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拜(拼音:bài,bái),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4]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一説像舉手叩拜的樣子,本義是恭敬的禮節,引申為恭敬地。由恭敬引申為拜訪、以禮會見。由拜會引申為通過一定儀式結成的某種關係,又引申為授官。一説“拜”的古字形像用手將草連根拔起,本義是拔。由於跪拜時要低頭彎腰,與拔草相似,故引申為跪拜、叩拜。 [3] 
中文名
拼    音
bài,bái
部    首
(手) [6] 
五    筆
RDFH [1] 
倉    頡
HQMQJ [1] 
鄭    碼
MDAC [1] 
筆    順
撇、橫、橫、撇、橫、橫、橫、橫、豎 [6] 
字    級
一級(編號:1528) [2] 
平水韻
去聲·十卦 [5] 
總筆畫
4+5
筆順編號
311311112
注音字母
ㄅㄞˋ,ㄅㄞˊ
統一碼
62DC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拝、𡴬、𢰛、𢱭、𢴽、𢷎、𢹄、𢳎、𣬊、𢪙
四角碼
2155₀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16]
西周《友簋》有圖A的字形,有學者釋為“拜”。該字形左部為“”,表示作揖;右部為:“頁”,“頁”即頭的形象,似向左而立的人頭形。表現的是一個人行拜禮,頭部彎到手的樣子。造字本義就是以叩拜致禮,後又作為行禮的通稱。不過,這個字形極少使用,大部分的文獻都寫成圖1一類字形。這類字形由“手”(圖B)和某種植物(圖C)組成,表現的是用手將草連根拔起的樣子。跪拜或作揖時,低頭彎腰,兩手向下,與拔草相似,故引申出跪拜之義。
説文解字》篆文(圖6、8)字形作兩手之形,又在右下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叩頭時需雙手按地。隸書(圖10)將篆文的“手”寫成。 [3]  [19] 
“拜”是中國古代社會常用的一種禮儀形式,“拜”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稽首頓首、空拜等等。
由於“拜”是一種表示尊敬的禮節,所以“拜”引申為一種敬辭。如人與人之間正式的訪問叫“拜訪”,自然含有尊敬的意思。這種表示尊敬的禮節性的訪問,如果發生在陰曆的正月,那就“拜年”。
由於“拜”有尊敬的意思,所以由“拜”字組成的詞語,也都有尊敬的意思。“拜啓”就是恭敬地打開,“拜讀”就是恭敬地閲讀,“拜領”就是恭敬地接受,“拜託”就是恭敬地請託。
由於“拜”是一種禮節,所以通過某種禮節人與人之間結成固定的關係,也用“拜”字。結成師徒關係就叫“拜師”,結成兄弟關係就“拜把兄弟”。結成夫妻關係珥“拜堂”。由此而來,通過某種儀式任命官職,也叫“拜”。比如,《史記·淮侯列傳》上説:“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意思是,等到任命大將的時候,才發現任命的大將卻是韓信,全軍將士都大吃一驚。 [18]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佛像頂禮膜拜的儀式叫“禮拜”。“禮拜”這個詞在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又被用來指星期天教徒們到教堂舉行的宗教活動。因此星期天就叫禮拜天或禮拜日,星期一,星期二等等就叫禮拜一、禮拜二等等。禮拜天又簡稱為禮拜,於是又構成了大禮拜、小禮拜、廠禮拜等詞,“禮拜”就成了“休息日”的同義詞了。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ài
動詞
行禮表示敬意。古時的拜為拱手彎腰,後來的拜為屈膝頓首,兩手着地或叩頭及地。
do obeisance
《尚書·顧命》:“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滿生)見了丈人,便是納頭四拜,拜罷,長跪不起。”
柔石《死貓》:“他跪下,捧起兩手來,向這布袋拜了兩拜。”
拜佛;跪拜;叩拜;三拜九叩
見面行禮表示祝賀。


拜年;拜節;拜壽
恭敬地奉上。
present
晉·李密《陳情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水滸全傳》第三回:“史進忙起身施禮道:‘官人,謂坐拜茶。’”
拜表;拜疏;拜茶
恭敬地接受。

《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衞率府胄曹參軍。”

