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敵演劇隊

鎖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演劇方式進行抗日宣傳的文藝團體。全稱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敵演劇隊,1938年8月組建於武昌
中文名
抗敵演劇隊
領導組織
中國共產黨
成立時間
1938年8月
成立地點
武昌

抗敵演劇隊組成建制

1938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已侵佔華北、上海、南京等地。為動員全民抗戰,在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政治部,周恩來代表中共出任副部長。4月,成立以郭沫若為廳長的第三廳,主管抗日宣傳動員工作。周恩來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抗日宣傳工作的指示,着手進行收編、組建抗日宣傳團體編入三廳建制。8月,在武昌曇花林宣佈成立10個抗敵演劇隊、4個抗敵宣傳隊和1個孩子劇團。其中,抗敵演劇隊由郭沫若田漢洪深主持訓練1個月後分派各戰區抗日前線工作。
抗敵演劇隊 抗敵演劇隊
抗敵演劇隊建制為28人,正副隊長由上級任命,隊務委員民主產生,隊內實行民主管理,大多數抗敵演劇隊建立了中共地下支部,建隊初期由中共三廳特支領導。此後各個階段的活動都是在周恩來和中共南方局領導下進行的。
在抗戰前期,一隊在廣東,二隊在江西、湖南,三隊在山西,四隊在湖北,五隊在安徽、江西,六隊在安徽、山東,七隊在浙江,八隊在湖南,九隊在廣西,十隊在河南,進行演劇宣傳活動。

抗敵演劇隊主要活動

抗敵演劇第一隊
前身為上海業餘實驗劇團,後成為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三隊,隊長徐韜,中共支部書記為陳元(孟啓予),主要成員先後有魏曼青、張客、舒模、李超、劉雙楫(木)、高博、蔣超、馮法穓、葛文驊、史莽等人。1938年8月,被派往武漢前線張發奎部第二兵團工作。不久戰事變化,突圍到湖南活動。長沙大火後,會同二、八、九隊執行救濟災民活動,後隨第二兵團進入廣東韶關地區,對粵北軍民進行抗日宣傳工作,演出了各種街頭劇活報劇。1939年春,被第四戰區政治部吞併改編為藝術宣傳隊,派趙如琳當隊長,原隊長徐韜回軍委會政治部。隊內黨組織堅持工作,抵制當局的控制措施。1940年春,恢復原建制,魏曼青為隊長,隨第四戰區長官司令部到廣西,為柳州軍民演出《我們的故鄉》《包得行》(與九隊合排)等劇目。1940年底,日軍退出南寧,一隊會同九隊赴南寧進行羣眾工作,同時創作演出了張客、齊聞韶、吳淞的《南寧克復後》、李超的《邊城之家》《霸王山》等劇目。
抗敵演劇第二隊
的前身與第一隊相同,原為上海救亡演劇第四隊,隊長鄭君裏,成員有原左翼劇聯盟員瞿白音、沙蒙、呂復、趙明、許之喬、舒強、水華、許秉鐸、洪遒,還有參加過左翼戲劇活動的嚴恭、於因、田青、陳家松、王家乙和來自蘇區的石聯星,並吸收了青年演員刁光覃、夏淳、朱琳、江俊、高重實等。不久瞿白音、鄭君裏先後離去,呂復繼任為隊長,趙明為副隊長。1938年10月,參加長沙大火救災工作後,被派往江西第十九集團軍駐區工作。1939年初,在修水前線和南昌地區演出了《生死關頭》《三江好》《壯丁》《家破人亡》《人命販子》《鬧元宵》《木蘭從軍》等劇目。1939年夏,國民黨當局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國民黨當局為加強控制,將二隊調往長沙第九戰區湖南以“突擊測驗”、“甄別談話”和派進“隊員”等手段尋找“異黨分子”。隊內中共黨組織領導全體隊員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迫於形勢,中共支部書記史民和部分骨幹先後離隊,呂復兼任支部書記,在江西、廣西補充了兩批新隊員,有田野、沈默、趙元、馮旭等。1939~1940年,二隊曾兩次到湘北前線為軍民演出,除原有劇目外,上演了《一心堂》《盧溝橋》、張客的《最後一顆手榴彈》和《一年間》,還演出了本隊創作劇目嚴恭的《挖公路》、趙明的《水車轉了》和呂復的《保衞大湖南》。
