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興無

鎖定
徐興無,男,1964年7月19日生,博士,江蘇揚州人,現為南京大學教授。 [1] 
風靡全國的話劇《蔣公的面子》裏,那張文氣十足的戲單書法,便出自徐興無之手。 [4] 
中文名
徐興無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揚州
出生日期
1964年7月19日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國古代文學
任職院校
南京大學
外    號
大徐公 [4] 

徐興無人物履歷

徐興無的相片 徐興無的相片
1964年7月19日生於江蘇揚州市,原籍江蘇濱海縣。
1983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
1987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87年考入該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課程。
1990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90年考入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課程。
1993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1993年留聘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於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1983年,徐興無考進了南京大學中文系,直到1993年博士畢業,都不曾離開過南大校園。其間,周勳初莫礪鋒等先生的指點,讓徐興無受益匪淺。
徐興無最初的專業選擇並不是古代文學。他上學的第一天就想當作家,但後來在文學院李開老師的家中,見到了一本梁啓超的《清代學術概論》,很震撼。他買了一本本子,把它從頭到尾抄了一遍。從此,他再也不想寫小説了。 [5] 
上大學的時候徐興無還是有文學夢的,很想做一個作家,郁達夫的書徐興無基本上全看過,後來看到他的日記、遊記和散文的時候,就喜歡古典文學了,就覺得他寫的小説都不如他寫的這些文字好,還有他的舊體詩。徐興無在本科階段經常去南京楊公井和新街口逛書店,喜歡看裏面各種各樣的小説,還有筆記小説徐興無也很感興趣,有一陣子想研究筆記小説。到了大學四年級,徐興無發現自己對古典文學感興趣。於是研究生就考了古代文學。 [4] 
“讀小説鍛鍊了我的想象力,培養了文學氣質。這些書讀了一點都不浪費。”徐興無説。 [5] 
徐興無是標準南大“土著”,本碩博都在南大度過。“那些年”的南大鼓樓校區生活條件艱苦,晚上想要多看會兒書,學生們都一窩蜂去小賣部買白蠟燭,長時間秉燭夜讀,1.0的視力硬生生變成了250度。 [5] 
沒有空調的夏天,男生們卷着席子睡到了樓頂上。“第二天醒來,肚皮是涼的,靠着水泥的背卻是熱的。”徐興無摸摸肚子,並不覺得苦,“趁着年輕,要多讀書。” [5] 
1997年聘為副教授
1999年10月,赴台灣清華大學參加其與北京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紀念聞一多先生百週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2年任南京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
2003年聘為教授;2003年12月,赴香港浸會大學參加“漢魏六朝宗教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5年增列為博士生導師。
2007年任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系主任。
2009年,香港科技大學田家炳訪問學人。
2010年,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部訪問教授。
2011年11月,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級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2012年,任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文學系主任。
擔任教育部全國高校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大學語文學會副會長、《文選》學會理事、《文學評論叢刊》執行編委、《文學研究》主編。 [1] 
