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想北平

鎖定
《想北平》是現代作家老舍創作的散文。作品通過對北京(北平)的描繪,寫出了作者心中的屬於他的北京,深深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真摯的眷戀之情。全文語言通俗、純淨而又簡潔、親切。這篇文章曾多次入選不同版本的中學語文教科書。
作品名稱
想北平
作    者
老舍
創作年代
1936年
出    處
鄉風市聲
作品體裁
散文

想北平作品原文

想北平
如果讓我寫一本小説,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於害怕,因為我可以揀着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讓我把北平一一道來,我沒辦法。北平的地方那麼大,事情那麼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雖然我生在那裏,一直到廿七歲才離開。以名勝説,我沒到過陶然亭,這多可笑!以此類推,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於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説而説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説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誇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裏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説不出而已。
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但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這不但辜負了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説不出來!
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倫敦的情形,巴黎與羅馬只是到過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沒有去過。就倫敦、巴黎、羅馬來説,巴黎更近似北平,不過,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我一定會和沒有家一樣地感到寂苦。巴黎,據我看,還太熱鬧。雖然那裏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像北平那樣既複雜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着——那長着紅酸棗的老城牆!面向着積水灘,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是的,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巴黎有許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與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夠了。
雖説巴黎的佈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的多了,可是比起北平來還差點事兒。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連最小的衚衕裏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的四圍都有空閒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
好學的,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因為這裏書多古物多。我不好學,也沒錢買古物,但我卻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種費錢的玩藝,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牆上的牽牛,牆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省錢省事而且會招來翩翩的蝴蝶。至於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後,韭菜葉上往往還帶着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一般的美麗。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着一層白霜兒,美國包着紙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是的,北平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產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從它裏面説,它沒有像倫敦的那些成天冒煙的工廠;從外面説,它緊連着園林,菜圃與農村。採菊東籬下,在這裏,確是可以悠然見南山的。像我這樣的一個貧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點清福了。
好,不再説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 [1] 

想北平作品註釋

①陶然亭:位於北京宣武區太平街陶然橋西北側,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建此亭,並取白居易“與君一醉一陶然”句中“陶然”二字為亭命名。
②什剎(chà)海:位於北京西北部,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積水潭),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名什剎海。
③玉泉山:位於北京頤和園西側,是北京“三山五園”之一,因山上有玉泉而得名。
④堪司坦丁堡:即君士坦丁堡,現名伊斯坦布爾,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
⑤勻調:勻稱,諧調。
⑥北山:位於北京懷柔。
⑦西山:位於北京西郊,有香山、八大處等景點。
⑧愧殺:意為很慚愧。
⑨採菊東籬下,在這裏,確是可以悠然見南山的:東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中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 [1] 

想北平創作背景

《想北平》是老舍在1936年山東濟南時寫下的一篇小品文。作者當時不在北京,客居青島教書。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説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想念家鄉,寫下這篇散文。 [2] 

想北平作品鑑賞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現北平,老舍覺得很難:“北平那麼大,事情那麼多。”他又不願“撿着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掛一漏萬,埋沒了北平的種種好處。如果只是機械地羅列平鋪直敍寫成一篇北京地方風光的指南就更沒有味道了。老舍決定寫出“我的北平”,通過他與故鄉親如母子的關係,寫出他對北平的無限眷戀。他把對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愛母親的地位,拋開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通過與巴黎等城市的比較突出北平的特點,表明北平與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為一體的關係,表達“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第二小節一開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説道:“我真愛北平。”但他馬上又説,“這個愛幾乎是要説而説不出的”。這“説不出”三個字,在兩段文字中四次重複出現,反覆強調,作者解釋是因為他不是“詩人”,不會“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靈裏,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實際上,並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願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寫,因為即使用盡了“一切好聽好看的字”也難以道盡自己對北京的愛。於是他另闢蹊徑,拋開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把自己對北京的愛喻為對母親的愛。看似平常實為奇崛,這不僅恰當地道出了作者對北京愛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老舍特別愛自己的母親,是文壇佳話,他將北京喻為自己的母親,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幾分,因此,他對北京表達的愛心,也頗有自己的獨特個性。他説,“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他所表現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合一體,密不可分。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觀描寫,他不僅要告訴讀者北京是個什麼樣子,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京的愛,他不是在“寫”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這並不是説老舍對北京的愛是盲目的。這愛中有理性,有認知。寫出一個地方的特點,包括一個人對某個地方的喜愛,往往要通過比較才能看得出來。在文章中,老舍聲言自己“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又聯繫自己豐富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將北京和“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相比較,從城市的整體結構、建築格局、環境氣氛、生活情趣等方面,歷數北京的好處。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的四圍都有空閒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而且“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北京“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北京“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產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總之,北京是大都市,卻保住了鄉野的幽靜,讓人和大自然保持着親近。另外,作者特別説道,北京雖然也是有錢人的天堂,但“你我這樣一個貧寒”的知識分子,仍然可以盡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去寫北京的物產,寫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葉總關情,正是這樣的敍述與描寫表明了作者與北京的親密關係,他真正融進了北京的生活,深入到了北京的“血肉肌膚”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個觀光客,即使對北京再喜歡,也不可能有如此細緻入微的體驗,當然更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難怪他在述説北京的種種好處時不禁要落淚,禁不住深情地呼喚:“真想念北平呀!”
最後一小節雖然只有一句話,但包括的情感很複雜。文章題目是《想北平》,顧名思義,作者寫作此文時人不在北京,所以説要“想”,但是,行文至此,總體上這層意思並不明顯,與通常那種思鄉的作品並不一樣。只有仔細看,才能在字裏行間看出點影子,如“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也是一種寫法。思鄉作品可以拉開距離寫寫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也可以像老舍這樣寫,雖然人遠離家鄉,但是在寫的時候卻如同自己並沒有離開家鄉,家鄉就在眼前,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四時風景都是具體的,真切的,這樣寫抒情的味道可能不那麼直接,但是卻生動地説明了人與故鄉的密不可分,説明了故鄉就在人的心裏,一刻也沒有離開,感情顯得深沉。這篇散文寫於1936年,作者當時確實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説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可謂憂心如焚,思念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所以作者越寫越激動,“不再説了吧,要落淚了。”特別是最後“真想念北平呀”這一聲呼喚,可以説是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絃。聯繫到上文,為什麼作者要從“家”的角度來贊北京,實際上也是有含義的,那就是對自己家園即將淪陷的憂慮。
《想北平》的語言通俗、純淨而又簡潔、親切。通俗是為了加強作品的生活氣息,使它親切感人,也是錘鍊語言的結果。作者曾説:“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像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關於文學的語言問題》)純淨、簡潔同樣也靠千錘百煉。比如文章寫到積水潭:“面向着積水灘,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寫景、狀物,營造氣氛,表現人物情感,都筆筆到位,如同天成。 [3] 

