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惟楚有材

(武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武昌鳳凰山下一座高大古樸的木構牌樓巍然聳立,上書四個大字:惟楚有材。再往南,則是一條小巷,名為楚材街。 [1]  順治十年,湖廣巡撫林天擎著文稱讚人文之盛,贊曰“惟楚有材,自昔豔羨”,首出“惟楚有材”名句。康熙年間,此語題於武昌鳳凰山麓貢院牌坊。二十世紀初,武昌實驗中學在貢院舊址建立,牌坊立於校門之前。1958年,該牌坊因風雨而傾折。 [4]  2006年”惟楚有材”傳説 [7]  入選武漢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牌樓新建完成,並在實驗中學內建有“惟楚有材”傳説陳列廳。 [1]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隆重舉行建校100週年紀念大會,地處明清貢院、武昌文廟舊址的省實驗中學,是“惟楚有材傳説”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校名系毛澤東親筆所書, [9]  歷史文化底藴深厚。 [5]  [8] 
中文名
惟楚有材
保護級別
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    源
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 [2] 
人    物
林天擎 [2] 
地    點
武昌鳳凰山 [1]  [5] 
典    籍
《左傳》,《湖北通志》等

目錄

惟楚有材傳説

惟楚有材——武昌貢院牌樓 惟楚有材——武昌貢院牌樓
湖北省文聯原執行副主席陳東成整理的《惟楚有材民間傳説故事集》中,收錄了這樣一個故事。萬曆年間,湖廣竟陵縣(今天門市)出現了兩個文化名人鍾惺和譚元春,主張厚今薄古,提倡通俗文學,被稱作竟陵學派大師。讚揚者引用《左傳》典故,題了一塊“楚有材”的匾額,掛在其學院門上。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保守派文人對此不滿,一位主持鄉試的學台大人專門來竟陵想刁難一番,不料二人出外未歸,掃興的學台令隨從將匾額取下帶走。鍾、譚回來聽説後,快馬追上學台的乘船,大聲疾呼:“堂堂學台大人,為何偷我竟陵木板?”學台請其上船敍話,對其提出的各種問題,二人對答如流。最後學台出上聯“秤直,鈎彎,星朗朗,能知輕知重”,二人知學台以秤自比伯樂,鍾惺答道“磨大,眼小,齒稀稀,可推細推粗”,自比石磨,需高人推動。學台十分讚賞,將匾帶走後在前面加個“惟”字,新牌樓矗立在了武昌城。 [1]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把“惟楚有材”與“於斯為盛”組合在一起,是否就是目前眾口一詞的袁名曜和張中階呢?首先,鹹同年間山長丁善慶編纂《嶽麓書院續志》,卷之四《藝文》中記載這副對聯,但並未註明作者。在早於袁名曜張中階八九十年前,已有“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説法。它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陸知府楊綠綬撰寫的《創建陽春書院記》,見之於李權《鍾祥金石考》卷五。鍾祥為郢中故地,留有宋玉陽春台遺蹟,從宣傳和弘揚當地歷史和傳統文化角度看,打通文脈,激勵莘莘學子見賢思齊,把新創辦的書院命名為陽春書院,的確是個金點子。楊知府認為創建書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開後學,欲使肄業其中者,詞擅《陽春》,文賡《白雪》,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於斯為盛”兩個成語組成一個新的詞組,並賦予了新的意境。 [10-11] 
《武昌史話》中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清朝中期,一位江蘇籍的科考官對武昌貢院上的“惟楚有材”很不理解,執意要考察一番。他以當時武漢有名的藥店名“九千年”為題,出了一副上聯“九轉煉仙丹活人濟世”,要求下聯以“千”字為冠,以“年”字結尾,荊州考生徐明對出下聯“千山尋良藥益壽延年”。
考官又以考場附近的得勝橋演戲為題出上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富貴等浮雲,真偽只爭開幕後”,要求下聯以“勝”字為冠,漢陽考生餘孟雅對出下聯“勝也何榮,敗也何辱,英雄原本色,是非單看下場時”。聽完考生所對,主考官認為湖北的確有才子,心服口服。 [1] 

