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探月工程

(航天器對月球探測的工程)

鎖定
探月工程是利用航天器月球進行的各種探測。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衞星,當然成為空間探測的第一站。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 [1] 
公元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飛船載人登月,全世界有六億人通過電視轉播同時收看了這歷史性的一幕。當看到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第一個腳印時,觀者無不心馳神往。我們征服了人類出現幾百萬年以來俯首膜拜的月亮,這月球上的小小一步似乎暗示了人類無限的未來!
探月工程,一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二是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三是探測月壤特性,四是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任務的總稱。2004年1月23日,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獲批立 [25]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啓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2]  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着陸區着陸。 [3]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着陸 [4-5]  。2023年3月,天問二號任務已正式獲得國家批准立項,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從近地小行星 2016 HO3 採樣返回地球,之後前往主帶彗星 311P 開展伴飛探測。 [20] 
2024年3月20日8時31分,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 [29] 
中文名
探月工程
外文名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開始標誌
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登月

探月工程工程介紹

探月工程獲取影像

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
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從而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構造綱要圖,為後續優選軟着陸區提供參考依據。世界上還沒有覆蓋整個月面的影像;中國如能獲取全月面三維影像,對於更好地瞭解月球的地質構造和演化歷史有着重要的意義。中國將爭取比國外已有的此類圖像做得更完整、更精細。

探月工程編制圖象

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即對月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佈圖。美國已做了5種有用元素的全球性分佈與含量,嫦娥1號將探測月面鈦和鐵等14種可能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重要元素的分佈特點和規律。

探月工程月壤特性

中國將首次開展月面的微波輻射探測,獲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佈特徵,研究月表年齡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佈和資源量。月球上已知礦物有100多種,其中5種是地球上所沒有的。尤其是氦3。它是一種安全、高效、清潔的新型核聚變燃料,可改變人類社會的能源結構,但在地球上十分罕見。每100噸氦3原料足可以解決全球一年的電力供應,而月球上的氦3儲量據估算有500萬噸,可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每克黃金價值11美元,而每克氦3是400美元。月球潛在礦產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利用前景,已成為各主要航天國家組織重返月球和開展月球探測的最主要動力。 [6] 

探月工程探測環境

探測地月空間環境,將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
上述前三項工作國外還未曾進行過,第四項為中國首次在地球靜止軌道以外獲取空間環境數據。 [7] 

探月工程探月發展

探月工程簡史

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是美國方面對蘇聯控制地區與蘇俄擴張的一個公開威脅,是美蘇之間“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誌。
1959年1月2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顆成功地探測到地外星體的探測器,進入日心軌道的第一顆人造行星。
蘇聯發射了“月球1號”探測器,這個帶有探測月球的儀器,是計劃飛抵月球的。在蘇聯“月球2號”成功之後2年7個月,美國的探測器“徘徊者”4號飛抵月球背面。到了1965年,飛往月球的“天路”基本探查清楚了。下一步的任務主要是探測能不能在月面降落的問題。
1959年3月4日,在離月球表面3萬餘千米的上空近距離飛行,收集並傳回科學數據,最後進入日心軌道,成為第二顆人造行星。
1961年8月13日,柏林牆開始建造,其正式名稱為反法丁斯防衞牆,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的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1962年8月31日,美國從偵察機拍照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開始安裝蘇聯的防空導彈,由此引發古巴導彈危機。這個事件是冷戰的頂峯和轉折點。
1964年7月28日,首次成功傳送回月球表面的近距離電視視頻與圖像4308張。
1965年2月17日,成功傳送回月球表面,近距離電視視頻與圖像7137張。
1966年1月31日,成功軟着陸在風暴洋中,着陸後15分鐘便拍下第一張照片。這是在月球表面首次人類可以隨的速度進行的軟着陸。
在這期間,發展了月球硬着陸、軟着陸和繞月飛行打底,並於1969年最終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夙願。
1966年3月31日,月球10號的任務不是直接在月球上軟着陸,而是把一個人造月球衞星送入環月飛行的月球軌道。月球10號在近月點為350千米、遠月點約1000千米的橢圓軌道上圍繞月球飛行了460圈。
1966年5月30日,在月球上着陸併發回了首批144張照片,發現了一片點綴着無數個月坑並散佈着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岩石。它沒有發現很深的軟土層,顯示月球表面是平坦的,而且強度足夠支撐一個載人登陸飛船。
阿波羅8號發射於1968年12月21日。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繞月飛行的載人飛船。飛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達月球,並圍繞月球軌道飛行了20小時。在平安夜時三位宇航員在月球軌道中向地球作了電視直播。這是歷史上觀眾最多的電視直播之一。
阿波羅8號第一次人類完整地拍攝了整顆地球。阿波羅8號也拍攝到歷史上第一張“地出”照片。
1969年5月18日,阿波羅10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本次任務是第二次環繞月球的載人任務,首次將登月艙帶入月球軌道進行測試。阿波羅10號在1969年5月26日從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創造了載人航天器的飛行速度記錄。阿波羅10號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一個從太空發回彩色現場錄像的任務的航天器。
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晚,阿波羅11號登月艙的4條着陸支架終於安全落在被稱為“靜海”的月球上。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下人類的第一個足印。在7月21日,降落六個半小時後,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艙的階梯踏上了月球,説道:“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東京時間2024年1月20日零時20分(北京時間19日23時20分),小型登月探測器SLIM在月球表面着陸。日本成為第五個登月的國家,但太陽能電池出現故障,無法發電。 [23-24] 
2024年3月20日8時31分,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 [29] 

