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捉刀人

(漢語成語)

鎖定
捉刀人,是漢語的一則成語。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容止》。 [1-2] 
捉刀人原指曹操,泛指具有威懾力的英雄人物;後指拿着筆的旁侍(捉:握、拿。刀:此處指修改竹木簡錯字的小型工具),引申頂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等。 [1-3] 
中文名
捉刀人
拼    音
zhuō dāo rén
近義詞
代人捉刀
注    音
ㄓㄨㄛ ㄉㄠ ㄖㄣˊ
出    處
世説新語·容止
語法功能
作賓語、定語等

捉刀人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容止》:“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聞之,追殺此使。” [2] 
後人由此典故剪裁“捉刀人”作為一則成語。 [3] 

捉刀人成語故事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進爵為魏王。恰巧在這一年,南匈奴派使臣前來朝見。曹操決定接見南匈奴使臣,但他覺得自己雖然很威武,相貌卻比較一般,無法顯出中原人物的風采,而南匈奴的使臣從未見過自己,何不找個人來頂替自己呢?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的部屬崔琰。崔琰是個文官,長得身材魁梧,眉清目秀,説起話來聲音洪亮,而且一把長鬚一直拖到腹部,很有氣派。用崔琰來做自己的替身,是再合適不過了。曹操立即命人將崔琰找來,要他在接見南匈奴使臣時扮作魏王。崔琰見是魏王所命,當然一口答應。
第二天,南匈奴使臣前來拜見,崔琰這個假魏王接見了他,曹操則扮作魏王的侍從,手持一把大刀,站在崔琰的身側。曹操雖然扮作了持刀的侍從,但他的威勢還在。他兩眼直緊盯住南匈奴使臣,南匈奴使者一接觸曹操的眼神,總有一種震撼的威勢,讓他心中覺得忐忑不安。會見結束後,曹操想了解一下今天讓崔琰假扮自己的效果,便派人去問南匈奴使臣:“你看魏王這個人怎麼樣?”看來曹操是挺不自信的,用崔琰代替自己,到底還是不放心,就派了個間諜去探探口風、問問感受。南匈奴使臣想了想,回答説:“魏王氣度恢弘,風采絕世,確是大國人物。可不知為什麼,在我的感覺中,魏王身邊的捉刀人身上有一股懾人的氣勢,他才是一個真英雄。”曹操聽了稟報,心中非常後悔。他覺得這個南匈奴使臣很有眼光,似乎已看穿了自己找替身接見的事。曹操怕授人以柄,就在使臣回去的路上,派人將他殺了。 [3] 

捉刀人成語寓意

“捉刀人”典故中的曹操,是外貌上具有威懾力的英雄人物。曹操要見匈奴使者,想在政治上達到震懾匈奴人的目的,但自以為外形鄙陋,便請儀容清雅的崔琰冒充自己,自己則假扮侍衞,捉刀立於旁。然而,捉刀當侍衞的曹操卻掩蓋不住一股英雄氣,被匈奴使者品定為真正的英雄。曹操雄霸一方,魏晉的基業由他開創。匈奴使者見曹操的時候,曹操已從一般的諸侯,做到大漢的丞相和魏公,最後被封為魏王,這時的他,功成業就,自然有一股掩蓋不住的英雄氣。匈奴使者來此,當然也知道魏王是當世英雄。然而,匈奴使者並不認識曹操,他評眼前的這位“魏王”有雅望,評“捉刀人”為英雄。他所依據的只是人的外貌形象。
“捉刀人”意義後來發生了改變。上古的人以刀為筆,竹木簡出現後,又用刀修改竹木簡上的錯誤,因此,“捉刀人”就演變成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也稱代替別人做事的人。
“捉刀人”,關鍵在於“看透不説透,才是好朋友”,要是説透了,估計後果很嚴重。清朝高士奇、查慎行曾為康熙捉刀,人家不説,也就活得好好的。沈德潛為乾隆捉刀,沈德潛死後,其門人整理他的文集時把他為乾隆捉刀的詩作也收了進去,令乾隆大為惱火,將其抄家。可見,代人捉刀,這種事是不足為外人道的。 [4-6] 

捉刀人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捉刀人”用於比喻頂替他人撰寫文章之人,又借指替別人辦事之人。作為成語,它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1]  [3] 
運用示例
宋·劉子翬建康六感·吳》:“龍翔大耳兒,虎視捉刀人。風雲競追逐,逸軌誰能遵。” [7]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趙以巨金納大僚,諸生坐結黨被收,又追捉刀人。” [8] 
現代·胡適 《〈西遊記〉考證》六:“凡一時金石碑版嘏祝贈送之詞,多出其手。薦紳台閣諸公皆倩為捉刀人。”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