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或(拼音:huò),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模擬(士兵)用武器守衞國土。“或”本義指邦國或疆域。在古漢語中,假借為無定代詞,代指前面提過的人或物的一部分,意思是有人、有的或某人、某物。又表示也許、不肯定,作副詞使用。有時表示動作交替或同時發生,多用在動詞前。由此又引申作連詞,表示選擇關係。在古代又常用在否定句中,作語氣詞,以加強否定語氣。 [17] 
中文名
拼    音
huò
部    首
五    筆
AKGD [3] 
倉    頡
IRM [3] 
鄭    碼
HMJA [3] 
筆    順
橫、豎、橫折、橫、提、斜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035) [1]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4] 
總筆畫
8(部首4,部首外4)
四角號碼
5310₀
統一碼
6216 [3] 
結    構
半包圍-右上包圍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注音字母
ㄏㄨㄛˋ
異體字
㦯、𢈿、𢦙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甲骨文中有圖A、B字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釋為“或” [18]  ,字從戈、從囗(wéi),“囗”代表有牆垣的城池;“”代表武器。二者合起來表示(人)手持武器守衞城池。“或”是“”和“”的初文,本義指以城邑為中心包括周圍地區的邦國,這一意義的“或”讀yù。在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看到很多征伐“東或”“南或”的記載。這些“或”並不指某個具體的地點或明確的邦國,而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空間概念,近乎“東土”“南土”的“土”,可以參照現代常説的“西域”。
西周金文“或”字在“囗”四周(圖1)或上下兩端(圖2-5)加短橫,以示國界,還有贅加“邑”旁繁化的(圖3)。春秋、戰國文字“或”承襲西周金文,或上、左、下短橫相連作“匚”形(圖12-14)。隸書、楷書沿自篆文之體,字形變化不大。
發展至後世,“或”被假借為虛詞,且久假不歸。為了避免用法上的混亂,人們又在“或”字外面加上了一個代表“四方領土、疆界”的“囗”部,從而使得“國”(國)字登上了歷史舞台。此外還分化出一個旁邊加“土”為形的“域”。
“或”被假借為虛詞後,字音也由原來的“yù”轉變為“huò”。除了用作無定代詞外,還可用作表示選擇或列舉的連詞,表示“或者”“或是”。它還可表示一種不肯定的語氣:或許。同時,“或”也能表示“間或”“有時”。在古文中,“或”常常通“惑”,表示迷惑。 [2]  [16-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huò
副詞
表示估計或推測,相當於“或許”“也許”
perhaps
《左傳·宣公三年》:“天或啓之,必將為君。”
《史記·封禪書》:“其神或歲不來,或歲數來。”
唐·韓愈《縣齋有懷》詩:“冶長信非罪,侯生或遭罵。”
或然;抑或
表示程度低、範圍小,相當於“稍微”(多用於否定式)

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六:“因此,研究軍事的理論,研究戰略和戰術,研究軍隊政治工作,不可或緩。”
不可或缺
表示承接,相當於“又”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常;時常

《史記·秦始皇本紀》:“九年,慧星見,或竟天。”
《後漢書·蓋延傳》:“延等往來要擊憲(董憲)別將於彭城、郯、邳之間,戰或日數合,頗有克獲。”
唐·王昌齡《淇上酬薛據兼寄郭微》詩:“酒肆或淹留,漁澤屢棲泊。”

代詞
指示代詞。泛指某人;有的人
some;someone
《尚書·無逸》:“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史記·秦本紀》:“景公母弟後子針有寵,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

指示代詞。泛指某事。有的;有些;有時
some;
occasionally;
sometimes
《史記·陳丞相世家》:“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
唐·韓愈《南山詩》:“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鬥。”
唐·韓愈《馬説》:“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魯迅《朝花夕拾·小引》:“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

疑問代詞。相當於“誰”

《詩經·豳風·鴟鴞》:“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朱熹集傳:“誰敢有侮予者。”

連詞
用在敍述句裏,表示選擇或列舉
or
《漢書·韓安國傳》:“吾勢已定,或營其左,或營其右,或當其前,或絕其後,單于可禽,百全可取。”
《紅樓夢》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閒談,或與王夫人相聚。”
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表示等同關係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名人和名言》:“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

表示假設
if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薦舉不捷》:“張祜雕蟲小巧,壯夫恥而不為者,或獎激之,恐變陛下風教。”
《宋史·太祖紀一》:“詔諸道獄詞,令大理刑部檢詳,或淹留差失,致中書門下改正者,重其罪。”

助詞
用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晉·葛洪《抱朴子·安貧》:“時人憚焉,莫之或與。”

動詞

《尚書·五子之歌》:“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後漢書·應劭傳》:“開闢以來,莫或茲酷。”

同“惑”。迷惑;疑惑
puzzle
《易·乾卦》:“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名詞
疆域;封國

《殷周金文集成·6014(何尊)》:“餘其宅茲中或。”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戈部】於逼切(yù)
(或)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
域,或又從土。
〖註釋〗徐鉉等注:今俗作胡國切。以為疑或不定之意。今無復或音。 [6] 

説文解字注

“(或)邦也”注:邑部曰:“邦者,國也。”蓋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複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為“國”。又加心為“惑”。以為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既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即或。《考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雲:“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蓋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為平入。
“從口”注:羽非切。
“戈㠯守其一”注:從三字會意。於逼切。《廣韻》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
“一,地也”注:解從一之意。
“域,或或從土”注:既從口從一矣,又從土,是為後起之俗字。 [11] 

廣韻

胡國切,入德匣 ‖ 或聲職部(huò)
或,不定也。疑也。胡國切。五。 [12]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部】 或;部外筆畫:4
古文:𢈿
(yù)《集韻》越逼切。音閾。《説文》: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huò)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獲北切。並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為疑或字,後人加土為域,加心為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13]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3]

書寫提示

或字書寫筆順 或字書寫筆順
“戈”從上、右包圍“口”和“一”,全字上窄下寬。首筆橫較短,在上半格偏左;“口”的頂部在橫中線;下面的提筆左端超出上部;㇂(斜鈎)與首筆橫相交於豎中線,穿過田字格中心向右下格斜行鈎出;第七筆撇起筆於橫中線上側,撇尖伸向“口”和“一”下。 [14]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7]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五德

合口呼
全濁
胡國切
ɣuək
集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雲/匣
合口呼
全濁
越逼切
ɣiuek
入聲
二十五德
合口呼
全濁
獲北切
ɣuək
禮部韻略

入聲





獲北切

增韻

入聲





獲北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胡歸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濁
獲北切
ɣə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三十二彭棒硬額






(參考資料:漢典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wək
先秦
王力系統
ɣ
uə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uə̂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wə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ək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wə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wə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wə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wə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uə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uə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uə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wək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uək
(參考資料:漢典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xuo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xuei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xue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xuɤ
213
陽平

xo
213
陽平
新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xue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xu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x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xuəʔ
54
陽入
文讀
xuaʔ
54
陽入
白讀
吳語
蘇州
ɦuɤ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va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xo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xua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fɛt
21
陽入

客家話
梅縣
fɛt
5
陽入

粵語
廣州
wa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wa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ɪk
5
陽入

閩語(閩南片)
潮州
hok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xøyʔ
4
陽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xo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0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平水韻 十三職 或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4]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13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04
  • 7.    或-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2-24]
  • 8.    或-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4]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595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05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092-2093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30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58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2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42
  • 16.    蔡豔豔編著.書香門第 説文解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08:53-54
  • 17.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312-313
  • 18.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