探月工程成就

名稱
國家
抵達時間
類別
成就
蘇聯
1959/9/13
撞擊
第一次撞擊月球表面
徘徊者7號
美國
1964/7/31
撞擊
第一次拍攝了月球表面
徘徊者8號
美國
1965/2/20
撞擊
拍攝了7137張質量優良的照片
蘇聯
1966/2/3
着陸器
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軟着陸
探測者1號
美國
1966/6/2
着陸器
測量了月球表面的雷達反射率
月球13號
蘇聯
1966/12/24
着陸器
成功使用了機械化土壤探測器
探測者3號
美國
1967/4/20
着陸器
拍攝了月球12號的着陸點
美國
1969/7/20
載人
宇航員第一次登月
阿波羅12號
美國
1969/11/19
載人
第一次精確定點着陸
蘇聯
1970/9/20
着陸器
第一次自動返回月球樣本
蘇聯
1970/11/17
月面車
攜帶有第一輛月面車
阿波羅14號
美國
1971/2/5
載人
攜帶有用於採樣的"月球人力車"
美國
1971/7/30
載人
攜帶有第一輛載人月面車
月球20號
蘇聯
1972/2/21
着陸器
自動返回月球樣本
阿波羅16號
美國
1972/4/21
載人
探索了中部高原
阿波羅17號
美國
1972/12/11
載人
在月球上停留最長時間(75小時)
月球21號
蘇聯
1973/1/15
月面車
探索了波希多尼(Posidonius)環形山
月球24號
蘇聯
1976/8/14
着陸器
從危海帶回了樣本
飛天號
日本
1993/4/10
撞擊
在弗(Furnerius)地區撞月
月球勘探者號
美國
1999/7/31
撞擊
軌道器在南極附近受控撞月,以搜尋水存在的證據
SMART-1
歐洲空間局
2006/11/14
撞擊
撞月時模擬了一次隕星撞擊
印度
2008/11/14
撞擊
找到了水存在的證據
中國
2009/3/1
撞擊
繪製了月球表面的三維圖
月球隕坑與遙感衞星
美國
2009/10/9
撞擊
找到了水分存在的證據 [8] 