想北平名家評價

蘭州大學教授吳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講》:在這裏,老舍沒有用“憶”北平、“贊”北平、“念”北平命名,卻用了“想”是有深意的。從事實上看,寫這篇散文時,老舍是客居青島,身份是漂流的遊子,而他在此前(甚至一生)以北平或北京為背景的創作是很多的。這裏,一篇短短的散文,如果要找主人公的話,就是作家自己。他不用“憶”,因為一“憶”就需要顧及方方面面,一“贊”就有客觀地“説好話”之嫌,而“念”雖然和“想”較接近,但主觀的感情色彩畢竟沒有“想”的貼切和深沉。 [4] 
青島大學教授魏韶華《駱駝祥子:老舍作品中學生讀本》: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認為:“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篇即超越了一般性的客觀描摹,緊扣一個“想”字,活脱脱寫出一個“有我之境”,此為散文創作之“高格”。作者還調動自己豐富的城市經驗,注意在比較中凸顯北京的獨特魅力。先説自己“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後以“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做比,涉及城市的整體結構、環境氣氛、生活情趣諸側面,細數北京之美。作品語言俗白、簡練而親切。比如“面向着積水灘,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看似“得來全不費功夫”,實為苦心經營、甘苦自知。 [5] 
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老舍的散文》:在《想北平》一文中他寫道:“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説而説不出來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説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這是一種深切的愛,用母親比喻北京,是愛的最貼切的表達方式。 [6] 
湛江師範學院教授閻開振《 “想”與“説不出”——讀老舍的〈想北平〉》:北京作為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都,它曾經受到了眾多人們的歌詠與讚美“偉大”、“輝煌”與“悠久”等醒目的字眼好像就天生地與它聯繫在一起。相比之下,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則顯得相當簡略、樸素和平實。它既沒有雄偉建築和迷人景色的盡情描繪,也沒有浪漫情感的大聲抒發,甚至也沒有使用什麼溢美之詞。然而,老舍對北京的熱愛之情卻在那“想”與“説不出”間得到了真切的表達。 [7] 

想北平作者簡介

老舍像 老舍像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1899年生於北京。滿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7歲入塾,後轉讀小學。“五四”時期開始新文學創作。1924年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抗日戰爭期間,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從事抗戰文學運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底回國。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常委等職。“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不幸去世。有《老舍文集》。 [8] 
參考資料
  • 1.    丁帆 楊九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35-39
  • 2.    符紅豔.此情綿綿無絕期——老舍如何《想北平》[J].新高考(高一語文),2013(1):50-52
  • 3.    丁帆 楊九俊.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一)教學參考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96-99
  • 4.    吳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講.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27-32
  • 5.    魏韶華注.駱駝祥子:老舍作品中學生讀本.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2:31-34
  • 6.    丁帆 楊九俊.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一)教學參考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117-121
  • 7.    閻開振. “想”與“説不出”——讀老舍的《想北平》[J]. 名作欣賞:學術版(下旬), 2005(4):7-8
  • 8.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36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