抗敵演劇第三隊
前身為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話劇移動第七隊,由武漢拓荒劇團吸收平、津、滬、漢學生組建,隊長徐世津、王負圖,副隊長趙辛生、彭後嶸,三廳特派員光未然任中共支部書記,主要隊員有田衝、鄔析零、胡宗温、藍光、史民、史?、胡丹沸等。1938年9月,在奔赴西北戰場途中,先後在西安、洛川等地演出了《宣傳》《大興館》《淪亡之後》《打鬼子去》《東北一角》《生路》等劇目,進入晉西北後,取得八路軍辦事處的支持,在犧盟會領導的抗日決死隊二縱隊工作,除慰問演出外,幫助部隊開展文娛活動,培養藝術人才。1939年春,三隊進入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演出了《軍民合作》《武裝宣傳》,並首次演出了光未然、冼星海合作的《黃河大合唱》。1939年5月後,三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返回二戰區,前往晉東南前線工作。
抗敵演劇第四隊
原為上海救亡演劇第十一隊,隊長侯楓,主要隊員有巫咸(聞捷)、黎韋、徐圖、姚樺、黃達生、丁冬、季虹等。中共地下支部書記金輝。武漢集訓後,四隊被派在湖北工作。9月到達宋埠第五長官司令部所在地,會同抗敵演劇六隊等聯合演出《台兒莊》等。由於戰局變化,全隊隨司令部轉移到襄陽、樊城一帶,侯楓離隊,許智接任隊長。在轉移過程中,先後演出《鳳凰城》《反正》《敵》《飛將軍》等大型劇目和10餘個獨幕劇。曾到鄂北、豫南前線抗日部隊中進行多次演出。還曾與朝鮮義勇隊合演《阿里朗》《朝鮮的女兒》《圖們江畔》等劇。1939年底,國民黨當局掀起反共高潮,金輝等人被迫離隊,中共支部書記由魯陽擔任。在政治形勢惡化的情況下,四隊仍堅持小型演出。在國民黨當局脅迫下,隊長許智、支部書記魯陽又離隊,由翁村接任隊長。1941年皖南事變後,戰區政治部下令將演劇四隊就地解散。
抗敵演劇第五隊
,前身為文明戲劇團“上海劇社”,隊長王夢生。主要成員有沈怡樂(沈默)、陳浮生、陳力羣、徐笑林、朱九思、葉紫雲等。1938年9月配屬於第三戰區政治部,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區巡迴演出。1938年12月,三戰區機關轉移到江西上饒,戰區政治部將此隊編為第三工作團,輾轉步行到江西,沿途演出了街頭劇,或在晚上搭台為軍民演出《張家店》《最後一計》及獨腳戲《拾炸彈》等。每次演出前,隊長王夢生髮表感情充沛、慷慨激昂的演説,觀眾為之感動。1939年上半年,徐笑林邀來上海著名滑稽戲演員張樵儂、楊華生,演出獨腳戲《跑警報》《南京城》,取得良好效果。1939年6月,國民黨當局進行政治迫害,7位隊員被迫離隊。五隊在東戰場堅持戰鬥,深入羣眾,有較高聲譽。第一次反共高潮後,力量受到削弱。抗敵演劇隊
抗敵演劇第六隊
,前身為平津學生抗敵移動劇團,隊長陸萬美,中共地下支部書記王澤久,主要演員有秦霜、章洛、 張葳、張叔友、華文超等。1938年9月從武漢出發後,在宋埠與演劇四隊,原救亡演劇二隊(金山率領部分)聯合演出《台兒莊》。當時正值武漢戰役,六隊遵第三廳指示深入大別山敵後為遊擊部隊演出,接着隨中共湖北省委負責人何偉前往安徽立煌,在第二十一集團軍廖磊部工作。先後在各縣演出了《飛將軍》《渡黃河》等劇目。1939年5月,第五集團軍于學忠部奉調山東,要求派六隊前往工作,六隊經第三廳批准後,橫跨鄂、皖、蘇、魯4省,穿越敵佔區轉到于學忠部,在各地演出《三江好》《死裏逃生》《烙印》《生死關頭》《放下你的鞭子》《夜之歌》《鬼在哭》《榮譽大隊》《九·一八以來》等劇目。儘管演出條件極其艱苦,但宣傳鼓動效果強烈,軍民充滿同仇敵愾的激情。六隊曾演出《流寇隊長》,後蘇魯戰區政治部下令停演。第一次反共高潮時,國民黨當局對六隊施加迫害,進行各個甄別,企圖加以分化編並。六隊與之進行了曲折複雜的鬥爭,後在於學忠部進步軍官的幫助下,遠去東北軍111師工作。1940年東北軍57軍舉行兵變,反對國民黨當局妥協投降。六隊進行了堅持抗戰的演出宣傳工作。1941年2月,兵變失敗,六隊成員全體被關押。後在東北軍將領的幫助下,被中共地下組織營救出獄。戰區政治部下令六隊就地解散,成員分批繞道進入新四軍和八路軍駐區,繼續進行抗日救國的鬥爭。
