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見

鎖定
成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éng jiàn。
在現代社會中,成見指對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變的看法。 [1] 
成見即定見,是固定的認識(fixed understanding)、現成的見識(ready-made view)、成型或定型的看法(Stereotyped view)、習慣看法(habitual view)。對人或事物的固定性認識只是特徵,並不表明對錯,總體上它是中性詞,在褒義上人們説“胸無成見 必然隨波逐流”,在批評型貶義語境則説“(面對變化的事物和形勢)不要抱成見”。
其特徵是成型或定型(有固定性),成見可能正確(如科學知識)、可能錯誤,錯誤的成見可能是誤解、或偏見(biased view)、或僵化成為新的無知。
它可能是預定的看法(prejudice),也可能是經過大量了解而來的看法。
成見的來源:可能是自己的全面瞭解、片面瞭解,或來自他人。
缺點:面對變化了的情況,成見不能適應,會成為新式無知。
對於非明確的、不瞭解的事物,人們要求“不要抱成見”,思想不要僵化,要有開放的、探索的心態,認識要與時俱進。
區別成見與偏見:(面對新情況)不要抱成見:不是説對方有偏見,而是説不要(在新形勢裏)無知。
例如:“你別對我抱成見”,意思並非説對方是偏見,而是説,你以前的認識可能正確或大體正確,但是我變化了,你的認識應該跟上新情況,不要僵化(固定不變)成無知。
中文名
成見
外文名
fixed understanding
拼    音
chéng jiàn
注    音
ㄔㄥˊ ㄐㄧㄢˋ
區別1
預定的看法:prejudice
區別2
偏見:biasedview
中性詞褒用
胸無成見 必然隨波逐流
中性詞貶用
(面對新情況)不要抱成見

成見詞語簡介

成見基本解釋

[成見] 定見,指對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變的看法。 [2] 
成見是固定的認識(fixed understanding),固定性並不表明對錯,只是特徵。
成見是中性詞科學知識都是成見,物質不滅、能量守恆律是固定不變的真理,而在批評型語境則是貶義詞,在變化的環境裏是思想僵化,常被批評,這種情況下 指不好的僵化認識。
褒義的説法:胸無成見,必然隨波逐流。
貶義的説法:
(在新形勢下對某個事物)消除成見。
(面對變化的事物和形勢)不要抱成見。

成見引證解釋

1. 對事物所形成的自己的見解。
鏡花緣》第十八回:“學問從實地上用功,議論自然確有根據;若浮光掠影,中無成見,自然隨波逐流,無所適從。”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大抵每出了一個缺,看應該是那一個輪到,這個輪到的人,才具如何,品行如何,藩台都有個成見的。”
2. (在有的語境裏指) 預定的意見。 [1] 
《天雨花》第十六回:“天子道:原來刺賊之謀,非起於倉卒,竟是卿之成見了。”
3. 固執不變的看法,(在新形勢裏)變成 偏見。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草本》:“而世之貴蘭者必賤蕙,皆執成見,泥成心也。”沙汀《闖關》六:“ 左嘉 認為餘明對待知識分子顯然懷有成見。”

成見異於偏見

消滅一切偏見並非要求消滅一切成見。地球圍繞太陽轉,這個近代科學時代以來的成見是個真理。
(面對新情況)不要抱成見:不是説對方有偏見,而是説不要(在新形勢裏)無知。無知異於偏見!
例如,“你別對我抱成見”:並非説對方是偏見,有兩種可能的意思,一種是,我以前不完全是那個樣子,你的認識不全面,部分正確又部分不對(不完全是偏見)。另一種是,你以前(對我)的(不佳)看法可能正確,(我以前是或大體是那個樣子),但是我(很大程度上)變化了,你的認識應該跟上新情況,不要僵化(固定不變),例如我以前沒出息,現在是成功人士了,我以前吊兒郎當,現在是認真辦事的,我以前是窮光蛋,現在是大老闆了,你的認識要跟上新情況嘛——並非説你有偏見,而是認識要與時俱進,不要僵化成為新式無知。

成見兩大類型

成見成見可能正確

成見即定見,是固定的認識(fixed understanding)、現成的見識(ready-made view)、成型的看法(Stereotyped view)、習慣看法(habitual view),成見有固定性。
其特徵是成型或定型(有固定性),成見可能正確(如現階段符合客觀事實的科學知識)、可能錯誤,錯誤的成見可能是誤解、或偏見(biased view)、或僵化成為新的無知。
它可能是預定的看法(prejudice),也可能是經過大量了解而來的看法。
成見的固定性,並不表明對錯,只是特徵,因此總體上它是中性詞,在褒義上人們説“胸無成見 必然隨波逐流”,在批評型貶義語境則説“(面對變化的事物和形勢)不要抱成見”。