探月工程第一個探測器

探月工程月球1號

月球1號(俄語:Луних-1)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在月球1號發射之前,蘇聯航天機構已經對向月球派遣使者做了三次嘗試。在第一顆人造衞星發射成功不到一年之後就進而做這種難度更高的航天活動,這一方面是因為赫魯曉夫基於與美國打宣傳戰的目的而鼓勵這種 太空競賽,一方面也是由於蘇聯太空計劃的總負責人科羅廖夫對自己開發的火箭的能力具有充分的信心。
發射月球1號所使用的火箭被稱為月球號火箭。這實際上是衞星號火箭的一種改進型。
1959年1月2日,月球1號在蘇聯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順利升空,隨即離開地球軌道。這使它成為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擺脱地球引力場的航天器。1959年1月4日,月球1號從5995千米外掠過月球。
月球1號的最終命運是成為了第一個人造行星,它將永遠地圍繞太陽公轉,週期為450天。 [9] 

探月工程月球2號

月球2號(俄語:Луних‎-2)是蘇聯於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表面硬着陸航天器。1959年9月14日,月球2號擊中月球。
月球2號的探測結果表明,月球沒有磁場,且月球周圍沒有像範艾倫帶一樣的輻射帶。在月球2號上攜帶了兩枚刻有蘇聯國徽的裝飾物。1959年9月15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把一枚這種裝飾物的複製品送給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

探月工程月球3號

月球3號(俄語:Луних‎-3)是蘇聯於1959年10月4日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拍得月球背面照片的航天器。1959年10月7日,月球3號在飛過月球背面時發回了29禎圖像,覆蓋了月球背面70%的面積。
在獲得這些圖像之後,蘇聯天文學家對月球背面的地貌進行了命名。月球3號後來成為一顆地球衞星。 月球9號探測器

探月工程月球9號

月球9號是第一個在月球軟着陸的探測器,在1966年1月31日由蘇聯發射。它經過79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後,於2月3日在月球的風暴洋附近着陸,用攝像機拍攝了月面照片。月球9號探測器重1583千克,在到達距月面75千米時,重100千克的着陸艙與探測器本體分離,靠裝在外面的自動充氣氣球緩慢着陸成功。

探月工程探測的方式

①在月球近旁飛過或在其表面硬着陸,利用這較短時間探測月球周圍環境和拍攝月球照片。蘇聯月球3號探測器就是以近旁飛行發回首批月球背面照片;美國徘徊者7、8、9號探測器就是擊中月球表面前發回一批照片。
②以月球衞星的方式取得信息,這種方式能有較長的探測時間。
載人航天器、不載人航天器或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軟着陸(通過減速使航天器在接觸月球或其他星球表面瞬時的垂直速度降低到最小值,以實現安全着陸的技術),登月載人航天器(見阿波羅工程)可大量收集月球土壤、岩石樣品,拍攝大量照片,安裝各種測量儀器,獲取豐富和詳細的月球資料;不載人航天器或探測器,在月球軟着陸後,拍攝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照片傳回地面,或者將儀器測量的數據傳回地面,甚至像月球16、20、24號探測器那樣在月球軟着陸並取回月球表面樣品。由於30多年來對月球的各種探測,極大地充實了人們對月球的認識。

