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挖耳草

鎖定
挖耳草(Utricularia bifida L.)是狸藻科狸藻屬 [5]  的陸生小草本植物。假根少數絲狀,有多數乳頭狀分枝;匍匐枝少數,呈絲狀;葉生於匍匐枝上,圓形膜質,全緣無毛;捕蟲囊生於葉及匍匐枝上,球形側扁;花序直立,花序梗圓柱狀,花梗絲狀具翅,花冠黃色,外面無毛,上唇窄長圓形或長卵形;蒴果背腹扁,具皮膜質,室背開裂;種子多數無毛,具網狀突起,網格扭曲縱向延長;花期6-12月,果期7月-次年1月。 [2]  因形狀酷似挖耳勺,故將其命名為挖耳草。 [7] 
挖耳草分佈於中國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等地,也分佈於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和澳大利亞北部。 [2]  喜温暖,能耐寒,常散生在丘陵或低山區的山坡、路旁、林邊、河岸草叢中,土壤以較肥沃的夾沙土較優。 [8]  挖耳草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LC)。 [9]  一般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8]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記載,挖耳草“解表退熱,消炎解毒。治感冒,高熱,胃腸炎,咽喉腫痛。痛毒療瘡,中耳炎”, [10]  其味苦、微、寒,入肺經,有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癰疽瘡症,無名腫毒,中耳炎等症, [10]  因具有捕蟲囊,可捕食濕土地中微小動物。 [11] 
中文名
挖耳草 [1] 
拉丁學名
Utricularia bifida L.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5] 
木蘭綱
唇形目
狸藻科
狸藻屬
挖耳草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6] 

挖耳草植物學史

因形狀酷似挖耳勺,故將其命名為挖耳草。 [7] 

挖耳草形態特徵

挖耳草
挖耳草(19張)
陸生小草本。假根少數,絲狀,基部增厚,具多數長0.5-1毫米的乳頭狀分枝。匍匐枝少數,絲狀,具分枝。葉器生於匍匐枝上,於開花前凋萎或於花期宿存,狹線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頂端急尖或鈍形,長7-30毫米,寬1-4毫米,膜質,無毛,具1脈。捕蟲囊生於葉器及匍匐枝上,球形,側扁,長0.6-1毫米,具柄;口基生,上唇具2條鑽形附屬物,下唇鈍形,無附屬物。 [2] 
花序直立,長2-40釐米,中部以上具1-16朵疏離的花;花序梗圓柱狀,粗0.3-1毫米,上部光滑,下部具細小的腺體,具1-5鱗片;苞片與鱗片相似,基部着生,寬卵狀長圓形,頂端鈍,長約1毫米;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0.5毫米;花梗長2-5毫米,絲狀,具翅,於花期直立,花後伸長並下彎。花萼2裂達基部,上唇稍大,裂片寬卵形,頂端鈍,基部下延,花期長3-4毫米,果期增大,長5-6毫米,無毛。花冠黃色,長6-10毫米,外面無毛;上唇狹長圓形或長卵形,頂端圓形,長3-4.5毫米,寬2-3毫米,下唇近圓形,長4-4.5毫米,寬3.5-4毫米,頂端圓形或具2-3淺圓齒,喉凸隆起呈淺囊狀;距鑽形,長3-5毫米,與下唇成鋭角或鈍角叉開。雄蕊無毛;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近伸直,上部略膨大;藥室於頂端匯合。雌蕊無毛;子房卵球形;花柱短而顯著;柱頭下唇近圓形,反曲,上唇較短,鈍形。蒴果寬橢圓球形,背腹扁,果皮膜質,長2.5-3毫米,室背開裂。種子多數,卵球形或長球形,長0.4-0.6毫米;種皮無毛,具網狀突起,網格縱向延長,多少扭曲。 [2]  [12] 

挖耳草近種區別

挖耳草與纏繞挖耳草Utricularia scandens)相近,但纏繞挖耳草捕蟲囊下唇具短柄狀附屬物;花序纏繞,中部以上具3-8朵疏離的花;果柄直立。 [3] 

