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技術統治論

鎖定
技術統治論是當代西方社會一種具有國際影響的社會思潮,眾多學者在其從空想階段到理論形成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技術統治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技術統治論片面誇大科學技術的作用,迴避資本主義制度生產力的阻礙作用,成為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辯護最重要的理論核心,是抵制社會主義思潮的主要工具。
中文名
技術統治論
外文名
Technocracy

技術統治論起源與發展

作為一種按技術或知識的原則治理社會的信念,技術統治論源遠流長。拍拉圖的《理想國》中已滲透着精英政治思想,認為國家應該是哲學家為王;在近代思想家F·培根的(新大西島)(1927)中烏托邦色彩的技術專家治國思想已經萌芽並開始生長,培根設想了一個以“所羅門之宮大學”為最高僅力機構的理想社會;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主張一種由學者和實業象聯台專政的社會秩序,其追隨者一聖西門主義是“第一批技術統治論者:工業宗教的倡導者。馬克思是技術統冶論從空想到科學的過渡人物:他強調科學技術的決定意義,並且揭示了現在社會生產的技術化與資本的私人化之間的矛盾,從而為技術統治論奠定了理論基礎;T·凡勃倫被認為是第一位影響較大的技術統治論者.他提出通過改良消除資本豐義社會弊端的思想論證了技術統治論的基本原則;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通過他的中軸原則預測了在後工業社會技術統治論的社會發展趨勢,從而使技術統治論的思想體系趨於完整。

技術統治論聯繫與差別

技術統治論與技術決定論是兩種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觀點體系。可以説,後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後者的延伸和具體化。技術統治論專門涉及知識、技術與權力的關係,是技術決定論的社會組織論。技術決定論是一種對技術的社會作用評價上的觀點體系,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觀。它的主要傾向是把科學技術的作用絕對化,認為科學技術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唯一的決定因素。在社會發展觀上,技術決定論主張社會發展的基礎不是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而是單一的技術要素;主張社會進步不是以生產方式的進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更替,而是不同技術發展階段(如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的演進;主張社會革命不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不通過階級鬥爭,而是超越階級鬥爭的科學技術革命。技術決定論一般輕視厲史活動的主體的作用,在對歷史的動態考察上,只見物不見人,把技術客體的作用看作是唯一的。而在其偶爾談到技術主體的作用時,也只是看到少數“科技精英”或科技官僚上層的作用,無視廣大科技知識分子和勞動羣眾的作用,技術統治論則主要着眼於技術活動主體的地位和作用,但不是着眼於其一般社會地位和作用,而是其在社會權力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又可以説技術統治論是技術決定論關於歷史活動主體的認識上的必然歸宿和具體形態。
在認識上還應把技術統治論與技術統治社會論區別開來。相對於技術決定論,技術統治論和技術統治社會論屬於同一層次的理論。技術統治社會論是技術決定論在社會形態問題上的其體的觀點體系,正如技術統治論是技術決定論在關於歷史活動主體的認識和評價上的具體理論形態一樣。資產階級學者的技術統治社會的具體模型就是“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關於這些“社會”的觀點體系構成了形態各異的技術統治社會論,如W·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J·加爾佈雷思和阿隆的“工業社會”論、A·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説和D·貝爾的“後工業社會”論。當然,“技術統治”總是技術統治社會論者所構想的一定技術統治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技術統治論是關於技術統治社會的權力結構的觀點體系。
技術統治社會論有“經濟成長階段”論、“工業社會”論、“後工業社會”論等具體形態。技術統治論也有其具體形態。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它們分別是以聖西門的思想為代表的早期技術統治論、以凡勃倫的理論為代表的激進技術統治論和以加爾佈雷思、貝爾等的理論為代表的現代技術統治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