抗敵演劇第七隊
前身為武漢友聯劇社,隊長冼羣,主要成員有王澧泉、羅毅之、張清泉、黃宛蘇、諸葛明、殷振家、 林嵐、熊俊英等。七隊於1938年9月自武漢出發,直抵安徽休寧,配屬三戰區政治部,在屯溪、萬安等地巡迴演出冼羣的《煙葦港》和《反正》及《復活》《菱姑》等劇。1938年底,三戰區長官司令部遷往江西上饒,七隊被編為第二戰地工作團,沿祁門新安江直抵浙江蘭溪、金華,一路乘民船演出《屠户》《放下你的鞭子》等劇。1939年3月抵上饒。1940年到福建崇安、江西鉛山、河口等地演出。上演劇目有《魔窟》《流寇隊長》《鳳凰城》《一年間》和《芙蓉與牡丹》《一朵小紅花》《代用品》等。1939年10月冼羣離隊,羅毅之任隊長。
抗敵演劇第八隊
前身為上海救亡演劇第八隊,隊長劉斐章,主要成員為石凌鶴、王逸、程漠、馬英、劉諒、葉向雲、舒儀、朱啓穗、鮑訓端、田稼、曉河、丁浪、陸地等。1938年分配在湖南衡山、長沙、衡陽一帶工作,曾參加長沙大火後的救災工作並去湘北前線演出。上演劇目有《生路》《壯丁》《生死關頭》和多幕劇《鳳凰城》等。1938年第一次反共高潮時,調屬第九戰區政治部,與二隊同時遭到控制和阻難。八隊在中共黨組織領導下堅持兩次上湖北前線和深入窮山僻壤,演出王震之的《人命販子》、嚴恭的《鬧元宵》、王逸的《生路》等劇目,並在士兵中進行文藝輔導工作,還應第四軍軍長歐震要求,組建了一個指導思想、組織形式均仿照演劇八隊的鐵血劇團,八隊派王逸任團長。鐵血劇團在軍部和前線各師團巡迴演出,還以《明末遺恨》《陳圓圓》等劇目參加一、二、八、九各隊在長沙的會師演出。1942年鐵血劇團解散,成員進入新中國劇社和各演劇隊。
抗敵演劇第九隊
前身為以冼星海、張曙為首的救亡歌詠隊。隊長徐桑楚,副隊長、中共地下支部書記丁波,主要成員有範元甄、吳淞、徐煒、楊葆衡、黃力丁、特偉、張慶芬、張碧夫、馮法穓、肖琦、齊聞詔、嶽野、鄭達、程季華、錢風、楊震、費克等。1938年11月,九隊參加長沙救災後,到廣西桂林工作。中共南方局曾派何?君參加此隊,實際聯繫西南幾個演劇隊的工作。九隊以桂林為基地,為廣西軍民先後演出了《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馬百計》《血花》《壯丁》《黑地獄》《愁城記》等劇目,並積極開展羣眾性的歌舞活動,進行多樣化的演出。
抗敵演劇第十隊
前身為河南省抗敵後援總會巡迴話劇第三隊,隊長姚肇平,中共地下支部書記為晏甬。主要成員有馬可、賀煌、王亞凡、 楊光龍等。1939年9月,十隊由洪深率領到第一戰區河南工作。十隊以洛陽為中心,在各地城鄉巡迴演出,還曾兩次北渡黃河到晉南、晉東南、豫北前線演出。主要演出劇目有《獻金救國》《馬百計》《軍民合作》《黑地獄》等。1938年10月,武漢失陷後,全國人民掀起了反投降、反倒退運動,演劇十隊積極參加鬥爭,揭露投降派的陰謀,進一步進行團結抗戰的宣傳動員工作。1939年春,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戰區政治部派人強行接管十隊,隊長易人,開除、關押一批隊員,並不斷派遣特務加入。原先的骨幹和隊員被迫分批逃離,大部分參加新四軍或進入延安解放區,部分返回河南大學或到農村教書。第十隊在反動派摧殘下變質解體,不久被撤銷。
劇宣一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隨着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當局又一次掀起反共高潮,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解除了郭沫若的第三廳廳長職務,迫使抗敵演劇隊先後解散或改組,並對演劇隊進行更名。將抗敵演劇隊改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敵演劇宣傳隊,簡稱劇宣隊。一隊改為四隊留柳州;二隊改為九隊留長沙;三隊改為二隊仍留山西;八隊改為六隊調湖北恩施;九隊改為五隊,仍留廣西。另將抗宣第一隊改為七隊,在廣東活動。
