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褙子

鎖定
褙子,又名背子、綽子、繡䘿,是漢服傳統服飾的一種,始於隋朝。褙子直領對襟,兩側從腋下起不縫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穿着。流行於宋、明兩朝 [1] 
宋朝褙子直領對襟,兩腋開叉,衣裾短者及腰,長者過膝。宋朝女性多以褙子內着抹胸為搭配 [2] 明朝褙子有寬袖褙子、窄袖褙子兩種 [1] 
中文名
褙子
別    名
背子
綽子
別    名
繡䘿
起源國家
中國
起源時間
隋朝

褙子起源發展

宋-《蕉蔭擊球圖》-窄袖褙子 宋-《蕉蔭擊球圖》-窄袖褙子
褙子始於隋朝,一説褙子寓意人行走之時背應挺直,以扶正人的脊背和身體 [3]  ;另相傳褙子原為婢妾的服裝,因婢妾常侍立於女主人背後,而得名 [4] 
宋朝上至皇后貴妃,下至奴婢侍從、優伶樂人及男子燕居均喜服褙子,尤其是宋朝的女性 [3]  。宋孝宗趙昚乾道年間,褙子定為后妃常服,《宋史·輿服志》載:其服,後惟備禕衣、禮衣,妃備褕翟,凡三等。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褙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下不異 [2]  。褙子還是宋朝女性的禮服,南宋朱熹立“家禮”,定“婦人(禮服)則假髻、大衣、長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褙子 [2]  (據《宋史·輿服志》) [5] 
明朝褙子通常是士庶女子的禮服,款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前襟不用紐襻(可帶繫結) [6] 
南宋-紫灰縐紗滾邊窄袖女褙子 南宋-紫灰縐紗滾邊窄袖女褙子

褙子製作工藝

褙子款式

宋朝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裏面時所穿,婦女穿着多為直領對襟式。衣長不等,前襟不施袢紐,袖子可寬可窄;衣服兩側開衩,或從衣襟下襬至腰部,或從腋下一直開到底,還有根本不開衩的款式,款式像現代的長背心 [3] 
明朝褙子有寬袖褙子、窄袖褙子兩種,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做裝飾,且領子一直通至下襬;窄袖褙子則在袖口、領口處都有花邊裝飾,領子花邊僅僅到胸部 [1]  。袖型分為三種:長袖、短袖、無袖。男士的褙子有長有短,領型有直領和交叉,女子褙子都採用長袖,衣長過膝,腋下開叉、直領對襟 [6] 

褙子面料

從已發掘的宋朝墓葬中出土的女子褙子來看,褙子的材料主要有羅、縐紗、綾等,其中以羅制褙子為多。羅制面料的褙子具有二經絞和四經絞等結構,可織成多種花紋圖案顯於衣表,而通過羅組織的面料織成的褙子表現出的若隱若現的肌理效果 [7] 

褙子色彩

宋朝女子褙子的色彩搭配充分利用色彩冷暖、對比關係巧妙突顯人體姿態,使得內與外、上與下相互平衡。宋朝女子褙子上下的服色搭配表現出兩種特點:一是多喜愛領近色的搭配,不強調對比;二是偏愛有顏色的褙子與白色長裙的對比搭配,其在南宋時期的女子中尤為流行,一些女角、女伎等特殊職業的女性喜愛搭配紅白對比色進行裝點。宋朝女褙子往往通過其內的衣襟邊緣或垂帶的顏色來彰顯層次感,使得人物着裝更為豐富 [7] 

褙子花紋

宋朝女子褙子的紋樣主要是通過衣襟、袖口、兩腋側縫處的緣飾加以表現,也有來自於面料本身的織物圖案,但大多為暗紋織成,從而使褙子整體顯素雅,以此突顯緣飾的精緻華麗。褙子的紋樣種類以植物花卉紋最多,此外,還有鳥獸紋、幾何紋、吉祥紋等。這些紋樣多為人物、花鳥、樓閣、山水等 [7] 

褙子配飾

領抹是宋朝女子對襟衣衫上縫綴於衣襟處作緣飾的花邊,可拆卸更換。領抹的顏色往往與褙子的顏色相近或冷暖對比,而這種冷暖對比使得服飾整體上達到色彩平衡 [7] 

