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手(拼音:shǒu)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象形字,其古字形像人的手,有五指 [2]  。在古文字裏,手作偏旁通常寫作側面形(“”)。手本義指人體上肢前端能拿東西的部分,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引申作動詞,表示手持、用手拿着,又引申為自己親手做,還引申指小巧易拿的,又指代人。手也作量詞用,用於技能、本領。
手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80 [3]  。手作左偏旁時寫作“扌”。用手作意符的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名詞,指手的部分,如:拳、掌、拇、指;一類是動詞,指手的動作,如握、持、打、攀。 [4]  “手”與“扌”在《漢字部首表》中同屬一個部首序號,但分別列部。 [5] 
中文名
拼    音
shǒu
部    首
[7] 
五    筆
RTGH [8] 
倉    頡
Q [8] 
鄭    碼
MD
筆    順
撇、橫、橫、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121)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五有 [6] 
注音字母
ㄕㄡˇ
總筆畫
4+0
四角號碼
2050₀ [4] 
統一碼
U+624B [8]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𠦬、𡴤、𠂿 [8]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甲骨文暫未發現“手”字。西周金文(圖1)的形體是一隻手的正視形:上像伸開的指掌形,下像肘腕形。小篆(圖5)也像手形,但五指都已彎曲。隸書(圖6-7)形體已看不出手形了,中指變成最上面的一撇,食指和無名指變成一橫,拇指和小指變成一長橫,肘腕變成豎撇。楷書筆畫化。“手”字的本義就是人手,即腕以下能拿東西做事的部分,是名詞。可以引申表示“手藝”“親手”“拿着”等義。“手”作左偏旁時寫作“扌”。 [9-10] 
“手”字的本義就是指腕以下能拿東西能作事的部分,是名詞。生活中有些器具的功能類似手,或者能夠代替手,也稱作“手”,例如“扳手”“觸手”等,進一步引申又用於“拉手”“把手”“護手”“提手”等協助手動作的器具。
人的手可以做很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拿取東西,因此“手”有“持”“拿着”的意思。如《公羊傳·莊公十三年》:“曹子手劍而從之。”就是説:曹子拿着寶劍而跟着他。其實當“拿着”講的手,現代漢語還沿用,如“人手一冊”,就是每人各拿一本的意思。
人類用手進行生產生活,創造發明了很多東西,於是“手”又引申指具有某方面技能特徵的人,或者説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於是就有了“能手”“歌手”“水手”等説法;甚至還有“手稿”“手跡”的説法,這顯然是手的握筆書寫功能的引申用法。 [17] 
用“手”構成的語詞,有些不能或不完全能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如“手足”一詞,既可以理解為手與足,又引申指兄弟或非同一般的親密關係;如“手腳”一詞,既可以指手和腳,又可以指動作、行動,還可引申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在暗中採取的不可告人的行動;如“手腕”,既可指手和臂的連接部分,也可引申指某種特殊的手段或伎倆,等等。 [4]  [18] 

詳細釋義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人體上肢腕以下持物的部位。也指人體上肢。
hand
《詩經·邶風·簡兮》:“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唐·李白 《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手掌;握手;手不釋卷
指動物前肢或動物前部伸出的感觸器官。
hand
《楚辭·天問》“鰲戴山抃”漢王逸注:“擊手曰抃。”
觸手
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機械。
hand

扳手;機械手
〈文言〉手跡;筆跡。
handwriting
《漢書·郊祀志上》:“天子識其手,問之,果為書。”

指本領、手段、技藝等。
skill;means;
ability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方正》:“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以觀之。”
宋·姜夔《滿江紅·心字融入去聲》詞:“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
手藝;妙手回春;心狠手辣; 心靈手巧
手中,手裏。指控制、掌握的範圍。

《韓非子·難言》:“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
蕭紅《生死場》十四:“縫窮婆誰也逃不了他們的手。”

中醫指寸口

素問·陰陽別論》:“三陰在手。”

〈文言〉用在表示方位的詞後,表示地點、方位,相當於“邊”“面”。

郭沫若《歸去來·雞之歸去來》:“她們從藤下走過,到西手的南緣上用茶去了。”