劇宣二隊
(原抗敵演劇第三隊) 於1941年3月返回二戰區,為了應付複雜的政治局面,排演了《國家至上》,強調消除隔閡、排除內奸、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又有意遠離戰區政治部,到秋林一帶演出《農村曲》《狂歡之夜》,給沉寂的山西社會帶來生氣和希望。劇宣二隊改創的黨支部由高來任書記,按照黨中央關於堅持國統區鬥爭的指示,深入晉西北農村,以僌縣小西天為基點一邊進行巡迴演出,一邊總結經驗、加強學習,為開展新的鬥爭局面作準備。1945年1月26日,二戰區政治部以清查共產黨為名,逮捕了王負圖、趙辛生等13人。經1年2個月的鬥爭,至1946年5月,二隊被捕人員才獲得釋放,挫敗了反共勢力的迫害陰謀。二隊黨組織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安排人員分批離太原向北平轉移。
劇宣三隊
(原抗敵演劇第七隊)在戰區政治部改組時,隊長羅毅之被迫離去,國民黨當局實施限共、溶共政策,加強特務控制,摻雜人員,劇宣三隊後為國民黨第三戰區政治部所控制。
劇宣四隊
(原抗敵演劇第一隊)參加長沙會演後,返回柳州,途經桂林演出《一年間》《桂南前線無戰事》。這期間中共支部書記陳元離隊,由舒模接任,副隊長為李超。劇宣四隊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抵制了反共逆流,穩定了情緒,此後2年多,全隊一方面堅持以柳州為依託,在桂南一帶為軍民巡迴演出;一方面抓緊業務訓練,鑽研劇場藝術,表導演和舞台美術水平都有提高。這期間排演了《蜕變》《家》《大明英烈傳》等,創作了多幕劇《邊城之家》、獨幕劇《嫁不嫁》《開小差》等。1944年2月,參加了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1944年夏秋,參加了10萬人的黔桂大撤退,輾轉於貴陽、安順一帶,堅持演出《歲寒曲》《國家至上》《草木皆兵》《金玉滿堂》等劇,直到迎來抗戰的勝利。
劇宣五隊
(原抗敵演劇第九隊)更名後原來要調五戰區,經過合法鬥爭,堅持在廣西工作,輾轉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各地,並曾隨遠征軍到緬甸的臘戍、西保、密支那抗日前線進行演出。後期演出劇目有《長夜行》《重慶24小時》《金玉滿堂》《杏花春雨江南》《心獄》等,創作演出了《還鄉淚》《豔芳酒家》《風雨牛車水》等話劇,《五月禮讚》《怒吼吧,怒江》《怨黃河》等歌曲,編演了《田圓舞》《義勇軍進行曲》《青春舞曲》等舞蹈,以多樣化的演出,進行堅持長期抗戰的藝術宣傳。
劇宣六隊
抗敵演劇隊 抗敵演劇隊
(原抗敵演劇第八隊)於1941年更名調往湖北恩施工作。1942年抵達恩施,轉為劇場演出,上演了《國家至上》《一年間》《寄生草》《明未遺恨》《愁城記》等劇目;全隊進行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藝術體系學習。1943年夏,出發到萬縣、秭歸、宜昌等地演出,歷經6縣市13個集鎮,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了前線慰問任務。1944年1月赴重慶觀摩、 並演出《一年間》,還派出葉向雲等10餘人協助中國藝術劇社演出《戲劇春秋》。此後,在萬縣先後演出《金玉滿堂》《牛郎織女》《杏花春雨江南》等劇。1944年11月六隊調瀘州,配屬青年軍,在四川堅持工作到抗戰勝利。
劇宣七隊
