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鎖定
恩裏克·阿爾弗雷多·奧拉亞·埃雷拉(英語:Enrique Alfredo Olaya Herrera ,西班牙語:Enrique Alfredo Olaya Herrera )(1880年11月12日——1937年2月18日),梅斯蒂索人,出生於哥倫比亞的瓜特克,哥倫比亞記者、政治家、外交官、總統。
12歲時擔任《旁觀者報》的記者,後前往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學習法律,1899年~1902年參加千日戰爭,加入自由黨的軍隊,1904年從國立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1906年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自由大學學習,1909年回國並加入共和聯盟,反對雷耶斯的獨裁統治,1909年~1911年任外交部長,1921年任農業部長,1921年~1922年再次擔任外交部長,1922年~1930年任哥倫比亞駐美國大使,1930年作為自由黨人當選為哥倫比亞總統,1934年任滿離任,1935年任外交部長,後任駐意大利大使,1937年2月20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逝世。
中文名
恩裏克·阿爾弗雷多·奧拉亞·埃雷拉
外文名
Enrique Alfredo Olaya Herrera
國    籍
哥倫比亞
民    族
梅斯蒂索人
出生日期
188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37年2月18日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國立大學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職    務
記者 政治家 外交官 總統
出生地
哥倫比亞 博亞卡省 瓜特克
信    仰
羅馬天主教
主要成就
參加“共和聯盟”,反對獨裁統治
擔任哥倫比亞總統
任內進行社會改革
學    位
法學博士
政    黨
哥倫比亞自由黨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早年經歷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恩裏克·阿爾弗雷多·奧拉亞·埃雷拉,梅斯蒂索人,1880年11月12日出生於哥倫比亞博亞卡省的瓜特克,他是家中3個孩子中的兄長,他的父親是醫學院的畢業生,但並沒有行醫,而是從事貿易和農業活動。 [1]  奧拉亞·埃雷拉早年家庭生活貧困,他在公立學校就讀,同時父親也擔負起了教育奧拉亞·埃雷拉的義務,教他識字和學習文化知識,奧拉亞·埃雷拉12歲時,為了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前往麥德林市的《旁觀者報》擔任記者,成為報社中最年輕的記者。後來他在朋友的資助下前往波哥大市的哥倫比亞共和國國立大學學習法律。 [1] 
在大學期間,奧拉亞·埃雷拉擔任學校報社的記者,他宣傳自由主義,曾發表支持古巴獨立戰爭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馬蒂的文章。1899年,哥倫比亞內戰千日戰爭爆發後,奧拉亞·埃雷拉和一些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學生加入自由黨激進派領導人拉斐爾·烏里韋·烏里韋領導的自由黨軍隊,同保守黨政府開戰。戰爭結束後,奧拉亞·埃雷拉繼續在國立大學學習,1904年從國立大學畢業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東南部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習政治、法律、外交和新聞報道。 [2]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從政經歷

擔任外交部長時的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擔任外交部長時的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奧拉亞·埃雷拉1909年返回哥倫比亞後,與保守黨人卡洛斯·歐亨尼奧·雷斯特雷波何塞·比森特·孔查米格爾·阿瓦迪亞·門德斯等人組建“共和聯盟”,反對拉斐爾·雷耶斯·普列託總統的獨裁統治,迫使雷耶斯下台,1910年他參加了當年的制憲會議,負責修訂《1886年憲法》的部分內容;奧拉亞·埃雷拉1910年8月7日~1911年11月23日擔任外交部長,1921年11月11日~28日短暫擔任農業部長,1921年11月28日~1922年1月4日第二次擔任外交部長,1922年5月23日~1930年7月2日擔任哥倫比亞駐美國大使。 [3]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總統生涯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當選總統