形容詞
小巧的,便於手頭攜帶或使用的。
handy;
portable

手冊;手杖
親手所寫的。


手稿;手諭;手令;手札
量詞
用於經手的次數。


二手貨;第一手資料
〈文言〉用於技能、技巧。

魯迅《病後雜談二》:“瞑想的結果,擬定了兩手太極拳。”露一手絕招。

〈文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貨幣計算單位。

李調元《卍齋瑣錄》卷一:“按手,乃數目字,猶今言一手、兩手也。海貝一枚為莊,四莊為手,四手為苗,見《雲南志》。”

動詞
〈文言〉表示手的動作。拿着。
hold
《逸周書·克殷》:“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諸侯,諸侯畢拜,遂揖之。”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揹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

〈文言〉表示手的動作。取。
take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載手仇,室人入又。”

〈文言〉表示手的動作。徒手搏擊。
hit and kill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

〈文言〉受束縛;桎梏。

漢·揚雄《法言·問神》:“龍以不製為龍,聖人以不手為聖人。”

副詞
親手。
personally
《韓非子·難三》:“有間,遣吏執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還有數字在內,須縣君手自拆封,萬勿漏泄則個。”
手訂;手創
後綴
構成名詞。指擅長某種技能或從事某種行業、活動或作出某種行動的人。

《北齊書·崔季舒傳》:“季舒大好醫術,天保中,於徙所無事,更鋭意研精,遂為名手。”
《宋書·黃回傳》:“明寶啓太宗使回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
能手;助手;歌手;
棋手;第一把手
[5]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書九切(shǒu)
拳也。象形。凡手之屬皆從手。
𠂿,古文手。 [12] 

説文解字注

“拳也”注:今人舒之為手,卷之為拳,其實一也,故以手與拳二篆互訓。
“象形”注:象指掌及𢯲也。書九切。三部。 [13]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手;部外筆畫:0
古文:𠂿。《唐韻》書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並音首。《釋名》:手須也,事業所須也。《急就篇》:卷捥節爪拇指手。師古注:及掌謂之手。《易·説卦》:根為手。疏:根即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為手也。《禮·玉藻》:手容恭。
又以手執器亦曰手。《禮·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傳·莊十三年》:曹子手劍而從之。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手熊羆。注:言手擊之。
又葉屍周切,音收。《焦氏易林》: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實沉參墟,封為晉侯。
又葉賞呂切,音黍。郭璞《神噓贊》:腳屬於頭,人面無手。厥號曰噓,重黎所處。
又葉矧視切,音矢。宋玉《笛賦》:延長頸,奮玉手,摛朱唇,曜皓齒。
又《説文》:拳也。《正字通》:握手謂之拳。非手即拳也。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8]

書寫演示

“手”字書寫演示 “手”字書寫演示
首筆平撇居上居中。第二三筆橫,上短下長,長橫在橫中線。㇁(彎鈎)順豎中線下行鈎出。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王力系統
ɕ
ǐu
董同龢系統
ɕ
jŏɡ
周法高系統
stʰ
jəw
李方桂系統
sth
jəgwx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ɕ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ɕ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ɕ
i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ɕ
ǐou
擬音/李方桂系統

ś
jə̆u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書九切
ɕju
集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始九切
ɕiəu
禮部韻略


上聲





始久切

增韻


上聲





始九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ʂiəu
中州音韻


上聲
尤侯





葉收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九有


全清
始九切
ʃiou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五修叟秀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o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ou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o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o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o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ɯ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ɤɯ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sə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ɕiəu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sə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ɕiʊ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sə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su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ʃɐu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ʃɐu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u
51
上聲
文讀
tsʰiu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iu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ʰieu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iu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51
  • 3.    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3-23]
  • 4.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662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95
  • 6.    平水韻 二十五有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21]
  • 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16
  • 8.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04-02]
  • 9.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 人類畫廊[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56-58
  • 10.    吳錫有.常用漢字字理(象形·指事·會意卷).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162
  • 11.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92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86
  • 13.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21]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63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21]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0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476-477
  • 18.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274-27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