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單胺假説

鎖定
單胺假説,指科學家在抗抑鬱藥領域提出的假説,即抑鬱患者神經突觸間隙可有效利用的單胺類神經遞質濃度明顯下降,而升高突觸間隙單胺遞質濃度(主要是5-HT)能發揮抗抑鬱作用。
中文名
單胺假説
所屬學科
醫學
藥學

目錄

單胺假説原理

抑鬱患者神經突觸間隙可有效利用的單胺類神經遞質濃度明顯下降,升高突觸間隙單胺遞質濃度(主要是5-HT)能發揮抗抑鬱作用。 [1] 

單胺假説應用

基於“單胺假説”,美國禮來公司開發了選擇性5-羥色胺轉運子(SERT)抑制劑氟西汀,即“百憂解”,為第三代抗抑鬱藥物,在1987年一經上市便風靡全球。“百憂解”臨牀抗抑鬱效果比之前的都要好,是重磅炸彈級藥物,年銷售額超100億美元。該藥至今仍是臨牀一線抗抑鬱藥物,但上市35年來未能有所突破,缺點一直存在。用藥之後並不能立馬起效,有的患者可能服用兩三週甚至1個月才開始顯現療效,這對於那些重度抑鬱症、有自殺傾向的患者十分不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