探月工程中國探月

探月工程階段計劃

1994年,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對開展探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初步分析和論證。有人提出發射一顆簡易探月衞星的方案,但囿於國家經濟實力和航天基礎實力,計劃並未啓動。
1995年,我國專家編制了一份較為完整的探月可行性報告,提出了研製第一顆月球探測衞星的方案設想。
1997年4月,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王大珩、陳芳允以“863”計劃的名義發表了《我國月球探測技術發展的建議》。
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發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預先研究。
2004年,無人探月第一階段“繞”啓動,中國計劃通過發射月球軌道器和硬着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兩千千米的高度繞月飛行,進行月球全球探測。2004年1月23日,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獲批立 [25] 
經過10年的醖釀,最終確定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第一期繞月工程將在2007年發射探月衞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
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着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着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着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分辨率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採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採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着陸月球巡視車,對着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採樣返回艙、月表鑽巖機、月表採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着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中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2022年4月24日上午10時,2022年“中國航天日”啓動儀式線上舉辦。國家航天局公佈的信息顯示,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正式啓動工程研製,中國航天行星際探測不斷拓展新徵程。 [15] 
2022年9月,據國家航天局消息,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已獲國家批覆,將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17] 
2022年11月,國家航天局表示,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其中,嫦娥六號計劃於2025年前後發射,將執行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七號計劃着陸於月球南極,開展飛躍探測。嫦娥八號任務將與嫦娥七號組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18] 
2023年,中國將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規劃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嫦娥六號將從月球背面採集更多樣品,爭取實現2000克的目標。嫦娥七號準備在月球南極着陸,主要任務是開展飛躍探測,爭取能找到水。嫦娥八號準備在2028年前後實施發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將會組成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型,有月球軌道器、着陸器、月球車、飛躍器以及若干科學探測儀器。 [19]  探月工程四期的任務開展着陸探測以及採樣地點主要位於月球南極和月球背面地區。 [30] 
2023年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中國的探月工程將有新動作。國家航天局發佈一系列中國未來深空探測的戰略及規劃,記者日前對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進行了獨家專訪。
吳偉仁院士介紹,中國正在進行月球探測的四期工程,其中,嫦娥六號任務計劃於2024年前後實施,它的主要任務是到月球背面採樣,並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從月球背面採集月壤。嫦娥七號將去月球南極尋找月球存在水的證據,嫦娥八號將配合嫦娥七號在月球南極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對月球資源勘探和利用等進行一系列試驗。在採訪中吳偉仁院士還介紹,中國正在構建一個環月球的通信導航衞星星座,簡單地説就是月球版的北斗導航系統。 [21] 
2023年10月,國家航天局表示,通過此前完成的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任務,中國已經具備在月球做各種技術驗證的能力,在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合作倡議已經得到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和響應 [22] 
2024年2月,中國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新飛行器名稱已經確定,新一代載人飛船命名為“夢舟”,月面着陸器命名為“攬月”。 [26] 

探月工程工程目標

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
中國探月衞星工程還有五大工程目標:一是研製和發射中國第一顆探月衞星;二是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三是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四是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五是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為此要突破月球探測衞星的關鍵技術;初步建立中國的深空探測工程大系統;驗證有效載荷和數據解譯等各項關鍵技術;初步建立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研製體系;培養相應的人才隊伍。 [10] 

探月工程嫦娥系列衞星

探月工程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Chang'E1)是中國自主研製併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衞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個在中國流傳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嫦娥一號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整個“奔月”過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號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嫦娥一號工作壽命1年,計劃繞月飛行一年。執行任務後將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地區。
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衞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衞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衞星”、“中巴地球資源衞星”等衞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衞星平台利用東方紅三號衞星平台技術研製,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嫦娥一號星體為一個2米×1.72米×2.2米的長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能電池帆板,完全展開後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衞星衞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嫦娥一號衞星平台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載荷用於完成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試驗,其它分系統則為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證服務。
根據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四項科學任務,在嫦娥一號上搭載了8種24台件科學探測儀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測儀系統、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激光高度計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CCD立體相機干涉成像光譜儀
在初樣研製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衞星承擔衞星測試工作。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於一些帶有電子性能的設備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兩顆初樣星進行整星測試。整個初樣測試階段持續到2007年6月,隨後進入衞星正樣星的研製階段,進行“嫦娥一號”正樣衞星的研製。
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對承擔衞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衞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執行科學探測任務。
北京時間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衞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經過8次變軌後,於11月7日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衞星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
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佈嫦娥一號衞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時,慶祝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嫦娥一號衞星在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為中國月球探測的一期工程畫上了圓滿句號。
嫦娥一號衞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葉培建2008年2 月21號透露,嫦娥二號衞星將於2010年前後發射。