2016年,“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啓動,徐興無和他的老師莫礪鋒教授一起,受命擔任“精華編”主編。 [11] 
2019年4月16日晚6:30,著名中國古代文學專家、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徐興無教授至東南大學J3-105人文大講堂,為大家帶來了題為“儒家經典的意義結構”的精彩演講。 [6] 
講座伊始,徐興無指出,我們都知道六經包括《詩》《書》《禮》《易》《樂》《春秋》,而東漢時《孝經》已躋身“六經”行列,並稱“七經”,而後又因《樂》逸失,《詩》《書》《禮》《易》《春秋》《孝經》亦稱“六經”。 [6] 
首先是“以《詩》為首”的體例,徐興無指出,《詩》是六經中較早成書的元典,這自然有利於它的普及,有助於它成為當時的教科書以“備學校教民之用”,從而在教育過程中被不斷地闡釋,構建了豐富的意義世界。 [6] 
其次,徐興無向我們介紹了“以《易》居前”的體例。自戰國時代始,《易傳》的哲學不斷突破,使得《周易》終於在漢代登上六經之首。“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以《易》為首”的體例正集中體現了儒家對於宇宙秩序與歷史秩序的追求。 [6] 
再次是“《孝經》為初”。徐興無告訴我們,南朝王儉《七志》今已不存,陸德明稱其“《孝經》為初”,其原委不可得知。但從思想史的角度,我們可以辨析出以《孝經》為“六經”根本,居於首要地位的觀念,出現於東漢。《孝經》在漢初被立為學官,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立五經博士後,傳記與諸子亦皆罷。漢人雖以《孝經》為傳記,但被罷黜之後反而更受重視,因為它因此成為更加普及的基礎教育經典。 [6] 
最後,徐興無指出,陸德明《經典釋文》所列三種經書次第,如果從思想史的視角來看,這既是一個歷史演進過程,“以《詩》為首”、“用《易》居前”和“《孝經》為初”,或者説從“六經”到“七經”,分別代表着先秦兩漢儒家經典體系形成的三個階段;也是經學中不同的義理的建構方向,分別體現了儒家突破貴族君子的舊學體系,試圖探求天人之道,以及為統一郡縣制帝國建構政治與社會倫理的形而上學的努力,其中包含了強列的“通經致用”的時代意識。這些生動歷史被凝固在經學文獻學範疇中的所謂“五經六籍”的“次第”之中,為後世的經典編纂留下了呈現經典意義體系的文化範式。 [6] 
2022年3月3日下午,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興無為金陵中學集團校高中校語文老師們開設題為“文化解讀——談統編本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的深度解讀”的講座。 [8] 
徐興無教授從語文教育的初衷與目標出發,提出了對語文教育進行文化開拓的主張,指出要將語文教學上升為人文教育,將課文解讀上升為經典闡釋,將修辭訓練上升為道德修養,將情感愉悦上升為精神審美。要從歷史文化的深度與廣度,更加真切地瞭解古代的經典文本,把握它們的時代背景、創作動力、話語內涵、審美趣味,並通過經典學習與研討活動,增長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和解讀能力,從而形成鑑古知今的文化自覺,激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熱愛之情,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提升文化創新的實踐能力。 [8] 
講座中,徐興無教授還結合統編本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古代詩文經典篇目《短歌行》《登高》等進行文化解讀示例,徐教授廣闊的文化視野、深厚的人文底藴給高中語文課堂的文本解讀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視角和更加深遠的啓示。 [8] 
2023年3月10日,江蘇省社科界第十六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在徐州舉行。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江蘇文庫·精華編》主編徐興無教授以“漢朝為什麼偉大”為題作主旨發言。他認為,漢朝是“平民建立的王朝”,劉邦集團開啓了中國“布衣天子”和“布衣將相”的政治格局;漢朝儒家、道家、辭賦文學興起,並融合其他地域主流文化,為漢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漢朝“求賢治國”,平民社會奠定了公天下的社會基礎,而舉孝廉等儒家用人標準和“漢採眾議”議政制度維繫了政權穩定性;漢朝相對重視民生,這一時期與民休息、税制較低;漢朝“道並行而不悖”,王道與霸道並行、儒家經典與陰陽五行並行,文學之士與文法之吏並存,等等。漢朝在思想、政治等方面對後續朝代有着深遠影響。 [2] 

