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拔旗易幟

鎖定
拔旗易幟,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1]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拔掉別人的旗幟,換上自己的旗幟,多比喻取而代之。其結構為連動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含貶義。 [1-2] 
中文名
拔旗易幟
拼    音
bá qí yì zhì
近義詞
取而代之
出    處
《史記·淮陰候列傳》
語法功能
作謂語

拔旗易幟成語出處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1-2]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拔旗易幟”。 [1] 

拔旗易幟成語典故

韓信劉邦拜為大將後,率領漢軍攻佔了魏國和代國,接着又在張耳的協助下,帶了幾萬兵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和主將陳餘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大軍阻擋。
謀士李左車建議陳餘撥給他三萬軍隊,從小路出發,出其不意地截取漢軍的後勤裝備及糧食,而他的前軍抵達井陘時不予交戰。這樣的話,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韓信和張耳的頭顱。
陳餘是個讀書人,不愛使用詐謀奇計,認為韓信的兵不過數千,經過千里行軍,已非常疲憊,可以直接予以攻擊,因此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謀。
韓信手下的人探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放心東下井陘。進軍到離井陘口三十里之處,韓信下令休息。半夜裏,他選出兩千名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拿着一面紅色旗幟,從小道來到井陘口山後隱蔽起來,同時對他們説:“我將另派一支軍隊與趙軍對壘,並假裝敗退。這樣,趙軍必定傾巢而出,前來追擊。你們乘此機會快速進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換上我們漢軍紅色的旗幟。”
接着,韓信又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叫他們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排出兵法上最諱忌的背水之陣,都哈哈大笑,以為漢軍自己斷了後路。
天剛亮,韓信指揮這一萬人的軍隊向井陘口進發,趙軍立即打開營門迎擊。戰了一段時間後,韓信、張耳命漢兵丟掉旗鼓,向水邊退去。漢兵退到水邊陣地,再也無法後退,只得拼死作戰。
這時,隱蔽在山後的兩千漢兵,趁趙營無人守衞,快速衝進趙營,飛快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的旗幟。而在水邊作戰的趙兵,因遇到背水一戰的漢兵的頑強抵抗,無法取勝,想返回營地,卻見那裏全是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漢兵抓住,頓時軍心大亂,各自逃命。接着,漢軍兩面夾擊趙軍,結果主將陳餘被殺,趙王被活捉。 [2] 

拔旗易幟成語寓意

古時候的戰場上,軍旗代表着士氣,一旦軍旗被奪或推倒,往往軍心大亂。易幟則表示改換門庭,被拔旗易幟的一方,失敗的命運就註定不可避免了。其實,每個人的心裏面又何嘗沒有一面旗幟呢。經天緯地,豐功偉業,名垂青史,是偉人心目中的旗幟;問田求舍,妻賢子孝,三十畝地一頭牛,是凡夫俗民心目中的旗幟。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着,奮鬥着。人,一旦失去進取的動力,失去追求的目標,就會神疲力乏,萎靡不振,整個人距離報廢也就不遠啦。人永遠是靠着目標的吸引,靠着精神的提攜在前行。 [2] 

拔旗易幟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拔旗易幟”比喻推翻別人,自己佔有。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含貶義。 [1] 
運用示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大男》:“文之變,則所謂拔趙幟易漢赤幟也。” [3] 
參考資料
  • 1.    拔幟易幟的解釋|拔幟易幟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6-15]
  • 2.    文心 李廣.邯鄲成語典故·故事大全集.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8:20-22
  • 3.    閆秀文編著.中華成語探源.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