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中行

(北宋儒學家)

鎖定
徐中行(?—1123年),北宋儒學家,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字德臣。少慕胡瑗之學,精思攻苦。終生不仕,以教授為生。崇寧中,知台州李諤以八行薦,不就,幅巾藜杖,往來委羽山中。以至孝聞,與節孝先生徐積齊名,人稱“八行先生”。 [1] 
本    名
徐中行
別    名
八行先生或貞定先生
德臣
所處時代
北宋
出生地
臨海
逝世日期
1123年
兒    子
徐庭槐、徐庭蘭、徐庭筠

徐中行人物生平

據歷史記載,徐中行長得十分俊美,喜愛喝酒。少年好學,深諳胡瑗“明道”之學,司馬光稱讚他“神氣清和,可與進道;不為國器,必為儒宗。”但他看到官場黑暗,一生未去做官。隱居鄉里,偶爾去會會親友,“幅巾藜杖,往來委羽山中。”晚年教授學生,孜孜不倦。東甌各地學子,紛紛來投。他説:“育人當身體力行,為學當循序漸進。”死後,因其“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字美德,被稱為“八行先生”或“貞定先生”。

徐中行人際關係

徐中行有徐庭槐、徐庭蘭、徐庭筠三子,其中第三個兒子徐庭筠深得乃父之風,與父合稱“二徐先生”。

徐中行宋史記載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徐中行,台州臨海人。始知學,聞安定胡瑗講明道學,其徒轉相傳授,將往從焉。至京師,首謁範純仁,純仁賢之,薦於司馬光,光謂斯人神清氣和,可與進道。會福唐劉彝赴闕,得瑗所授經,熟讀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爐,夜不安枕者逾年。乃歸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詣人莫測也。父死,跣足廬墓,躬耕養母。推其餘力,葬內外親及州里貧無後者十餘喪。晚年教授學者,自灑掃應對、格物致知達於治國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後已。
其友羅適持節本路,舉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遺逸薦。崇寧中,郡守李諤又以八行薦。時章、蔡竊國柄,竄逐善類且盡,中行每一聞命輒淚下。一日,去之黃岩,會親友,盡毀其所為文,幅巾藜杖,往來委羽山中。客有詰以避舉要名者,中行曰:"人而無行,與禽獸等。使吾得以八行應科目,則彼之不被舉者非人類與?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慚而退。陳瓘謫台州,聞名納交,暨其沒,錄其行事,謂與山陽徐積齊名,呼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喪毀甚,既免喪,猶不忍娶者十餘年。秦檜當國,科場尚諛佞,試題問中興歌頌,庭筠嘆曰:"今日豈歌頌時耶!"疏其未足為中興者五,見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語,而敢欺君乎?"
黃岩尉鄭伯熊代去,請益,庭筠曰:"富貴易得,名節難守。願安時處順,主張世道。"伯熊受其言,迄為名臣。有詔舉人嘗五上春官者予嶽祠。庭筠適應格,所親鹹勸之,庭筠辭曰:"吾嘗草封事,謂岳廟冗祿無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其學以誠敬為主,夜必就榻而後脱巾,旦必巾而後起。居無惰容,喜無戲言,不事緣飾,不苟臧否。聞人片善,記其姓名。遇飢凍者,推食解衣不靳。僦屋以居,未嘗慼慼。尤袤為守,聞其名,遣書禮之。一日,巾車歷訪舊遊,徜徉幾月。歸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鄉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隱遁,稱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間,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題詩有"道學傳千古,東甌説二徐"之句,且大書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蘭,皆有父風。孫日升,苦學有守,於是徐氏詩書不絕六世矣。
參考資料
  • 1.    楊倩描主編.《宋代人物辭典》:河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9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