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憶江南三首

鎖定
《憶江南三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組詞作品。第一首詞總寫對江南的回憶,作者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運用比喻和映襯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詞描繪杭州之美,通過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的畫面來驗證江南之好,表達了作者對杭州的憶念之情;第三首詞歌詠蘇州,選取竹葉春酒和吳娃醉舞,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表達了作者對蘇州的憶念與嚮往。這三首詞主旨相同而各具首尾,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以及女性之美,相對獨立而又互為補充,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
作品名稱
憶江南三首
作品別名
憶江南詞三首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白氏長慶集
文學體裁
聯章詞

憶江南三首作品原文

憶江南三首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1] 

憶江南三首註釋譯文

憶江南三首詞句註釋

⑴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説:“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⑵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⑶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説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⑷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説:“舊説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⑺吳宮:指吳王夫差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⑻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文選·張協〈七命〉》:“乃有荊南烏程,豫北竹葉,浮蟻星沸,飛華蓱接。”
⑼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文選·枚乘〈七發〉》:“使先施、徵舒、陽文、段幹、吳娃、閭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詞泛指吳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猶言何日,幾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嘗有甲設宴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 [2] 

憶江南三首白話譯文

其一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遊玩天竺寺尋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其三
江南的回憶,接下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麼時候能再次相逢? [3] 

憶江南三首創作背景

白居易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對江南有着相當的瞭解,又先後擔任過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他後來定居洛陽,猶憶江南舊遊,於是創作了《憶江南三首》。
關於作詞的具體時間,歷來説法不一。有説在白居易離蘇州之後;有説在開成三年(838年);有説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國維則説寫於“大和八九年間”。這些説法,籠統簡單,缺乏事實根據。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唱和白居易的詞,其小序説:“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劉禹錫詞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4-5] 

憶江南三首作品鑑賞

憶江南三首整體賞析

《憶江南三首》分寫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蘇州勝事。三首詞主旨相同而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後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顯示出作者謀篇佈局的高超藝術技巧。
第一首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讚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説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説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裏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瞭“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豔;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裏,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豔豔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裏,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繫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繫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於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杜甫寫景,善於着色。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絕句二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諸句,都明麗如畫。而異色相映襯的手法,顯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學習,如“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秋思》)、“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題岳陽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正月三日閒行》)諸聯,都因映襯手法的運用而獲得了色彩鮮明的效果。至於“日出”“春來”兩句,更在師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明媚的春光裏,從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藍葉那裏吸取顏料,兼用烘染、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之以貼切的比喻,從而構成了闊大的圖景。不僅色彩絢麗,耀人眼目;而且層次豐富,耐人聯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説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心深處讚歎“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後,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餘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後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性。後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城市。如果説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麼,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作者很愛西湖的春天,他在詞裏偏偏不寫杭州之春,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和第一首詞所寫的春景重複。他寫杭州之秋,一寫山寺賞月賞桂,一寫高亭之上觀錢塘江潮。兩句詞就寫出兩種境界。“山寺月中尋桂子”,山寺有許多傳説,有的還蒙上一層神話色彩:傳説寺中的桂花樹是從月宮中掉下來的。作者曾在寺中賞月,中秋節桂花飄香,那境界使他終身難忘。山、寺、月影下,尋桂子,寫出了幽美的環境,也寫了置身其間的詞人的活動。然而,詞人回憶杭州還有另一種境界使人難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頭”,錢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觀,潮頭可高達數丈,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裏,就能看見那捲雲擁雪的潮頭了,顯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頭”,以幽閒的筆墨帶出驚濤駭浪的景色,與上句“山寺月中尋桂子”的靜謐而朦朧的美的境界形成鮮明的對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熱愛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後,又產生了“何日更重遊”的願望。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並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值得品味。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裏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裏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説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他喝着吳酒,觀賞“吳娃雙舞醉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後説:“早晚復相逢。”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則又回到眼前,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5]  [6-7] 

憶江南三首名家點評

宋代王灼碧雞漫志》:《樂府雜錄》雲:“李衞公為亡妓謝秋娘撰《望江南》,亦名《夢江南》。”白樂天作《憶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憶》。自注雲:“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予考此曲,自唐至今,皆南呂宮,字句亦同,止是今曲兩段,蓋近世曲子無單遍者。然衞公為謝秋娘作此曲,已出兩名。樂天又名以《憶江南》,又名以《謝秋娘》。近世又取樂天首句名以《江南好》。予嘗嘆世間有改易錯亂誤人者,是也。
明代楊慎詞品》:《望江南》,即唐法曲《獻仙音》也。但法曲凡三疊,《望江南》止兩疊爾。白樂天改法曲為《憶江南》。其詞曰:“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二疊雲:“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三疊雲:“江南憶,其次憶吳宮。”見樂府。
其一
明代沈際飛《草堂詩餘別集》卷一:較宋詞自然有身分,不知其故。
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一:徐士俊雲:非生長江南,此景未許夢見。
日本近藤元粹《白樂天詩集》卷五:詩餘上乘。
其二
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一:徐士俊雲:胸中有丘壑。
日本近藤元粹《白樂天詩集》卷五:藹然之情可掬。
其三
日本近藤元粹《白樂天詩集》卷五:春竹葉醉芙蓉,對法奇巧。又:香山所憶,恐推吳娃於第一。 [8] 

憶江南三首作者簡介

白居易像 白居易像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9]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5
  • 2.    龔克昌 等.白居易詩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60
  • 3.    趙仁珪 朱玉麟 杜媛萍.唐五代詞三百首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66
  • 4.    錢仲聯 等.中國文學大辭典(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438
  • 5.    謝克先.白居易《憶江南》三首賞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17):165
  • 6.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6-30
  • 7.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753-754
  • 8.    王兆鵬.唐宋詞彙評(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4-85
  • 9.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