奧拉亞·埃雷拉總統和他的內閣成員 奧拉亞·埃雷拉總統和他的內閣成員
1930年2月,奧拉亞·埃雷拉作為哥倫比亞自由黨的總統候選人蔘加總統競選,獲得369934張選票(佔總票數的44.6%),以十多萬票的領先優勢擊敗哥倫比亞保守黨候選人吉列爾莫·巴倫西亞(獲得240360張選票,佔總票數的29%)和阿爾弗雷多·巴斯克斯·科博(獲得213583張選票,佔總票數的25.7%)。成功當選為總統,8月7日正式就職,結束了40餘年保守黨人壟斷總統職位的局面。 [4]  儘管自由黨人取得了政權,但保守黨人仍控制着國民議會,國家無論在內政還是外交政策上,都沒有出現明顯變化。在自由黨執政的頭兩年,博亞卡省和北桑坦德爾省等地還存在着暴力衝突。 [3]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為政舉措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奧拉亞·埃雷拉當選總統時,正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時期,他上台後進行了部分社會改革,縮減政府開支,舉辦一些公共工程,重視對陸路運輸的投資,修建巴蘭基亞布埃納文圖拉的鐵路; [1]  1931年頒佈新石油法,成立亞馬孫地區;進行教育改革,哥倫比亞議會頒佈第12號法令,決定進行教育改革,內容包括:建立全國小學教師名冊;實行小學義務教育;准許女子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努力發展技術教育和農業教育,承認新教傳教機構,1932年建設路易斯·安赫爾·阿朗戈圖書館,收藏了部分圖書中的精品;當年7月通過第1144號法令建立“安德烈斯·曼努埃爾·迪亞斯·貝內羅”士官學院,專門培養空軍機械技術人才。在對外關係方面,1932年9月~1933年5月,哥倫比亞同鄰國秘魯發生了“萊蒂西亞爭端”(哥倫比亞-秘魯戰爭),兩國爆發了武裝衝突,哥倫比亞因為沒有正規海軍而失敗,1933年5月25日雙方停火, [5]  後經國際聯盟仲裁,哥倫比亞在1934年同秘魯簽訂《里約熱內盧條約》,解決了這場邊界糾紛。 [3]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卸任之後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總統的雕像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總統的雕像
奧拉亞·埃雷拉在1934年8月7日任滿卸任,1935年1月30日~9月24日他在自由黨政府中擔任外交部長,1935年11月24日起擔任哥倫比亞駐意大利王國大使,1937年2月18日,大使任上的奧拉亞·埃雷拉因中風意大利首都羅馬逝世,享年57歲。2月20日,奧拉亞·埃雷拉的葬禮在意大利舉行,哥倫比亞總統阿方索·洛佩斯·普馬雷霍親自前往意大利出席了他的葬禮,羅馬教皇庇護十一世、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首相貝尼託·墨索里尼和外交大臣加萊阿佐·齊亞諾均派代表或親自出席奧拉亞·埃雷拉的葬禮。 [1]  奧拉亞·埃雷拉先是葬在羅馬的夏季墓地,而後意大利政府將奧拉亞·埃雷拉的遺體轉交給哥倫比亞政府,目前,奧拉亞·埃雷拉的遺體安葬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中央公墓。 [6]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家庭成員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恩裏克·奧拉亞·埃雷拉
奧拉亞·埃雷拉1911年同瑪麗亞·特蕾莎·隆多尼奧結婚,兩人共有兩個女兒,分別是瑪麗亞·奧拉亞·隆多尼奧和露西亞·奧拉亞·隆多尼奧。 [7] 
參考資料
  • 1.    Olaya Herrera, Enrique  .BIBLIOTECA VIRTUAL BIBLIOTECA LUIS ÁNGEL ARANGO[引用日期2016-07-27]
  • 2.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05
  • 3.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05-106
  • 4.    霍華德·J·威亞爾達 哈維·F·克萊恩.《拉丁美洲的政治與發展》: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182
  • 5.    閻京生 劉怡.《百年戰火:美洲近世的小國與戰爭》: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3
  • 6.    Enrique Olaya Herrera  .Biografías y Vidas[引用日期2018-12-14]
  • 7.    徐寶華.《列國志·哥倫比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