惟楚有材發展歷史

康熙年牌樓 康熙年牌樓
關於“楚材”,最早可溯源到《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而首次提出“惟楚有材”四字的,則是清順治年間的湖廣總督林天擎。據《湖北通史》記載,順治年間首次開科,狀元劉子壯、榜眼熊伯龍皆為鄂籍,楚材名滿天下。順治十年(1653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學祭孔,諸生謁見時反映説府學校舍破敗不堪,願將津貼捐出來維修校舍。兩年後修葺完成,林天擎記下兩年前學子謁見之事,併發出由衷感嘆:“餘思惟楚有材,自昔豔羨。”首次提出“惟楚有材”名句。 [1-2]  [4] 
康熙年間(1662—1722年),“惟楚有材”被題上了鳳凰山南麓的貢院(現武昌實驗中學所在地)牌匾,比讓“惟楚有材”名滿天下的嶽麓書院名聯——題於嘉慶年間(1812—1817年)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牌匾,早了一百多年。 [3] 
惟楚有材——武昌貢院牌樓 惟楚有材——武昌貢院牌樓
咸豐初年,武昌貢院毀於太平軍戰火,牌匾也毀之一旦。咸豐八年(1858),湖廣總督胡林翼重修貢院及牌樓,當時曾國藩率湘軍援浙途經武昌,胡林翼請他再題匾額,曾國藩在匾額的兩面分別題上“惟楚有材”和“闢門籲俊”(意即開門招賢納士)。1920年,貢院故址處修成了武昌實驗中學,牌樓仍立於校門之前。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天瑜回憶説,上世紀50年代他在實驗中學就讀,每天都從曾國藩所題匾額下經過。 [1] 
“惟楚有材”曾一度高懸於武昌街頭。舊時貢院街(20世紀40年代改為楚材街)上,有一座作為清代貢院附屬建築的木構牌樓,便題着“惟楚有材”四個大字。據説牌樓上還題有“闢門籲俊”。 [6] 
1958年牌樓因大風傾覆,一直無人重建,這一歷史文物從此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淡忘。如今,許多武漢人都不知道武昌曾經有這樣一座牌樓,只能在老照片中去追尋它的身影。 [6] 
1948年第5期上海《聯合畫報》中一組名為“歷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攝影報道,便收錄了這座牌樓的照片,並感嘆“富有歷史性之牌樓幾經變亂依然無恙”。在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特藏室裏,儘管畫報已經發黃,照片上的樓造型卻清晰可辨,四柱三門,飛檐翹角,“惟楚有材”四個大字歷歷在目。 [3] 
2010年武昌實驗中學九十年校慶時,按老照片中的式樣重修牌樓,新牌樓寬10米、高8.7米,黃色木柱,灰瓦飛檐,由印尼菠蘿格木建造。北面寫着“惟楚有材”,南面是“闢門籲俊”,由著名書法家陳義經先生生前書寫,其中“惟楚有材”四字,是按舊牌樓照片上曾國藩的題字臨摹的。 [3] 

惟楚有材傳承

惟楚有材 惟楚有材
為進一步挖掘“惟楚有材”的文化價值,2006年4月11日,武昌區政協和市文史館在實驗中學舉辦專題座談會。馮天瑜、皮明庥、徐明庭、邵學海等專家一致認為,“惟楚有材”有助於展示楚地人才繁盛歷史,對今天培養和使用人才有啓迪意義。 [2-3] 
對如何打造“惟楚有材”名片,會上提出了許多建議,如重修牌樓、打造相關文化片區、開展相關傳統教育等。當年,“惟楚有材”傳説入選武漢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年後牌樓新建完成,並在實驗中學內建有“惟楚有材”傳説陳列廳。 [1]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