尊崇;敬奉。

《禮記·郊特牲》:“拜,服也。”孔穎達疏:“拜者,是服順於親也。”
清·楊秀清、蕭朝貴《誥四民安居樂業諭》:“慨自胡奴擾亂中國以來,率民拜邪神而棄真神。”
崇拜;拜服;拜金拜物教拜火教
拜謝。行拜禮表示感謝。

《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呂氏春秋·察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

以禮會見。
visit
唐·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紅樓夢》第四回:“雨村尚未看完,忽聞傳點,報‘王老爺來拜’。”
拜訪;回拜
通過某種儀式結成某種關係。

《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二人拜為兄妹。”
蕭三《慰問袋》:“你打了勝仗回來,這孩子一定拜你作乾爸爸。”
拜師;結拜;拜把子
通過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名位或官職。
offer
《漢書·爰盎傳》:“上拜盎為泰常,竇嬰為大將軍。”
宋·曾鞏《高驪世次》:“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朝貢,明宗拜為王。”
拜相;拜將
敬辭。用在自己的動作前表示對對方的恭敬。


拜託;拜書;拜讀
拔掉。

《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名詞
姓氏用字。



bái
動詞
英語bye的音譯。再見。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博怪切(bài)
(𢳎)首(手)至地也。從手、𠦪。𠦪音忽。
拜,楊雄説,拜從兩手下。
𣬓,古文𢷎,從二手。
【註釋】徐鍇注:“𠦪進趣之,疾也,故拜從之。”首:桂馥《説文解字義證》:“‘首’當為‘手’。若首至地,是䭫首(稽首)也。” [10] 

説文解字注

(𢱭)首至手也。各本作“首至地也”,今正。首至地謂䭫首,拜中之一,不可該九拜,拜之名生於空首,故許言首至手。《周禮》之空首,他經謂之拜手。鄭注曰:“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何注《公羊傳》曰:“頭至手曰拜手。”某氏注《尚書·大甲》《召誥》曰:“拜手,首至手也。”何以謂之頭至手?足部曰:跪者,所以拜也。既跪而拱手,而頭俯至於手,與心平,是之謂頭至手,《荀卿子》曰“平衡曰拜”是也。頭不至於地,是以《周禮》謂之空首。空首者,對䭫首、頓首之頭箸地言也。詳言曰拜手,省言曰拜。拜本專為空首之偁,引申之,則䭫首、頓首、肅拜皆曰拜。䭫首者何也?拜頭至地也。既跪而拱手下至於地,而頭亦下至於地,《荀卿》所謂“下衡曰䭫首”,《白虎通》、鄭注《周禮》、何注《公羊》、某氏注《尚書·召誥》、趙注《孟子》皆曰:“拜頭至地曰䭫首”是也。頓首者,拜頭叩地也。既跪而拱手下至於地,而頭不徒下至地,且叩觸其額,是之謂頓首。《荀卿》所謂“至地曰䭫顙”也。《周禮》之頓首,即他經之䭫顙,故《周禮》注云:“頓首,頭叩地。”《士喪禮》、《檀弓》䭫顙注云:“頭觸地。”叩、觸一也。凡言拜手,䭫首,言拜䭫首者,先空首而後䭫首也。言拜而後䭫顙者,先空首而後頓首也。言䭫顙而後拜者,先頓首而後空首也。言䭫顙而不拜者,徒頓首而不空首也。空首、䭫首、頓首三拜為經,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為緯。振動者,戰慄變動之拜,有不必為此三拜而為此三拜者也。吉拜者,拜之常也。當拜而拜,當䭫首而䭫首是也。凡䭫首,未有用於兇者也。兇拜者何也?拜而後䭫顙,䭫顙而後拜皆是也。凡頓首未有不用於兇者也。奇拜者,一拜也。一䭫首、一頓首亦是也。簡少之詞也。褒拜者,拜不止於再也。䭫首、頓首不止於再者,亦是也。多大之詞也。肅拜者,婦人之拜不低頭者也。總計之曰九拜。凡雲拜手者,頭至手,故其字從手,作𢳎。
從手、𦱧。𦱧見《本部》,疾也。徐鍇曰:“從𦱧者,言進趨之疾。”按,《釋名》曰:拜於丈夫為跌。跌然屈折下就地也。博怪切,十五部。
𣬓,古文𢷎,從二手。蓋從二手,而比聲。凡拜必兼用首、手、足三者。而造字者重手。故從手。䭫首、頓首則重頭。故從首、頁。又《汗簡》曰:“𡴬出《説文》。”是則從二古文手也,但楊雄説𠬞從兩手作𢪒,豈不相混乎?
𢫶,楊雄説,𢷎從兩手下。蓋爰禮等所説,楊所作《訓纂篇》中字如此。凡空首,首至手而平衡,手未嘗下於心也。䭫首、頓首則下矣。楊蓋兼三拜而製此字也。見於《周禮》者,作𢷎,他經皆同子雲作。 [11] 

