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披風

(服裝)

鎖定
披風是一種漢服的形制,為披用的防風外衣 [1]  ,大多直領對襟,頸部繫帶,有二長袖,兩腋下開衩。
披風流行於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內穿着。
中文名
披風
外文名
Cloak
服飾體系
漢服
作    用
常服外衣
流行年代
明代
相關記載
雲間據目抄》、《三才圖會
行    致
披用的外衣

披風披風形制

披風 披風
披風是披用的外衣,大多直領對襟,頸部繫帶,有二長袖,兩腋下開衩。流行於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內穿着。

披風歷史背景

清改琦《紅樓夢圖詠》中身穿披風的王熙鳳 清改琦《紅樓夢圖詠》中身穿披風的王熙鳳
披風,穿在身上的對襟大袖的外衣。與斗篷不同,斗篷常穿於室外,披風室內外均可穿。披風盛行於明清時期,從許多畫像以及筆記資料上看,披風是明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服飾,在明末的《雲間據目抄》裏面就提到了“披風便服”,滿朝入關之後,由於“男從女不從”,所以披風仍然流行了一段時間。
在《紅樓夢》中也反覆出現披風這種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既有披風又有斗篷,説明這二者之間是存在差異的。
明代王圻的《三才圖會》雲:“背子,即今之披風也。”換言之,明清時代的披風,就是宋時的背子。《三才圖會》中帶有“背子”的插圖,展示了一種直領、對襟、兩腋下開衩、有二長袖的一種長衫,其形式與清末畫家改琦紅樓夢圖詠》中王熙鳳身上所穿的外衣一樣,改琦所繪的王熙鳳形象正是《紅樓夢·第六回》中見劉姥姥的那次:“那鳳姐兒家常帶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圍着攢珠勒子,穿着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豔,端端正正坐在那裏,手內拿着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的《舜水朱氏談綺》中描述的披風為對襟直領,制衿,左右開衩。
按照《三才圖會》與朱舜水的資料,明代的披風其實和宋代的褙子樣式是相似的,但是披風跟斗篷則是不一樣的,披風是有袖子、直領、兩邊開叉的。
《舜水朱氏談綺》之披風 《舜水朱氏談綺》之披風
後來,披風還出現了立領對襟的樣式,這在一些古代的畫像中經常可見,日本人中川忠英編著的《清俗紀聞》中就有立領披風,除了領子的變化,其他部分照舊。

披風文獻記載

王圻《三才圖會》:“背子,即今之披風也。”
《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若是不好,教丫鬟尋過一領披風,與他穿起。”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船上女客在那裏換衣裳,一個脱去元色外套,換了一件水田披風。”
《三才圖會》褙子,即披風 《三才圖會》褙子,即披風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15557-2008 服裝術語》[M].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年.(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