褙子文化特徵

褙子穿着搭配

南宋·劉宗古《瑤台步月圖》(局部) 南宋·劉宗古《瑤台步月圖》(局部)
褙子若作為內裏穿着,與大袖禮服相搭。外披大袖,內則襯褙子,這種搭配方式為命婦等上層階級女性所穿,屬正式禮服。福建南宋黃昇墓考古報告還原了宋朝貴族婦女真實的穿着情況。大袖袍作為禮服穿於最外層,而褙子則作為較次一等的常禮服穿於大袖內,自褙子以下則為襦襖類服裝,這類衣衫往往需考慮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再搭配衣服。春夏季節選用單衣,而秋冬寒冷之際則選用有夾或內有棉絮的襖,作保暖之用。
褙子作為常服外穿時,多表現為與襦衫、抹胸等服飾相互搭配組合。
褙子與下裝的搭配可歸納為褙子與裙、褲的組合。褙子與下裝的搭配秩序,由外至內順序依次為:單裙、開襠夾褲、開襠單褲、合襠褲,這種搭配形態隨季節變化而有所增減 [7] 

褙子文化內涵

褙子是宋朝最具代表性的服裝,女子將其視為日常常服以及次於大禮服的一種常禮服,四季皆穿。其作內穿與大袖搭配,外穿體現女性身姿。褙子色彩、紋樣簡約淡泊不失精緻,材質充分考慮季節變化。隨着北宋經濟迅猛發展,女性重裝扮來滿足內在需要,到南宋自上而下奢侈消費,女性更加自信的塑造自我形象,而褙子滿足了宋代女子生活與審美需求,使得南宋社會確立了一種含而不露, 露而不裸的審美風尚 [7] 
河南登封黑山溝宋代壁畫墓對飲圖 河南登封黑山溝宋代壁畫墓對飲圖
褙子內、外穿時搭配規律,體現出宋朝女子崇尚的婉約嫺靜之美。通過服裝的層層搭配,意在符合季節所需,突出人身體的立體美感,表現個體的審美意識。北宋女性追求含蓄而又開放的審美意識——穿着對襟褙子,兩襟縫隙間微微露出內衣,內衣間層層相搭,最裏層則為一件輕薄雪白的圓領衫子,在其映襯下搭配有極為豔麗的紅色抹胸,強烈的對比從而將女性遮掩的胸部突顯出來,也使得女性肌膚更為嬌嫩而若隱若現。抹胸上所綁羅帶則使得女性胸部不至平坦,通過系扎的力量把女性胸部的豐滿撐托出來,這彰顯出與唐代女性裸露奔放相對的另一種 “開放”之美。進入南宋,褙子搭配抹胸的方式使得女子更為自信開放的顯露出肌膚姿態,含蓄而不張揚,性感而不裸露。着裝形態不僅為適應生活之需,也迎合女子自身所追求的審美趣味 [7] 

褙子歷史價值

南宋《女孝經圖卷》(局部) 南宋《女孝經圖卷》(局部)
褙子整體上不張揚的美學設計,在衣身的細節上加以裝點,同時又注重突顯女子性感與風韻。含蓄內斂又精緻奢華的美學特徵再加之其適用的特性,符合宋朝女子的審美趣味與生活需求,同時,這種穿着是伴隨着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中,社會審美觀念的不斷改變與女性自我審美意識的覺醒。宋朝女子在服飾上不再囿於傳統社會文化內涵的束縛,理學思想也並未對宋朝女子褙子着裝形態上產生過多的影響,更加追求服飾本身的實用性與視覺美觀性,在不斷追新求異中,突破禮制規範,打破原本所遵循的尊卑貴賤的服飾制度 [7] 
參考資料
  • 1.    張瀚文編.不可不知的1500個文化常識 全民閲讀提升版[M]:中國華僑出版,2016-01:357
  • 2.    吳鈎.新民説 吳鈎説宋 風雅宋 看得見的大宋文明[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06:276-283
  • 3.    馮盈之.古代中國服飾時尚100例[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05:50
  • 4.    趙文彤.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國歷史一本通[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7-08:201
  • 5.    李薇主編.國粹圖典 服飾[M]:中國畫報出版社,2016-09:122
  • 6.    卞向陽,崔榮榮,張競瓊 等.從古到今的中國服飾文明[M]:東華大學出版社,2018-01:389
  • 7.    趙詩琪. 宋代女子褙子的着裝形態與審美意藴[J]. 服裝設計師, 2019(4):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