徐興無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國古代文學 [1] 

徐興無人物觀點

徐興無認為,“斷章取義”在某種程度上,是閲讀經典的好方法。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是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原則之一,要具備獨立自主理解的能力。中學語文教育非常重要,是國民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 [3] 
談到何為文學徐興無他説:“實際上,人文學科的所有內容都可以叫文學。西方現代大學裏的文學院也包含了文史哲,和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文學’概念很接近。”接受記者採訪時,徐興無給文學下了個“定義”,“所以,文學並不僅僅是‘文學創作’意義上的‘文學’,它既是我們的文化理想,也是我們把握世界和社會最實用的工具。” [4] 
談到人們經常提起的所謂“文人風骨”,他有着不一樣的理解。“與其談風骨,不如多談談操守。風骨好像就是,文人要有個性,對不同的事情要有自己的見解,甚至是要表達自己獨立的看法。但是我個人認為,風骨的基礎是你要有操守。”徐興無表示,“操守”有着多重含義:思想、知識和品德的操守,還有職業的契約精神。“可能表現出來的‘有文化’會被認為是‘風骨’,但實際上,我們自己平時要做到對操守的遵循非常難。要求自己的事情做不到,你也不能要求別人做到,對吧?” [4] 
在給高中生上《論語》《孟子》研討課時,徐興無的授課方式另闢蹊徑,帶領學生們尋找經典裏的小細節:“大家發現沒有,《論語》裏稱呼孔子的學生們,只有有若和曾參被稱作‘有子’‘曾子’。所以後來有一種研究觀點認為,《論語》的作者是有若和曾參的學生們。” [4] 
徐興無戲言,泛讀有點像“烏龜吃大麥”,但翻着書,也逐漸把自己儲備成了一個“人間數據庫”。到了一把年紀再拿出來“反芻”,慢慢消化時才發現,書裏到處都值得深究。 [5] 
書不能全都“呼呼地”讀,徐興無建議,重要的經典作品,還是需要深讀,讀書也有“經濟學”,這樣的閲讀質量和效率會大大提高。看書時,也需要注意內容的搭配。“閲讀需要中西結合,有的書是拿來練腦子的,有的書是用來增長知識的,還有的書是學人家的方法的,當然,還有自己的專業書,這些都要有個搭配。”徐興無説。 [5] 
徐興無表示,不要忽視札記的重要性,《日知錄》就是本大型學術札記。札記要做,論文要寫,各種學術成果的表現形式都要練一練。 [5] 
徐興無用“龍鳳呈祥”四個字來形容中國文化的理想。他説,這四個字既能體現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特徵,又能體現中國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內部結構,體現既沉潛又升騰的精神。 [7]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徐興無特別強調三點:悠久持續、多元融合和家國天下。關於中國文化的結構,徐興無則提煉出道技結合、禮法並舉、三教九流等三點予以闡發。他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中和剛健等三點。在徐興無看來,當下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三個亟需勘正的誤區。一是知識方面,普通人由於缺乏閲讀古漢語的能力,涉及歷史文獻,讀錯的字、講錯的事比比皆是。二是形式的誤區,中華文化是有儀式感的,但如果刻意地搞一些不倫不類的復古儀式,就流於形式與拜物了。三是實踐的誤區,在繼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時過於功利,對《易經》、陰陽五行等總是做神秘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解讀。 [7] 
徐興無表明,漢臣通過抓取“撥亂反正”和“布衣出身”兩個關鍵詞,將孔子與漢高祖捆綁,使《公羊春秋》成為漢朝確立正統地位的話語配置。夏、商、周象徵着的三王之道也為撥亂反正的政治方案提供依據,將漢朝納入歷史文化的傳承之中。徐興無指出,漢武帝時期政治和文化發生重大轉折,在漢武帝認為已然完成撥亂反正而欲做堯舜,制禮作樂時,董仲舒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案,即堅持奉天法古,更化教民,二人的分歧在《天人三策》中有清晰的顯現。董仲舒假經設義,依託象類,建立起一套新的文化話語機制,用儒家的方法論配合漢武帝獲得文化正統,完成漢武帝時期的文化建構。 [9] 
徐興無通過引用劉向父子對董仲舒態度相異的評論,進一步介紹了漢代儒學基於董仲舒和漢武帝的分歧而發生的演化。如五德説中五行相剋説轉變為五行相生説,“三正”、“三統”的知識被修正為“天統”、“地統”、“人統”等,進而漢從撥亂反正的革命者被解釋為一開始就是文化的繼承者,打破了董仲舒曾經建構的文化框架。但毋庸置疑的是,董仲舒之思想確為漢代轉型起到重要作用。對董仲舒其人,徐興無認為,他的操守值得敬仰,體現了君子不畏命的精神。 [9] 
徐興無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消費主義思潮、人文精神失落確實影響了大學的校園文化,但是話説回來,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對文學的虔誠也並 非正常的現象。那種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戀可謂純潔而幼稚、真誠而狹隘,只有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國度,80年代的文學閲讀還能引發一種類似“啓蒙”的熱潮,而當時的世界文學特別是西方文學可能已不再擔當這樣的角色。除了中國當代作品之外,許多當時中國大學生閲讀的中外名著都是剛剛解禁的古代和近現代的文學經典, 在中文專業的教材與教學中還要適當地加以“批判”,西方現代派的文學藝術更是圈錮在“自由化”的禁區,這樣的“啓蒙”是半開放的、變態的,不斷和意識形態的管控發生着衝突,而且主要侷限在知識分子和大學生階層。 [10] 
徐興無認為,就江蘇文脈來看,江蘇學人在“述”的部分,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極大。無論是魏晉南北朝,還是明清時期,江蘇的地方文化,都能夠佔領中國的學術高峯。 [11] 

