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達師範學校

鎖定
成達師範學校,校址在山東省濟南市。1925 年,山東濟南道尹唐柯三、濟南穆家東門清真寺阿訇馬松亭等回族人士發起,回民羣眾集資創辦。是一所只招收回民男青年的私立宗教師範學校。唐柯三任校長,馬松亭主持校務。除宗教課程外,設有漢語文和史地常識。1929 年遷北平東四牌樓清真寺內,改革授課內容,除伊斯蘭教經典和阿拉伯文外,增設自然、文史、教育等學科,要求“經漢兼通”,畢業後可擔任教長和回民小學校長等職務。 [1] 
中文名
成達師範學校
創辦時間
1925年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
類    型
中國現代伊斯蘭教新型學校

成達師範學校學校簡介

成達師範學校 成達師範學校
以“造就健全師資、啓發回民智識、闡揚回教文化”為宗旨。主要培養三長(校長、教長、會長)。實行校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下設有專門委員會(包括編譯委員會、迴文課程設計委員會和畢業生服務指導委員會)、教務部、訓育部、事務部、出版部等機構。為培養經、漢兼優的師資,其課程設置打破陳規,以有利於培養學生直接誦讀阿拉伯語經典、對《古蘭經》、聖訓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具備研究伊斯蘭哲學、法學、倫理學和歷史等方面的能力為出發點,除開設各種基礎課與專業課如古蘭經注、聖訓、阿拉伯文學、文法、教法、教史等課程外,還開設漢語、中國史地、自然科學知識、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課程。學制為四二制,前四年為初級師範,後二年為高級師範。學校成立的前四年曾招收了兩班預備班學生。1929年秋,該校遷往北平(今北京),校址設在東四清真寺內,並招收了第三班學生。在社會各界穆斯林的贊助下創辦了《月華》雜誌。北平回族知識青年發起組織的伊斯蘭學友會會址也設在校內。學校經常邀請各清真寺教長和北平學術界名流,如顧頡剛、馮友蘭、張星娘、白壽彝等來校演講或作學術報告。為活躍學術空氣,有的專業課的講授,由學生自講,並大力提倡講演活動,內容涉及宗教理論、宗教與科學、宗教與人生、回族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以及伊斯蘭與現實社會等許多方面。學校出版有《成達校刊》,刊載學校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論文、譯文。這一期間,學生人數增至200多人,教職工也由6人增至20餘人。1932年第一班畢業,其中一部分人被派往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深造,是中國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批留學生。一部分人擔任了清真寺教長,還有的被派往西北各地從事回族文化教育工作,對中國伊斯蘭教育、回民教育和現代阿拉伯語的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達師範學校校圖書館

學校還十分重視圖書館的建設。1932年馬松亭阿訇赴埃及接受福阿德國王贈書,回國後倡議建立福德圖書館。1936年8月圖書館建成,館址設在北平東四清真寺,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委員有蔡元培、陳垣、翁文灝、朱家驊、李書華、李麟玉、白鵬飛、黎錦熙、梅貽寶、馮友蘭、姚從吾、張星烺、陶希聖、徐炳昶、顧頡剛和回族各界人士馬鄰翼、唐柯三、馬松亭、劉尊五、趙璞華、孫幼銘、白壽彝、陳樹人、常松椿、艾宜栽、趙振武、王夢揚等共27人,公推顧頡剛、唐柯三、白壽彝三位為常務委員。、伊斯蘭教界知名人士參加的福德圖書館籌備委員會,發表《徵書啓事》,向中外各界徵集阿拉伯文、中文書籍。福德圖書館的建成,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研究條件。該校還曾聘請埃及教師來校講學,增進了中阿文化學術交流。

成達師範學校學校變遷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爆發,學校決定南遷桂林。在桂林期間恢復出版了《月華》,開辦了幾所附小。1940年,國民政府接管學校,改名為“國立成達師範學校”,在安徽阜陽設分校,1944年秋因桂林淪陷遷往重慶。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北平。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與北平的西北中學、燕山中學、西北女中合併,成立了國立回民學院,繼續發揮培養回族人才的作用。 (張廣麟) [2] 
參考資料
  •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 2.    成達師範學校  .伊斯蘭之光.2009-5-28[引用日期201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