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

鎖定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又稱非特異性腸繫膜淋巴結炎,由Brenneman(1921)首先提出,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以發燒、急性腹痛為其臨牀特點,一般病例藥物治療有效,少數腸繫膜淋巴結炎化膿後形成膿腫,則需外科治療。
外文名
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別    名
非特異性腸繫膜淋巴結炎
就診科室
內科
多發羣體
兒童和青少年
常見發病部位
迴腸末端
常見病因
為鏈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
常見症狀
發燒、急性腹痛
中文名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病因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多見於迴腸末端,常為鏈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認為與腸道炎症和寄生蟲病有關。淋巴結呈多發性充血、腫大。腹腔內可有少量炎性滲液。鏡下可見淋巴竇擴張,中性粒細胞由小血管進入淋巴竇內,吞噬細菌。有的白細胞可因此而發生變性崩潰,形成細胞碎片或變性的物質。淋巴結內的血管也擴張充血,生髮中心增生,竇細胞和免疫母細胞增生。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臨牀表現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多見於7歲以下的小兒。發病前常有喉痛、發熱、倦怠不適等前驅症狀,然後才出現臍部和右下腹痛、噁心、嘔吐,有時可發生腹瀉便秘。這樣的發病過程與急性闌尾炎先腹痛後發熱正好相反,且發病早期即體温驟升。體檢時臍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壓痛,範圍比較廣泛,壓痛點不固定。因小兒腹肌不發達,腹肌緊張可不明顯。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檢查

1.血常規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常不升高或反而降低,淋巴細胞比例相對增高,若發生化膿性腸繫膜淋巴結炎伴明顯全身中毒症狀時,常有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多伴核左移。
2.淋巴結活檢
剖腹探查時,可在切除闌尾的同時做淋巴結活檢。
3.細菌學檢查
取腹腔淨液行細菌學培養與藥敏試驗。
4.B超顯示
末端迴腸腸壁增厚,淋巴結腫大。
5.CT掃描
可見闌尾正常,淋巴結腫大。
6.腹腔診斷性穿刺對鑑別診斷有一定意義。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診斷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的診斷依據有三:
1.青少年或兒童,在上呼吸道感染後發生右下腹急性疼痛。
2.腹痛起病較急,但間歇期可無任何不適,照常活動。
3.右下腹壓痛不固定,範圍較大,有時可觸到腫大的淋巴結。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鑑別診斷

1.急性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
腸繫膜淋巴結炎誤診為急性闌尾炎的機會最多。本病壓痛部位較闌尾炎壓痛點稍高,且偏內側,壓痛點不固定,少有反跳痛與腹肌緊張,而轉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明顯固定壓痛點的持續存在是闌尾炎的特點。
2.原發性腹膜炎
也多見於兒童,但女孩較多,腹痛較重,範圍較廣,下腹部的腹膜刺激徵也較明顯,腹腔診斷性穿刺可抽出稀薄的膿性分泌物,塗片鏡檢,可發現大量革蘭染色陽性的球菌。
多繼發於肺結核腸結核之後,病程較長,伴有明顯的結核性中毒症狀,腹痛不劇烈,部位不明確,腹部體徵較輕。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治療

急性非特異性腸繫膜淋巴結炎應以非手術為主,決定手術應慎重。
1.非手術治療
考慮到本病時,應積極保守治療24~48小時,如診斷明確,措施得當,一般在24小時內腹痛症狀及體徵可逐漸減輕和好轉,具體措施為:
(1)卧牀休息,暫禁飲食,嚴密觀察體温及血象的變化,注意腹部症狀和體徵的發展
(2)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失衡。
(3)採用廣譜抗生素,迅速控制感染,中藥解毒清熱劑也有一定效果。
(4)腹部物理治療,促進炎症的侷限及吸收。
2.手術治療
經積極非手術治療後病情無好轉,或因考慮同時合併有其他急腹症時,如不能排除急性闌尾炎,則應果斷地施行手術治療:
(1)採用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經右下腹縱切口進行。
(2)適當探查 包括回盲部、闌尾與末端迴腸及其系膜,女性病人還要探查卵巢及附件,以明確診斷。對於化膿性腸繫膜淋巴結炎,多做腹腔引流;當累及鄰近腸管時,有時需做受累腸管的切除。
(3)關於闌尾切除 如誤診急性闌尾炎而行手術,術中發現闌尾病變輕,而常規探查發現迴腸末端系膜淋巴結散在多個腫大,即可診斷為本病。闌尾無論是否合併炎症或炎症很輕,均應予以切除,以防日後腹痛發作時造成診斷困難。
(4)關於淋巴結活檢 多數學者認為取腸繫膜淋巴結活檢應列為禁忌,因活檢後可能帶來局部粘連的發生,且此舉意義不大。
(5)腹腔滲液 應行細菌培養與藥敏試驗。
(6)術後處理 繼續應用以抗生素為主的綜合措施。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常在3~4天內自然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