成見成見可能錯誤

成見的來源:可能是自己的全面瞭解,或片面瞭解,或來自他人。
錯誤的成見可能是誤解、或偏見(biased view)。
誤解:對事物不瞭解或不大瞭解,根源於客觀情況的複雜性,例如西方古人認為太陽圍繞地球轉,是地心學。
偏見:根源於認識者的主觀片面性。
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現象。這一定義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篇》。
有很多理論用來解釋偏見的形成。如:最常見的社會學習理論,它認為偏見的習得途徑與其他態度和價值觀的習得相同。人們從他們的家庭、夥伴、大眾媒體以及他們身處的社會中學會了偏見。動機理論用來解釋偏見是如何滿足個體需要的,如有一種動機理論認為,偏見起源於羣體間的競爭,是“羣體資源或權力必然的結果”,另一種則認為偏見是一種人格障礙認知理論則認為,基於社會知覺的特點,即使沒有經歷引發偏見的社會化過程,沒有羣體間資源競爭或人格障礙的情況下,看似無害的認知偏差會導致偏見的產生。
説“偏見”,偏見是人們認識世界萬事萬物所萌動的臆斷情由,它攜帶着主觀意識情感看問題,論人就事。常常是因人而異,浮於現象,總立足於自以為是的角度,或深或淺,依憑自我見解和見識的情感,發表“以偏概全”的論説和觀點。偏見的圈子既狹小又自私,人也多愛在此打轉。只要是生活中的人,誰都逃脱不了曾經有或現在有或未來有——偏見。
錯誤的判斷,盲目的推理,無知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造成偏見的因素。在現實中,人的第一印象和交往,常是影響人們相互間微妙關係和產生偏見的前提,或用一些間接的途徑得知或根據某種資料瞭解或道聽途説,似乎掌握和抓住了確鑿的證據,從而發表個人的意見,萬然沒有考慮自己所存的偏見,也無法在偏激的情感中審視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根本就是在偏見性地看問題,偏見性地辦事和處理對待事物。
偏見,人皆有之,世界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愛憎情感和褒貶態度。人們都在不同程度的範圍內為自己縮小和減少偏見。正如人們所希望和應該努力做到的,以防範偏見帶來的危害。在如今“三個文明”的開展,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好轉,這其中就是在提高人們的素質,改善人們的面貌。評價、看待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環境和一個問題,雖受着第一印象的左右和各種身心狀況的影響,但生活中的人們心態、境遇、認知和情緒等都將隨事物的發展而日趨美好。狹隘、偏見、自私好似“三代同堂”,也是一付沉重的生活擔子,一頭挑着狹隘,一頭挑起自私,不是輕鬆的人生旅程。偏見常使人誤入歧途,回報給人們的是痛苦和煩惱。
正因如此,我們儘可能少些偏見,減些苦惱。由於情感的因素,偏見在當今社會里,尤其是愛情與金錢造成的見解,更是激烈加劇。一些強加於人的偏見,附庸於權勢和利益之中,自己生存的某種品質和行為,而且要求他人也具備或類似這種品質和行為,以此形成一種心理傾向,使鄉土觀念、情趣相投、生人熟面,團體情感和上下關係等都是滋生偏見的心理土壤。它們各具哲理,是偏見生長的基因。
無論人們怎樣貶斥偏見,偏見也總不被人們捨棄,不過,偏見成為高見的“道理”,也大有人在。

成見悖於變勢

成見成見與變勢衝突

成見反映過去的一種認識,未必完整,而且,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一些認識跟不上新形勢,成為僵化思想,對新形勢無知(無知異於偏見!),例如,有的少年人不懂事而使得周圍人們對他形成不佳感,他後來改進了,希望人們對他不要抱成見。

成見成見僵化成無知

缺點:面對變化了的情況,成見不能適應,就會僵化成為一種無知。
例如,“老同學,你別對我抱成見”:我以前是或大體是你當時知道的那個樣子,但是我(很大程度上)變化了,我少年時期不好好讀書,現在是個專家了,以前吊兒郎當,現在是認真辦事的,你的認識應該跟上新情況,不要僵化(固定不變)嘛。

成見其它相關

成見形成基礎

成見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我們每個人都有成見,比如遇到什麼問題我們每個人的反應,和對問題的設想都是我們潛意識中的成見。包括我們的道德説到底也是一種成見。還有我們所謂的陋規等等這些也是我們做事情時候的成見。如果辦事要送禮,有沒有想過,這何嘗不是一種成見呢?一般的情況下,人的認識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進行改變,只要認識和看法是不斷推進的,那麼錯誤之後也會得到修正。但是如果僵化思維,錯誤的認為事物只是這樣,那麼這樣的成見就會又問題了。因為事物都是在發展的,錯誤的以偏概全就犯了形而上學的弊病了。

成見突破成見

心懷成見者,面對新情況時,看待人與事就彷彿戴着一副有色眼鏡,或變形眼鏡,所看到的人與事也就失去了本來的顏色或面目。被成見的有色或變形眼鏡遮住雙眼,與人相處時,不是無端懷有戒心,便是隨意冤枉無辜,同時由於受成見所囿,對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力,並且很難融入他所懷有成見的羣體。一個人的品行、能力一旦在別人的心中形成某種成見也很不妙,很容易在社會上造成不利的影響。
盧梭有言:“人類的真正感情,最不應該讓成見給束縛了。”胡適在與友人談治學時曾説,要“心平氣和,虛心體察,平心考查一切不合己的事實與證據,拋開成見,跟着證據走,服從證據,捨己從人。”這一方法如果用於為人處事,倒是可以幫助我們拋開有色眼鏡,剷除心中成見的荊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