由抗敵宣傳一隊更名,隊長仍為吳荻舟,隊副徐洗塵。此隊前身為上海青年救國團,主要成員有徐方略、林因加、譚興坦、劉建庵、張琢、胡振表、陳卓猷、範萊、史進等。建隊後隨七戰區政治部工作,沿湘桂、粵漢線深入桂南、粵西,進入十萬大山活動。1941年易名後,調往七戰區廣東韶關。此後,以韶關為基點,西至桂林、柳州,由桂東出梧州,沿西江、北江巡迴演出。又在游擊隊掩護下進入“陰陽界”沙坪演出。宣傳隊在抗戰初期上演過《放下你的鞭子》《水車》等獨幕劇和《塞上風雲》《秋後》等多幕劇。後來根據隊員的條件,上演了《生產大合唱》《軍民進行曲》等歌舞劇目。1942年以後又上演了《新年大合唱》等民間歌舞劇,1943年,還排演了《法西斯細菌》《家》,翌年參加了“西南劇展”。1944年冬,流動在粵北、贛南、閩東,並曾在梅州辦戰時藝術訓練班,直至抗戰勝利。
劇宣九隊
(原抗敵演劇第二隊) 於1941年4月更名後,先後到湘北前線和贛北前線演出,上演劇目為《最後一顆手榴彈》《勝利進行曲》,並把《一年間》《秋收》兩部多幕劇也帶到前線。為長期隱蔽,積蓄力量,九隊的中共黨組織多方面採取措施,加強隊員的時事學習和藝術修養。回到長沙後,九隊以演出多幕劇為主,先後上演了《水鄉吟》《杏花春雨江南》《大地回春》《北京人》《蜕變》《愁城記》《勝利進行曲》《海國英雄》《寄生草》《春寒》《小人物狂想曲》等,擴大了社會影響。1944年2月,九隊參加了“西南劇展”,交流了經驗,擴大了視野。由於日軍進一步入侵,九隊轉入四戰區,與劇宣四隊、新中國劇社聯合演出《怒吼吧大後方》、《同盟軍進行曲》。1944年底,九隊調往重慶,曾演出富有戰鬥特色的音樂舞蹈,受到重慶文化界的重視和歡迎。此後,九隊主要工作在重慶和纂江、萬縣等地,直至抗戰勝利。
劇宣十隊
(原抗敵演劇第五隊)於1941年改編後,共產黨員被迫離隊,王夢生勉強維持,演出了《刑》等劇目。1942年春,第十戰區政治部先後逮捕了隊員王夷、金犁、金羽、王理庭。同時,潘美珠(潘予)、張樵儂、楊華生等相繼離隊。劇宣十隊失去了黨的領導和許多骨幹隊員,處於解體狀態。王夢生憤鬱致病,於同年5月逝世。後由沈默任隊長,陳浮生任副隊長。此後,劇宣十隊主要從事劇場演出,上演了《國家至上》《北京人》《日出》《阿Q正傳》等劇目。1945年配屬青年軍208師,由江西轉至浙江嘉興。
抗日戰爭勝利至解放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各劇隊名稱去掉“抗敵”字樣,稱為演劇某隊,順序不變。當時劇宣四、六、九隊的負責人在重慶聽取了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等關於時事形勢的分析報告。周恩來肯定了演劇隊工作,並要求演劇隊爭取留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大中城市工作,以進步戲劇、歌詠佔領文化陣地,以配合民主運動,如內戰爆發,注意保存力量並堅持不上反共前線,不演反共戲劇。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當局加緊了反共反人民活動。在中共地下黨領導下,演劇隊在武漢、平、津、滬等地進行進步戲劇活動,配合了國統區人民轟轟烈烈的民主運動。
劇宣二隊(後稱演劇二隊)於抗戰勝利後到達太原,利用合法方式演出劇目,廣泛和文化界結交往來,很快取得了社會各界的同情和支持。由於國內政治形勢緊張,二隊設法轉移到民主力量較集中的北平,一邊進行演出,一邊安排20餘位隊員轉移到解放區。在北平軍調部中共負責人徐冰等領導下,二隊吸收了新隊員,又增加來自四、六、九隊的疏散人員,堅持排演了《孔雀膽》《夜店》《大雷雨》等多幕劇。1947年9月,上演《麗人行》。為了適應日益惡化的局面,二隊曾一度移地天津,演出了《心花朵朵開》《寄生草》《大涼山恩仇記》3部大戲。1948年5月,根據中共北平城工部指示組織撤退,8月12日全隊以舉行紀念建隊10週年為掩護,撤回解放區。
抗敵演劇隊 抗敵演劇隊
