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思覺失調

(一種心理精神狀態)

鎖定
“思覺失調”是指一種精神狀態,可導致認知能力退化,可通過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改善症狀。 [1] 
別    名
統合失調
調絃症 [2] 
多發羣體
15-25歲左右的 青少年
常見症狀
思維、情感、感覺會與現實脱離
傳染性
不傳染

思覺失調思覺失調徵狀

思覺失調多見於青少年 思覺失調多見於青少年
“思覺失調”是指一種精神狀態。當一個人經歷“思覺失調”時,他們的思維、情感、感覺會與現實脱離。雖然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思覺失調”,但有較大機會發生於15-25歲左右的青少年身上。如果及早察覺及得到適切治療,是可以減低或避免“思覺失調”發展成多種精神病。
若正在經歷“思覺失調”的人可能會出現下列三種徵狀:
1. 思想及言語紊亂
談話內容貧乏、説話急迫、缺乏主題、語無倫次。
2. 妄想
一種脱離現實或令人難以置信的思想,但經歷“思覺失調” 的人則深信不疑。例如他們普遍會有被監視及被迫害的想法。
3. 幻覺
看到、聽到、感覺到一些不存在的聲音或事物,但存在非常 真實的感覺。例如他們會聽到有聲音對他們説話而其他人不 能聽到、又或是看到一些並不存在的事物。

思覺失調臨牀研究

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青少年朋友或家人出現思想及言語紊亂、 妄想、幻覺等情況,他們可能正在經歷思覺失調,為他們着想, 你應立刻與我們聯絡,希望可以給他/她及早治療。香港的醫院管理局在全港設立的四個分區服務中心,內設有跨專業醫 療隊伍〈醫生、護士、社工、臨牀心理學家等〉。計劃透過一個 一站式、開放式轉介方法。當我們收到你的求助後, 經驗豐富的醫療人員會盡快以電話與你聯絡,而所有 懷疑出現“思覺失調”的求助或被轉介人仕,會在 一星期內安排約見精神科醫生。
香港大學醫學院專家李旭新,在無線電視(TVB)新聞專輯中表示,若思覺失調病人不肯承認、面對問題,諱疾忌醫,會導致此病無法根治,除了有損個人的精神文明,亦會破壞社會秩序,例如新聞專輯裏介紹的個案──周子焯,便是一例,這名周姓男子多次企圖自殺卻沒有死去,在地鐵站大喊“天地不容”,更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門外咒罵TVB台長“六叔”(邵逸夫)去死,其行為對香港人構成影響。

思覺失調醫學定義

名詞的由來:在2001年,香港醫院管理局開始籌辦一個醫療服務為要針對及早治療嚴重精神病患者。於是一班精神科醫生計劃有策略地向大眾宣傳及教育有關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狂抑鬱症。 但考慮到以下的因素, 於是將‘psychosis’的譯法由字典上的‘精神病’改稱為‘思覺失調’ 。
‘精神病’是社會根深蒂固的污名(stigma) 和諱忌。 早期精神病(psychosis)病徵未穩定,所以難以估計會發展至什麼不同類型的精神病。 思覺失調給人容易理解到病徵是什麼,‘失調’還可以帶來多點復原的希望。
思覺失調就是英文的‘early psychosis’,它泛指所有影響到思想、感官出現的早期精神問題,而情況嚴重到與現實處境脱節。
最常見的是病者與現實偏離。譬如:對外界事物產生幻覺,被侵害的妄想,思想紊亂,有時候過度興奮,又時候則過度低落。患者大部分是15至25歲青少年。

思覺失調名稱定名

今時今日,思覺失調經過數年來,在傳媒的推廣,已經變成香港市民的日常用語去形容一些有行為和思想出現毛病的病患者。 但是,比已往的形容詞如‘黐線’、‘痴呆’語氣來得正面。 思覺失調這名字甚至乎用作流行曲的歌名和電視問答遊戲的常識問題。人們亦使用‘思覺失調’去罵人神經病、二百五。
日本從1995年花了7年時間,終於在2002年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統合失調症”,韓國也於2012年將其更名為“調絃症”,台灣在2014年正式更名。台灣康復之友聯盟有針對188位精神康復者進行調查,發現63%的精神康復者在接受藥物治療過程中曾中斷1次以上,中斷原因包括自我感覺症狀好轉、覺得治療沒效、副作用產生的不適感,心理層面包括缺乏親友支持、不敢在別人面前服藥。
該份調查也指出,6成以上精神康復者不願病情被同事知道,主因在意旁人異樣眼光、怕遭歧視、怕被貼標籤,以及擔心工作受影響或失去朋友。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黃敏偉表示,精神康復者除了要與疾病對抗,還要面對被污名化的傷害,甚至可能因此不願接受協助。 [2] 

思覺失調病徵病因

思覺失調綜述

幻覺一般被定義為在缺乏外界刺激下所得到的感官認知。它們與認知扭曲不同,認知扭曲是指對外界刺激的錯誤理解。幻覺可能牽涉五官中任何一個感官,以不同形式出現,簡單的譬如光、顏色、味覺、嗅覺等。複雜的可以是一些有意義的體驗,像看見某些完整的動物及人物,與他們互動甚至聽見一些聲音。
幻聽在思覺失調中是十分常見。幻聽所聽到的聲音可能談及某些人,甚至是好幾個假想的角色中的對話。當幻聽佔滿了腦海,會使患者特別痛苦。可是,聽見聲音的體驗不一定是負面。有研究指出大部分聽見聲音的不一定需要精神病學的協助。
思覺失調的病因大致可分為生理性及功能性。生理性的原因可以利用病理生理學方法來尋找。功能性的則泛指其它,譬如心理原因-焦慮、抑鬱等。

思覺失調治療方法

思覺失調可導致認知能力退化,藥物治療雖可控制幻覺等症狀,但難改善認知問題。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最新研究發現,以運動結合藥物治療,病人學習能力及記憶力分別提升26%及27%,較單靠服藥只提升6%及8%,明顯優勝,這亦是全球首項將運動應用於早期思覺失調患者的臨牀研究
港大精神醫學系於2010年7月招募了52名18至55歲、患病少於5年的初期患者參與研究,其中一組患者需於12周內,除服藥治療,額外做每週3次、每次40至50分鐘的指定帶氧運動;另一組患者只服用藥物。但當中17人因病症復發等因素未能完成研究。
研究人員為兩組人士先後做文字記憶及學習測試,發現運動組患者的語言學習能力得分,於運動後錄得26%的改進,而只有藥物治療的患者只得6%的改進;記憶力方面,運動組的得分升幅亦比沒有運動的多出19個百分點,顯示結合運動治療對初期的思覺失調患者效果更佳。
該學系臨牀教授陳友凱表示,思覺失調患者大腦內負責記憶的海馬體會衰退萎縮,而運動有助海馬體增大,可協助患者提升認知能力,改善生活。
項目研究員林晶霞説,運動對改善患者與家人關係亦有幫助,她引述其中一名約20歲患上初期思覺失調的大學生稱,服藥不足以改善其記憶力及學習能力衰退,上課時仍難集中,但參與計劃後,家人明顯感覺到患者變得主動,願意與家人攀談,令雙方關係改善,後來患者更願意自發去做運動。
陳友凱建議,患者可參考港大與香港思覺失調學會合作,針對患者設計的運動“FitMind十式”健康舞,舞步簡單易明,吸引患者運動,同時可增強自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