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延旭

鎖定
徐延旭(1818年—1886年),清末官員。山東臨清人。字曉山,號虛谷,一號覆齊。 [1] 
咸豐進士。先後任知縣、知府、道員等官。1882年,升任廣西布政使。次年3月受命與廣西提督黃桂蘭等籌辦中越邊防。同年10月任廣西巡撫,駐軍越南諒山,為東線清軍北寧前敵指揮。1884年中法戰爭時,徐延旭率部駐守北寧城區,曾6次上疏請戰,但因備戰不力,指揮調度無能,致使1884年3月法軍三路進攻北寧時,清軍不戰而潰.後被革職,解京入獄,判斬監侯。後改為充軍新疆,未離京即病死。
本    名
徐延旭
曉山
虛谷、覆齊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臨清
出生日期
1816年
逝世日期
1886年
主要作品
越南輯略

徐延旭人物生平

徐延旭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十二月生於山東臨清一個官宦世家。祖父徐學採在乾隆五十五年(1768)中舉,任甘肅寧夏知府,政績斐然,著有《塞外吟稿》;父親徐維清,舉孝廉方正,任廣東東莞知縣,後擢肇慶知府,歷任多惠政,佛山、肇慶等處建有生祠相祭。
徐延旭自幼熟讀詩書,道光二十三年(1843)鄉試考中舉人,選授福山訓導,但沒有赴任,而是在家鄉開圃灌園,並自署門額稱為“菜根軒”用以明志。
咸豐十年(1860)中進士,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在即將分發廣西任知縣時,魯西宋景詩起義,山東巡撫譚廷襄諮請留其在籍舉辦團練,鎮壓叛亂,因平亂有功,賞加知州銜。
同治二年(1863),徐延旭出任廣西容縣知縣,出兵協助鎮壓潯州起義,功績卓著,累晉知府。同治四年(1865)秋,調署桂平,正值容縣“匪患”又起,在自備糗糧的容縣民眾的協助下,清剿義軍。
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以其“勵志潔清、勞心撫字”,“民情愛戴,無愧賢良”,俟補同知,後以知府用,憑功賞戴花翎。
同治六年(1867),反清武裝麕聚於太平府屬之龍州上龍、上下凍、憑祥、上下石各土州,其另股則盤踞養利、歸順各州,蔓延於龍英、萬承、全茗、茗盈、都結、鎮遠各土州,徐延旭被調署太平知府兼理龍州同知。到任後,率容縣舊部八十人“御之下石土州”,奮勇擊破亂兵,“斬馘甚多”。廣西巡撫奏報朝廷,“免補同知以知府儘先補用,並加道銜”。是年八月,越南奉旨入貢,徐延旭奉諭“率兵出關清貢道”,接待越南陪臣,保衞貢道安寧。而反清武裝趁機糾合漢、土七州謀亂,“分踞於該國(越南)之七溪縣、艽葑庯、文淵州、脱朗州、祿岸州一帶,殆不下數萬人,踞關十餘里、七八里不等”。徐延旭聞信後,迅速返回,帶領協標及龍州士兵近二百名,自募之親兵六十名,抬貢品之挑夫千餘名,用計嚇退亂軍,“貢品、陪臣俱安然入關”。
此後,徐延旭又多次參與平亂,協助馮子材等剿滅邊境亂兵,功勳卓著。同治九年(1870),賞加敢勇巴圖魯名號,並候補道員,升梧州知府。
光緒元年(1875),徐延旭在田州辦理改土歸流事件期間,曾奉命帶兵入越,追剿在越南割據為亂的黃崇英。結果一戰成擒,將黃崇英押解至京城,交由朝廷發落,由此深受朝廷和上司信任。
光緒三年(1877),升安襄鄖荊道。
光緒六年(1880),又升湖北襄陽道,署湖北按察使。
光緒八年(1882)四月,法國以驅逐劉永福為名,攻陷越南河內,從而佔領越南全境,並打通紅河,以便進侵雲南、廣西等地,邊疆形勢由此陡然緊張。於是,一些清流派官員如張之洞張佩綸等舉薦徐延旭出關禦敵。由於清流派官員的輪番舉薦,清政府晉升徐延旭為廣西按察使,後又升為布政使,督辦海防,有專摺奏事權。
徐延旭成為援越桂軍的統帥後,率領粵軍六千餘人出鎮越南北寧,保藩固圉。光緒九年(1883)九月,倪文蔚調任廣東巡撫,徐延旭被任命為廣西巡撫,升遷之速,實為當時罕見。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山西之戰打響,黑旗軍、清軍與法軍接仗,血戰三日,寡不敵眾,山西失守。光緒十年(1884)二月,法軍攻入北寧城。徐延旭沒有獲得前線北寧失守的情報,在上奏中仍稱“西聯滇軍,東防江口”,北寧“尚可無虞”。清廷責其“平日辦事粉飾”,“毫無實際”。北寧陷落後,清軍、黑旗軍全無鬥志,紛紛向諒山潰退,太原迅速失陷,清廷震怒,徐延旭被革職留任。法軍乘勝進入芹驛關,朝廷覆命徐延旭“懍遵前旨,收集潰卒,扼扎抵禦”。徐率部進駐屯梅,但當時“諒山、朗山、郎甲等地相繼淪入敵手,已無法挽回局面”。清廷以徐延旭“始終株守諒山,遷延不進,所統各軍,毫無紀律。又復任用非人,相率潰敗,律以失誤軍機”,判其“斬監候,秋後處決”。後由於左宗棠李鴻章丁寶楨等交章馳救,改判徐延旭發往新疆效力贖罪,未及出都而亡,時在光緒十二年(1886)。 [1] 

徐延旭主要作品

參考資料
  • 1.    陳聰景,呂偉濤.《徐延旭畫像軸》小考[J].書與畫,2020(09):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