劇宣四隊(後稱演劇四隊)於1946年春被調到武漢,與六隊聯合進行了演出活動。1947年7月南下長沙、 衡陽,演出《大雷雨》《原野》《日出》等劇目,並與六隊以演出收入在長沙合建聯華劇院,上演《麗人行》《家》《春》等劇。1948年5月,國民黨當局調四隊到武漢,並準備派往南京。四隊中共支部請示黨中央後分批由天津、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組成華北大學第三文工團。部分隊員因平津戰役開始,交通阻斷,未能進入解放區,便撤回杭州隱蔽。杭州解放後,即與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七兵團文工團合併為浙江省軍區文工團。劇宣六隊(後稱演劇六隊)在抗戰勝利時,在四川瀘縣演出《風雪夜歸人》,又到成都演出了《草莽英雄》,1946年9月經重慶東下,在武漢與四隊聯合演出了《草莽英雄》《海國英雄》《夜店》《長夜行》《麗人行》等。在解放戰爭形勢緊迫的日子裏,六隊一方面堅持演出《牛郎織女》《夜店》《清宮外史》等進步戲劇,同時積極輔導學生演劇活動,以積蓄進步文藝力量。1948年底,劉斐章等赴香港找馮乃超、夏衍,準備撤往解放區,後因交通受阻未能成行,便留長沙迎接解放。成為湘江文工團。
劇宣五隊與劇宣七隊,於抗戰勝利後分別由昆明、韶關調至廣州。兩隊會師後積極舉辦音樂會,輔導中山大學排戲。國共談判破裂,國民黨反動派查禁五、七隊劇目,監視兩隊成員活動。兩隊在中共地下組織統一領導下,利用國民黨各派勢力的矛盾,爭取到合法“復員”,然後“明散暗合”,轉移香港。1946年在香港成立中國歌舞劇藝社,由吳荻舟、丁波先後任社長,徐洗塵任副社長,舉行了建社演出,演出了《中國人民悲歡曲》、歌舞大會串和話劇《牛郎織女》及嶽野的《海外尋夫》。1947年初,由丁波帶隊去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向華僑進行宣傳演出。1948年返回香港,1949年4月進入東江游擊區,成為華南文工團,參加解放戰爭。
抗敵演劇隊 抗敵演劇隊
演劇九隊在抗戰勝利前後,在纂江、萬縣青年軍駐地演出了《孔雀膽》、《劫後餘生》等劇目。1946年初,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沿江東下到達武漢,多次舉行公演。同年從南京移往無錫。九隊用為青年軍夏令營演出的辦法改變了調往九江反共前線的命令,又拒排了“戡亂”戲劇。1947年,九隊請洪深導演田漢創作的《麗人行》,在無錫與上海首演成功。1948年進入上海,排演《大涼山恩仇記》,堅持演出進步劇目和革命歌曲,積極配合民主運動,迎接上海解放。成為華東文工二團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劇宣十隊於1946年10月隨青年軍208師到北平,演出《雞鳴早看天》等劇。次年配屬北平行營,參加過“劇人聯誼會”等進步活動。1948年與二隊聯合舉辦建隊10週年紀念活動。後二隊撤往解放區,十隊由於沒有中共黨組織領導,上演劇目一度失去控制,屈從國民黨當局。1949年解放後由北京軍管會接管。
演劇隊10年鬥爭的歷史貢獻  ①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演劇隊在國統區進行活動,經歷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第三次國內戰爭,以文藝形式喚起廣大民眾,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與崛起,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為反帝反封建的歷史性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②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以流動演出的方式,使話劇藝術和廣大工人、農民、士兵、學生和其他各階層羣眾結合起來,傳播到全國各地以及南洋各國,推動了中國話劇的大普及、大發展和大繁榮,成為中國話劇史上光輝的篇章。
③ 在長期艱苦卓絕的藝術實踐中,創作和演出了一大批優秀戲劇作品,在表導演藝術、舞台美術方面積極探索了話劇民族化、大眾化道路。
④ 在長期鬥爭中鍛鍊造就了一批革命戲劇人才,為新中國戲劇事業準備了骨幹力量。
⑤ 繼承和發揚了左翼戲劇運動的革命傳統,創造和積累了黨領導文藝工作、團結知識分子以及新型劇團的組織建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