挖耳草產地生境

挖耳草分佈於中國、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和澳大利亞北部;在中國分佈於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七娘山(王國棟等7490)、南澳、大鵬、三洲田、梅沙尖(張壽洲等4799)、仙湖植物園(李沛瓊等3122) [13]  )、海南、廣西、四川和雲南。多生於海拔40-1350米的沼澤地、稻田或溝邊濕地。 [2]  喜温暖,能耐寒,常散生在丘陵或低山區的山坡、路旁、林邊、河岸草叢中,土壤以較肥沃的夾沙土較優。 [8] 

挖耳草生長習性

挖耳草全株無綠色葉片,不營光合作用;靠着生於葉器和匍匐枝上的捕蟲囊捕食濕土地中微小動物。花期6-12月,果期7月至次年1月。 [4] 

挖耳草育殖技術

一般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8] 

挖耳草選地準備

在3-4月,選擇種背陽的植地,將養殖地方深挖20-30釐米,養殖地周圍進行圍壩,圍壩周圍夯實處理;每畝按照15-20kg的比例施加基肥,所述基肥包括:按照重量份計,將木炭5-6份、稻殼7-8份、蚯蚓糞12-16份、菜籽漚肥10-13份、雞糞12-13份、過磷酸鈣2-4份、硫酸鉀3-6份、尿素3-5份、水溶氨基酸液10-13份、氨基酸5-7份、營養土40-60份、塘泥30-40份,上述原料均勻混合後入養殖地,再加入養殖水(養殖地一半深度),並且進行圍壩的加固,同時每3天添加養殖水一次,每次加水量以第一次加養殖水量為準。 [4] 

挖耳草選種播種

在5-6月,選取種植飽滿的挖耳草種子,用紙巾催芽法:在23-25℃水温浸泡種子,並保持水温浸泡24-48小時,待挖耳草種子長出苗後,用高錳酸鉀1:20混合純淨水進行種子表面的噴灑消毒。消毒後的挖耳草幼苗播種在養殖地中,土地深翻達到10-15釐米;深翻後每畝地劃分成多條溝壟,溝壟的寬度為10-20釐米,溝壟中按照每平方米播種挖耳草幼苗,每棵幼苗間隔5-9釐米,播種深度在3-5釐米,播種後用養殖水緩灌。 [4] 

挖耳草播後管理

幼苗期:挖耳草種植4-5天,每天進行人工檢查;檢查倒苗、死苗進行補種和扶持。
生長期:挖耳草種植15-18天,每隔7-8天的清晨點澆水一次,每15-20天施肥一次。 [4] 

挖耳草主要價值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記載,挖耳草“解表退熱,消炎解毒。治感冒,高熱,胃腸炎,咽喉腫痛。痛毒療瘡,中耳炎”, [10]  其味苦、微、寒,入肺經,有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癰疽瘡症,無名腫毒,中耳炎等症, [10]  因具有捕蟲囊,可捕食濕土地中微小動物。 [11] 

挖耳草保護現狀

挖耳草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LC)。 [9] 
參考資料
  • 1.    挖耳草  .中國植物圖像庫[引用日期2020-11-06]
  • 2.    挖耳草 Utricularia bifida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11-06]
  • 3.    彭華.雲南常見濕地植物圖鑑 第1卷.雲南:雲南科技出版社,2014.12:340
  • 4.    汪洋. 一種挖耳草的種植方法[P]. 中國: 201610599267.6,2016-11-30.
  • 5.    挖耳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5]
  • 6.    Bifid Bladderwort  .IUCN[引用日期2023-01-15]
  • 7.    袁宏賓等主編,兒童版十萬個為什麼 注音,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06,第153頁
  • 8.    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南川藥物試驗種植場編,四川中草藥栽培 第1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72.06,第320頁
  • 9.    挖耳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4]
  • 10.    冉先德主編,中華藥海 下,哈爾濱出版社,1993.08,第1306頁
  • 11.    邵鵬軍主編,綠色的誘惑,遠方出版社,2005.09,第33頁
  • 12.    挖耳草|Utricularia bifid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6]
  • 13.    李勇、李沛瓊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三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年12月:第44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