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情緒心理學

(2016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情緒心理學》是2016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1] 
書    名
情緒心理學
作    者
傅小蘭主編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67540897

情緒心理學內容簡介

《情緒心理學》基於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系統展示當前國內外情緒心理學研究的全貌和新進展,從情緒理論、情緒成分、情緒發展、情緒與認知、情緒與疾病等方面闡釋情緒心理學的學科體系。
《情緒心理學》是傅小蘭研究員與二十餘位研究者的集成之作。作者秉持科學精神,立足國際學術前沿,汲取國內研究成果,力求兼收幷蓄;細品經典研究神韻,彰顯現代科技精萃,力求古今交融;剖析流派理論觀點,介紹技術方法範式,力求虛實結合;探究情緒本質規律,分析現實生活行為,力求雅俗共賞。

情緒心理學圖書目錄

前言1
1 總論
1.1 情緒的含義
1.1.1 情緒的內涵
1.1.2 情緒與情感
1.1.3 情緒的結構
1.2 情緒的性質和功能
1.2.1 適應功能
1.2.2 動機功能
1.2.3 組織功能
1.2.4 信號功能
1.3
1.3.1 早期情緒研究(18世紀之前的哲學階段)
1.3.2 近代情緒研究(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
1.3.3 現代情緒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來)
1.4 情緒研究方法發展
1.4.1 情緒誘發方法
1.4.2 情緒測量方法
1.5 本書的結構
2 情緒理論
2.1 情緒早期理論
2.1.1 Darwin情緒進化理論
2.1.2 JamesLange情緒理論
2.1.3 CannonBard情緒理論
2.1.4 Papez情緒理論
2.1.5 Duffy生理激活理論
2.2 情緒生理理論
2.2.1 早期理論
2.2.2 神經科學取向
2.2.3 進化主義取向
2.3 情緒認知理論
2.3.1 Maranon情緒理論
2.3.2 Arnold情緒理論
2.3.3 Schachter情緒理論
2.3.4 Lazarus情緒理論
2.3.5 評價理論的發展
2.4 情緒功能理論
2.4.1 Tomkins情緒理論
2.4.2 Izard情緒理論
2.4.3 Ekman情緒理論
2.5 情緒精神分析理論
2.5.1 Freud情緒理論
2.5.2 新精神分析學派
2.6 情緒心理建構理論
2.7 情緒社會建構論
2.7.1 Mesquita社會動力模型
2.7.2 Parkinson情緒理論
2.8 不同情緒理論的比較
3 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評價
3.1 基本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評價
3.1.1 基本情緒的主觀體驗
3.1.2 基本情緒的評價
3.2 複合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評價
3.2.1 愛與依戀
3.2.2 自豪
3.2.3 羞恥與內疚
3.2.4 敵意
3.2.5 焦慮與抑鬱
3.2.6 道德情緒
3.3 情緒狀態的主觀體驗與評價
3.3.1 心境
3.3.2 激情
3.3.3 應激
3.4 情緒的基本維度及其測量
3.4.1 情緒的基本維度
3.4.2 情緒維度的測量
4 情緒的外部表現及識別
4.1 表情
4.1.1 面部表情
4.1.2 姿態表情
4.1.3 語調錶情
4.2 表情的識別
4.2.1 面部表情識別
4.2.2 姿態表情識別
4.2.3 語調錶情識別
4.2.4 表情的計算機自動識別
4.3 表情識別的影響因素
4.3.1 個體因素
4.3.2 環境因素
4.3.3 刺激因素
4.3.4 疾病
4.4 表情識別的應用
4.4.1 在臨牀治療中的應用
4.4.2 在國家安全中的應用
4.4.3 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
4.4.4 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4.4.5 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
4.5 結語:表情識別相關理論與展望
5 情緒的生理激活及其測量
5.1 情緒自主神經反應
5.1.1 情緒自主神經反應的測量方法
5.1.2 情緒的自主神經反應模式
5.1.3 情緒自主神經反應模式的特異化
5.2 情緒中樞神經反應
5.2.1 情緒中樞神經反應的測量方法
5.2.2 情緒的中樞神經系統反應模式
5.2.3 情緒中樞神經反應模式的特異化
5.3 情緒的生化反應
5.3.1 情緒生化反應的測量方法
5.3.2 情緒的生化反應模式
5.3.3 情緒生化反應模式的特異化
5.4 情緒自主反應與中樞機制的整合
5.4.1 情緒環路模型
5.4.2 神經內臟整合模型
6 情緒的畢生發展
6.1 情緒的早期發展
6.1.1 情緒理解的發展
6.1.2 情緒體驗和表達的發展
6.1.3 情緒調節的發展
6.2 情緒的晚期發展
6.2.1 情緒識別年老化
6.2.2 情緒體驗年老化
6.2.3 情緒調節年老化
6.2.4 老年人的正性情緒偏向
6.2.5 正性情緒偏向的理論解釋
6.3 情緒發展的影響因素
6.3.1 情緒發展的神經生理基礎
6.3.2 情緒發展的社會文化基礎
