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維·布魯斯

鎖定
戴維·布魯斯(David K. E. Bruce),美國外交家,首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曾任美國駐法國、聯邦德國和英國大使。 [1-2] 
中文名
戴維·布魯斯
外文名
David Bruce
國    籍
美國
逝世日期
1985年

戴維·布魯斯人物經歷

1962年4月27日隨美國總統肯尼迪歡迎英國首相麥克米倫 1962年4月27日隨美國總統肯尼迪歡迎英國首相麥克米倫 [1]
戴維·布魯斯曾任美國駐法國、聯邦德國和英國大使。 [2] 
1970年至1971年,任出席巴黎越南問題會議代表團團長。 [2] 
1973年4月20日,舉行家宴歡迎韓敍率領的中國駐美國聯絡處先遣隊。5月14日,布魯斯夫婦抵達北京,在機場受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和美大司司長林平的歡迎。此後會見中國外交部長姬鵬飛,在香山飯店接受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的宴請。5月18日和6月25日,先後兩次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11月12日,隨第三次訪華的基辛格會見毛澤東和周恩來。 [2] 
1974年9月中旬,在卸任回國前夕接受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的設宴餞行。9月16日,會見訪問北京的英國作家韓素音 [2]  9月25日,布魯斯夫婦離開了北京。不久,他被福特總統任命為美國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表,常駐比利時“北約”總部。
1985年,布魯斯因病去世。

戴維·布魯斯個人生活

妻子:伊萬傑琳·布魯斯

戴維·布魯斯人物事件

開辦小學
戴維·布魯斯與毛澤東握手 戴維·布魯斯與毛澤東握手 [2]
由於國情不同,中美外交人員對處理家屬問題是各不相同的。當時中國外交人員出國都不帶家屬,除非配偶也是外交人員,子女都留在國內。美國駐華聯絡處人員大都帶着家屬,包括小孩,到了北京以後分散住在公寓內,辦公與住處分開,宴請一般都在家內舉行。
本來法國人和巴基斯坦人已在北京辦了學校,但美國人由於種種原因不願送小孩去入學。中國在外交公寓附近辦的學校也收外國小孩,但美國人也不想入。美國聯絡處決定自己辦學校。開始時只有6名小學生,地點就設在美國人住的公寓的門廳和陽台裏,教員由聯絡處人員的家屬擔任,有時美國外交官也去講課。課程則選用美國教材。
聯絡處曾向中方提出,希望解決小學的校舍問題,但中方當時也有困難,暫時只能因陋就簡辦下去。後來也有其他國家的外交人員家屬到美國辦的學校入學。這件事,也算是布魯斯任職期間的“政績”之一。
海軍陸戰隊惹麻煩
布魯斯的駐華聯絡處開始時人數不多,開館前通知中方將有29人,另外,還將僱用一些中國僱員,擔任會計、翻譯、打掃衞生等工作。實際上開始只來了26人,以後隨着工作量的加大而進一步增加人員。派海軍陸戰隊的做法有些特殊,美方解釋,這是美國駐外機構的通用做法,並非專為駐華機構而設。但就是5名海軍陸戰隊成員,卻鬧出了許多麻煩事。
這些海軍陸戰隊員平時着便裝,不拋頭露面。1973年7月1日正式舉行新址開館儀式時,布魯斯曾請示美國國務院,建議海軍陸戰隊人員不着軍裝,以免引起不良反響,但美國國務院徵求海軍陸戰隊司令意見後,否定了布魯斯的意見,所有海軍陸戰隊成員都穿正規藍色軍裝出席,不少人並佩戴在越戰中獲得的勳章、綬帶。這就引起了中方的反感。
美國軍人不能沒有夜生活,因此,聯絡處裝修官邸和辦公樓時,也在海軍陸戰隊成員居住的建國門外外交人員公寓修建了一個酒吧間,公開打出“海軍之家”和“海軍陸戰隊俱樂部”的招牌,並印刷、出售飲酒票券,招來許多駐京外國人員到此跳舞和飲酒作樂,有時相互打打鬧鬧,攪得四鄰不安,影響很壞。
由於出席的人多,酒吧主管人就發會員證,一位非洲留學生由於得不到會員證,竟在喝醉後發酒瘋搗毀了酒吧附近一位非洲外交家住的公寓套房。中國政府向布魯斯提出了外交交涉,要美方撤走海軍陸戰隊人員。布魯斯只得承認美方人員行為不端,須嚴加管束,但希望該批人員能留下來。
1973年11月13日,基辛格訪華時親自向周總理求情,希望體諒美方的困難,這批人才暫時免遭驅逐。但周總理當面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對外不能以海軍陸戰隊的名義,要尊重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習慣。第二,不要穿軍裝。本人是否海軍陸戰隊隊員,中方不管,反正他們是美國駐華聯絡處的外交人員;如果在自己卧室內穿軍裝,中方不管,但不能穿軍裝到外面。第三,不能帶武器到館外,只能在館內佩帶。基辛格表示同意中方的三個條件。從此這批海軍陸戰隊成員老實了一陣,不再着軍裝,只在聯絡處內部活動,還停止了引人注目的集體上操跑步。
1974年4月,海軍陸戰隊成員又鬧出事端,其中有人竟以“強擊手”和“虎鯨”的署名向各駐華使館亂髮通知,提議組織壘球協會等組織。中方再次要求布魯斯撤走海軍陸戰隊人員。在此情況下,這批海軍陸戰隊成員不得不撤走,其內部保衞工作改由外事安全官員接替。但美方的安全人員實際上還是由海軍陸戰隊選派的,但不再着軍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