徐興無人物形象

給大學生上課時的徐興無,襯衣整潔,雙手插在褲兜,倚着講台,略垂着頭,英鋭的眼神邁過架在鼻樑上的鏡框,橫掃教室,帶着一臉自負提問:“懂不懂?你們可是研究生誒!”這效果,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4] 

徐興無個人生活

徐興無説,他的日常就是“讀書、新知、生活三聯書店”,生活中的色彩之一便是去菜場買菜。有時會和院裏的同事相遇於菜場。他喜歡拿出挑剔文字的勁兒來品評美食,有點“美食家”的範兒。同事們也知道徐興無這種“好為人師”的習慣,聚餐宴會時,順水推舟地將一本菜單遞到他面前,“喏,點菜哦!” [4] 
“我不把學術看得很神聖,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徐興無強調了自己的“生活主張”。在他的辦公桌上,來自各路雜誌社、出版社的書刊摞成了小山高。地方再擠,毛筆和硯台還是要有一席之地的。時間被割成碎片的時候,他會選擇用寫字來整理時間。而小時候學會的美術童子功也沒浪費,每年年末,徐興無都有固定的賀年方法。他會用電腦裏自帶的“畫圖”工具,手繪一張創意年畫送給師生朋友。鼠年的作品是四個攪成一團的鼠標,豬年則是一隻五彩斑斕的豪豬。2021年是牛年,徐興無給師生們送上的是一頭淺藍色的犀牛,並配文“靈犀如意,丑牛吉祥”。 [4] 
徐興無讀書時沒少抄書。那時候沒有複印機,研究生階段能拿到手的複印件也少得可憐,徐興無看書時,多半帶着一個本子,讀到自己喜歡的文章,現場做摘錄寫綱要,記錄下文章裏最為要緊的地方。“這樣的讀書方法有個好處,抄完一遍,就印在腦子裏了。” [5] 
徐興無的辦公室裏,紙墨筆硯俱全。如果當天的時間被瑣事切割成小塊,他會利用小塊時間來寫上一幅字。寫的是碑體,一幅字寫好,心思瞬間沉靜。 [11] 

徐興無研究成果

徐興無撰寫著作

1.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 《新譯〈金剛經〉》,台北,台灣三民書局,1997。
4. 《劉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5。
5. 《孟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徐興無文獻整理

1. 周勳初主編《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參與點校一百卷近二百萬字,該項目2007年首屆中國政府出版獎正式獎。

徐興無編撰文獻

1.《中國高校哲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5》(文學部分),與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國高校哲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6》(文學部分),與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國高校哲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7》(文學部分),與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丁帆、徐興無主編,《中國高校哲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文學卷》,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5. 周憲、徐興無主編,《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及變革》,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徐興無編寫教材

