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抑鬱藥物

鎖定
抗抑鬱藥物(antidepressive drug),治療抑鬱症狀的藥物。分為三類:(1)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20世紀50年代初首次發現的抗抑鬱劑,通過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使單胺遞質降解減少,突觸間隙有效遞質水平上升而發揮治療作用。常用的有苯乙肼異唑肼、超苯環丙胺等。(2) 三環類抗抑鬱劑(TCA),由庫恩1957年首先使用,由於較MAOI的副作用少而成為治療抑鬱症的首選藥物。通過抑制單胺遞質攝取,使突觸部位遞質水平上升而發揮治療作用,常用的有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氯丙咪嗪、阿密替林、多慮平等。(3) 5-HT攝取抑制劑(SSRI),從60年代開始開發的新型抗抑鬱劑。通過強效高選擇性抑制5-HT攝取而發揮作用,具有無抗膽鹼能副作用、心臟毒性作用較輕的優點。包括氟伏草胺、氟苯氧丙胺(氟西汀)、氟苯哌苯醚(帕羅西汀)等。還有四環類及其他類抗抑鬱劑,已陸續應用於臨牀。 [1] 
中文名
抗抑鬱藥物
外文名
antidepressive drug
定    義
治療抑鬱症狀的藥物

抗抑鬱藥物發展歷史

自20世紀50年代抗抑鬱藥物被發現以來,抗抑鬱藥物治療還存在很多不足,目前廣泛應用於臨牀一線的抗抑鬱藥,其理論基礎主要是“單胺假説”。但是基於“單胺假説”已開發的抗抑鬱藥多存在起效滯後的缺點。患者服用相關藥物後,需要2至4周才開始顯現療效。 [2] 

抗抑鬱藥物研究發現

2022年,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聯合團隊發現了一個有抗抑鬱作用的新靶點,併合成了先導化合物,相關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未來,團隊將進一步研究篩選出活性更高、成藥性好的化合物,最終期望能夠發展新一代抗抑鬱藥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