命,時間表》(第二版、修訂和擴大版).克拉約瓦:西德科出版社,2010年
  • 12.    弗拉基米爾·蒂斯默納魯主編.《總統委員會關於羅馬尼亞共產黨專政時期調查研究的最後報告》.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總統特別調查委員會,2006年
  • 13.    Apostolii Epocii de Aur, episodul #12. Ion Coman, călăul Timişoarei în decembrie ’89. „Tovarăşu’, am ordonat să se tragă foc!“ Citeste mai mult: adev.ro/o3xtng  .羅馬尼亞真理報[引用日期2016-07-05]
  • 14.    Decizia instanţei, în "Curtea Supremă de Justiţie - Procesele revoluţiei din Timişoara (1989)", Editura Artpress, Timişoara 2004  .Procesulcomunismului[引用日期2016-07-05]
  • 15.    Decretul nr. 588 din 11 decembrie 2000 privind acordarea unor graţieri individuale (publicat în "Monitorul Oficial" nr. 657 / 14.12.20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