探月工程嫦娥二號

於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發射。這是嫦娥一號衞星的姐妹星,由長征三號丙火箭發射。由於嫦娥二號的主要任務是要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因此衞星上搭載的CCD照相機的分辨率將更高,達到十米左右,其它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所探測到的有關月球的數據將更加翔實。
嫦娥一號衞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葉培建:(嫦娥)二號星的飛行程序和(嫦娥)一號相似,關鍵是它的工作軌道是200公里,我們準備把它降到100公里,應該在2010年前後發射嫦娥二號。
葉培建介紹,嫦娥工程分為三步,在實現衞星繞月之後,將是發射着陸器到月球上。關鍵技術的攻關工作已經開始,將在兩年內獲得突破。全國人大代表、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嫦娥一號當初還有一顆備份星,目前正在對這顆備份星進行改進,改造完成後將作為嫦娥二號進行發射,發射方式與嫦娥一號相同。
胡浩表示,嫦娥二號暫時還沒有發射的具體時間表。“要等攻關結束,問題都解決了,最後的設備系統測試、驗證完成後,才考慮發射的問題。”胡浩分析説,我們關注過程,但羣眾關心發射的結果,大家的關注點並不一樣。他透露,嫦娥二號目前正在論證,方案還未拿出,會借鑑嫦娥一號的管理、技術和對空間環境瞭解的經驗,但在技術方面將有所提高。同時,胡浩表示,嫦娥二號的技術狀態不想大動,否則容易帶來風險,花錢也多。

探月工程嫦娥三號

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二期啓動 將發射嫦娥三號、四號。
1月12日下午15時,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舉行繞月探測工程全月球影像圖發佈暨科學數據交接儀式。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兼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陳求發透露,“嫦娥二號”計劃於2010年底前完成發射。陳求髮指出,“嫦娥一號”衞星已在軌運行一週年,完成了工程各項目標和科學探測任務,這標誌着中國探月工程一期取得圓滿成功!工程的圓滿成功,實現了領導小組提出的“出成果,出經驗,出模式,出人才”的目標。陳求發説,國務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項。二期工程主要是研製併發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要實現月球軟着陸,技術跨越大,工程風險大。為確保二期工程成功,我們對一期工程的備份星進行技術改進,作為二期工程的先導星,命名為“嫦娥二號”,主要是先期試驗驗證部分新技術和新設備,降低工程風險,深化月球科學探測。
嫦娥三號將實現月球軟着陸和巡視探測任務並將選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在科學技術方面,二期工程將實現四個第一,要研製併發射我國第一個地外天體着陸探測器和巡視探測器,第一次利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地月轉移軌道航天器,第一次建立和使用深空測控網進行測控通信,第一次實現月球軟着陸、月面巡視、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開展月表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月球內部結構、地月空間與月表環境等探測活動,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測工程系統。嫦娥三號已經於2013年12月2日凌晨搭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順利升空 。

探月工程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衞星簡稱嫦娥四號,專家稱“四號星”,是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劃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顆人造繞月探月衞星,主要任務是接着嫦娥三號着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嫦娥四號計劃在2018年6月份左右發射中繼星,在2018年年底發射着陸器和巡視器,將於2018年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將首次實現對地對月中繼通信。
三大科學研究:①對月球背面的環境進行研究;②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深層進行研究;③最大的特色是在月球背面不受太陽的影響,可以在月球背面和中繼星上分別裝上低頻射電探測儀,那是低頻射電探測的絕佳場所,這樣的頻段選擇也是世界首次。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

2020年7月,中國將實施的嫦娥五號任務,則是圍繞月球採樣返回的主要目標打造的無人探測任務。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此前透露,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着陸地點為月球正面西北部的呂姆克山脈。 [11] 
2020年11月17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12]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啓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2]  [13]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着陸區着陸。 [3]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着陸 [4] 
2021年2月22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並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別是嫦娥五號任務取得的成就。他強調,要弘揚探月精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勇攀科技高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一步一個腳印開啓星際探測新徵程,不斷推進中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活動。
實施探月工程是黨中央把握中國經濟科技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工程自立項以來圓滿完成六次探測任務。嫦娥五號任務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於2020年12月17日首次實現中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為未來中國開展月球和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5] 
2022年2月,探月工程三期地面應用系統目前已完成第四批月球科研樣品的準備。現公告嫦娥五號任務第四批月球科研樣品信息上線公佈。 [14] 
2022年9月9日,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京發佈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在發佈活動上宣佈,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這是中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科學成果,也是核與航天跨行業、跨專業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16] 

探月工程嫦娥六號

2024年3月15日,國家航天局發佈消息,執行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安全運抵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27] 
2024年3月17日,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和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星箭組合體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近日擇機實施發射。 [28]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