廣韻

博怪切,去怪幫 ‖ 拜聲祭3部(bài)
𢷎,《周禮》曰:“大祝辯九𢷎: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𢷎,六曰兇𢷎,七曰奇𢷎,八曰襃𢷎,九曰肅𢷎。”博怪切。三。
拜,上同。 [20]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拜
古文:𣬊、𣬓、𢰛、𢴽、𡴬
《唐韻》博怪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怪切。並擺去聲。𢷎字重文。《説文》:楊雄説,拜,從兩手下也。《禮·郊特牲》: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疏:拜者,是服順也。《周禮·春官·大祝》辨九𢷎注:稽首,頭至地也。頓首,頭叩地也。空首,頭至手,所謂拜手也。吉拜,拜而後稽顙。兇拜,稽顙而後拜。奇,讀為奇偶之奇,謂一拜也。褒,讀為報,再拜是也。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振動,戰慄變動之拜也。《詩詁》:一,稽首,謂下首至地稽留乃起。二,頓首,謂下手置首於地即起。三,空首,謂下手首不至地。四,振動,謂恐悚迫蹙而下手。五,吉拜,謂雍容而下手。七,奇拜,謂禮簡不再拜也。八,褒拜,謂答拜也。九,肅拜,謂直身肅容而微下手,如今婦人拜也。
又膜拜,舉兩手伏地而拜也。《穆天子傳》:膜拜而受。
又《荀子·大略篇》:平衡曰拜。注:謂磬折,頭與腰平。
又朝廷授官曰拜。《史記·淮陰侯傳》:至拜大將,乃信也。《後漢·左雄傳》:拜除如流,缺動百數。
又屈也。《詩·召南》:蔽芾甘棠,勿翦勿拜。《詩詁》:攀下其枝,如人之拜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拜蔏藋。注:疑即商陸。
本作𢷎。《六書正譌》又作𢫶。 [12] 
【卯集中】【手部】 𢳎
《説文》古拜字。從手從〔⿱𠦄𠦎〕,〔⿱𠦄𠦎〕音忽。亦作𠦪。徐鍇曰:進趨之疾也,故拜從之。註詳五畫。譌省作𢱭。 [2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左旁“”從“手”分化而來,“手”末筆改撇。左旁窄右旁寬,左旁頂部高,右旁底部低。左旁第三筆橫略長,稍向右上斜行,在橫中線下側。右旁上三橫稍短,第三橫在橫中線,第四橫較長,從左旁的長橫下起筆。 [6]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備註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wăd

王力系統
p
eat

董同龢系統
p
uæd

周法高系統
p
riwar

李方桂系統
p
riadh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wăi

擬音/王力系統

p
ɐi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ɐi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ăi
原注:唇音後《切韻》實不分開合
擬音/陳新雄系統

p
uɐ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𢷎
去聲
十六怪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博怪切
pɐi
集韻
𢷎
去聲
十六怪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布怪切
pɐi
禮部韻略


去聲





布怪切

增韻


去聲





布怪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pai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邦賣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六泰


全清
布怪切
puai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四皆解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10]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0-16]
  • 3.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242-243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6-20]
  • 5.    平水韻 十卦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6-20]
  • 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8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427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8;31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952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90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66-196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73-374
  • 13.    拜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0]
  • 14.    拜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0]
  • 15.    拜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0]
  • 1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54
  • 17.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 . :,.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48-350
  • 18.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語林趣話[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01:174-175
  • 19.    俞水生著.漢字中的禮儀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29
  • 2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85
  • 2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