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爐

鎖定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製。它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與腳爐相對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手”、“捧爐”、“袖爐”;爐內裝有炭火,故也稱“火籠”。用火取暖,是先民們早就發現的。古人將火種放進陶器具內,稱為“火爐”。大家圍坐取暖,在古詩文中常有描寫。
中文名
手爐
別    名
火籠
定    義
冬天暖手用的小爐
材    料

手爐歷史傳説

手爐 手爐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詩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手爐,是在火爐的啓示下演化而來的。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曆史悠久,其起源説法不一。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曆史悠久,其起源説法不一。一説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燻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説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手爐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後逐漸衰落,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只在江浙一帶還有少量生產。

手爐演變過程

手爐 手爐
手爐是由火盆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由爐身、爐底、爐蓋(爐罩)、提樑(提柄)組成,自唐朝始創,到明朝中後期,手爐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末以後,手爐工藝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帶仍有少量生產,隨着社會的進步,手爐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但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收藏愛好者喜愛的藝術品。

手爐造型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製成,也有少量瓷器製品。在手爐製作工藝中,最吸引人的當數花紋紛繁的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手爐補充説明

佛教信士使用的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亦稱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乃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制、鍛制或青銅鍍金、真金制等類。
(圖)收藏家的收藏的《漁樵耕讀》銅手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