1. 參加編寫《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生論文集》(任責任編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 參加編寫《古文類選》(柳士鎮張宏生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 參加編寫《中國古代文學》(許結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 主編《新編大學語文》(與丁帆朱曉進合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5. 莫礪鋒、許結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編寫其中的兩章),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徐興無主要論文

1. 《論趙岐〈孟子章句〉》,《古典文獻研究》(1989-199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 《讖緯與經學》,《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3. 《論讖緯文獻中的天道聖統》,《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
4. 《〈易緯〉的文本及源流研究》,《中國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 《讖緯文獻與戰國秦漢間的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6. 《從〈孝經〉到〈孝經緯〉--讖緯學説與漢代道德構建的完成》,《學人》第十五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
7. 《詩經》,《文苑明珠》(中國典籍精華叢書)第五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8. 《戰國秦漢間封禪祀典的構建》,《新古典新義》(台北,學生書局,2001)。
9. 《清代王照圓〈列女傳補註〉與梁端〈列女傳校讀本〉》,《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0. 《石渠閣會議與漢代經學的變局》,《古典文獻研究》第六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11. 《<容齋隨筆>中的西漢史研究》,《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12. 《西漢武、宣兩朝的國家祀典與樂府的造作》,《文學遺產》2004年第5期。
13. 《陳仲甫先生論韻遺墨及其他———有關〈陳獨秀音韻學論文集〉的史料》,《書品》2006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 《釋〈春秋〉必以周禮明之——讀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注例〉》,《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5.王國維《〈漢書藝文志舉例跋〉“未達者”之一試解——兼及劉向歆父子校書和漢代今古文經問題》(《古典文獻研究》第九輯,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6)
16. 《道德、政治、醫術——讖緯文獻中的儒家治氣養性之術》(《中華文史論叢》第八十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7. 《跋周勳初師藏胡小石先生臨史敬君碑》(《古典文獻研究》第十輯,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
18. 《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8)
19. 《論説與敍事——從〈左傳〉看儒家的史學傳統和話語形式》(莫勵鋒編《周勳初先生八十大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20. 《“王者之跡”與“天地之心”——漢代〈詩經〉學中的兩種文化闡釋傾向》(《文學評論叢刊》第11卷第1期,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 

徐興無研究項目

1.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96年度資助項目“讖緯文獻與戰 國秦漢間以儒學為主的文化構建”,已結項。
2. 主持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基金項目“漢唐儒學研究”,已結項。
3. 主持教育部2003年度“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項目“漢唐通儒研究”。該項目正在進行之中。
4. 參加教育部項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已結項。
5. 參加江蘇省教育廳2002年項目“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已結項。
6. 2006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古代文學藝術與中國現代社會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
7. 2007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語言普查試點項目“語言普查工作的社會語言學論證”,課題組成員。
8. 教育部《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專項任務項目,課題組成員。

徐興無講授課程

中國文學史(本科必修)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導讀(本科必修)
先秦諸子研究(本科選修)
楚辭研究(本科選修)
經學研討(本科選修、研究生選修)
中國文學史專題研究(研究生必修)等
《左傳研究》(博士生課程)

徐興無學術交流

1. 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2. 1999年10月,赴台灣清華大學參加 “紀念聞一多先生百週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3. 2001年5月,參加哈佛儒學研討會。
4. 2001年6月,訪問美國達特慕斯大學東亞系。
5. 2003年12月,赴香港浸會大學參加“漢魏六朝宗教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6. 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學參加“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年會”。
7. 2006年12月,赴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參加“體知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8. 2008年4月,赴香港浸會大學參加第二屆中文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9. 2008年5月,赴台灣淡江大學參加第十二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10. 2008年10月,赴法國阿爾多瓦大學參加孔子學院成立儀式暨“鏡像中的法國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
11. 2008年11月,赴韓國中央大學參加艮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徐興無獲獎情況

1. 1995年至1999年均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獎教金。
2. 1995年獲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3. 1998年,獲南京大學新鴻光教育發展基金社科成果獎。
4. 2001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5. 2007年,獲江蘇省政府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中文專業研究型課程體系建構)。
6. 2007年,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