7 情緒記憶
7.1 情緒記憶成績
7.1.1 喚醒度與情緒記憶成績
7.1.2 效價與情緒記憶成績
7.1.3 心境一致性與情緒記憶成績
7.2 情緒記憶的腦機制
7.2.1 情緒記憶的神經環路
7.2.2 喚醒度與情緒記憶成績的腦機制
7.2.3 效度與情緒記憶成績的腦機制
7.2.4 心境一致性與情緒記憶成績的腦機制
7.3 情緒記憶的應用
7.3.1 情緒記憶的年齡差異
7.3.2 情緒記憶的性別差異
7.3.3 特殊個體的情緒記憶
8 情緒智力
8.1 情緒智力的定義和理論模型
8.1.1 情緒智力的定義
8.1.2 情緒智力概念的發展
8.1.3 情緒智力的理論模型
8.2 情緒智力的測量
8.2.1 情緒智力和認知智力的關係
8.2.2 基於能力模型的情緒智力測驗
8.2.3 其他情緒智力測驗
8.3 情緒智力與生活
8.3.1 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
8.3.2 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
8.3.3 情緒智力的促進
8.4 情緒智力研究展望:趨勢和前沿
9 情緒與注意
9.1 情緒與注意的研究概況
9.1.1 研究歷史
9.1.2 研究現狀
9.2 情緒與注意的研究範式
9.2.1 抑制範式
9.2.2 搜索範式
9.2.3 提示範式
9.3 情緒對注意的影響
9.3.1 情緒性刺激對注意的影響
9.3.2 個體情緒狀態對注意的影響
9.4 注意訓練對情緒的調節
9.4.1 研究概況
9.4.2 相關研究
9.4.3 展望未來
10 情緒與學習
10.1 情緒對學習的影響
10.1.1 情緒對外顯學習的影響
10.1.2 情緒對內隱學習的影響
10.1.3 情緒影響學習的腦機制
10.2 情感化學習
10.2.1 什麼是情感化學習
10.2.2 情感化學習的分類
10.2.3 情感化學習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10.2.4 情感化學習效應對認知的影響
10.3 學業情緒
10.3.1 什麼是學業情緒
10.3.2 學業情緒的測量
10.3.3 學業情緒的影響因素
10.3.4 學業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1 情緒與決策
11.1 情緒與決策關係的演變
11.1.1 情緒在早期規範性決策理論中的處境
11.1.2 情緒在早期描述性決策理論中的處境
11.1.3 情緒在當前決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1.2 預期情緒與決策
11.2.1 後悔與失望情緒理論
11.2.2 主觀預期愉悦理論
11.3 預支情緒與決策
11.3.1 風險即情緒模型
11.3.2 情緒性權衡困難下的決策行為
11.4 偶然情緒與決策
11.4.1 探討偶然情緒與決策關係的研究方法
11.4.2 探討偶然情緒與決策關係的理論模型
11.4.3 偶然情緒對決策的影響條件
12 情緒與道德
12.1 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12.1.1 情緒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
12.1.2 情緒參與道德判斷的認知神經機制
12.1.3 道德判斷的認知-情緒加工
12.2 情緒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12.2.1 情緒作為道德動機
12.2.2 自我意識情緒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12.2.3 他人指向情緒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12.2.4 集體道德情緒
13 情緒與行為
13.1 情緒與行為的關係
13.1.1 情緒與行為,孰先孰後?
13.1.2 身體活動對情緒的影響
13.1.3 生活事件、情感和行為
13.2 情緒調節與適應
13.2.1 有意情緒調節和自動情緒調節
13.2.2 情緒調節的自適應與適應不良
13.2.3 情緒調節技能
13.3 攻擊行為的情緒基礎
13.3.1 攻擊分類與攻擊模型
13.3.2 從憤怒到攻擊
13.3.3 過度憤怒與控制
13.4 其他趨避行為的情緒基礎
13.4.1 焦慮、恐懼情緒與行為選擇
13.4.2 羞怯與網絡成癮
13.5 情緒感染與羣體行為
13.5.1 情緒感染
13.5.2 積極情緒感染與社會風尚
13.5.3 消極情緒感染與羣體性事件
13.5.4 網絡輿情與情緒感染
14 情緒與疾病
14.1 情緒的致病機制
14.1.1 情緒與應激
14.1.2 情緒應激與免疫
14.2 情緒與身心疾病
14.2.1 情緒與冠心病
14.2.2 情緒與癌症
14.2.3 情緒與原發性高血壓
14.2.4 情緒與消化性潰瘍
14.3 情緒障礙
14.3.1 焦慮障礙
14.3.2 抑鬱障礙
索引

情緒心理學作者簡介

主編 傅小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等。1984年和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獲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從事認知心理學研究,發表論文300餘篇。當選中共十八大代表,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和“全國教科文衞體系統先進女職工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