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貓

鎖定
後貓(Metailurus)是一類中型的食肉類動物,是劍齒虎家族的一員。吻部寬短,鼻骨後端比前端寬大。上犬齒長而側扁,前後緣呈刃形,第3門齒和第3前臼齒之間的齒缺較短,第4前臼齒強大。下犬齒粗大,第1臼齒髮達。具有最完善的捕殺和食肉能力,趾端具有尖鋭的能屈能伸的爪子,頸部粗壯,可以抵抗由於頭和牙齒頂的猛烈動作而引起的巨大震動 [1] 
中文名
後貓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動物綱
食肉目
貓科
亞    科
劍齒虎亞科
後貓屬
後貓

後貓物種簡介

亞歐大陸上,有一類被稱為後貓的中型新食肉類動物幾乎與巴博劍齒虎同時出現,又同時消失。以前曾有人把它們當作獵貓科的殘存後裔,一般認為它們是不折不扣的貓科動物,也是劍齒虎家族的一員。20世紀20年代由師丹斯基根據中國甘肅的化石種“大後貓”(metailurus major)對其最早定名,已在亞洲和歐洲發現了後貓化石,其中我國就出土了不少。後貓在許多方面與貓亞科動物並沒有太大不同,它們的體型與美洲獅相仿,身材較為細長,劍齒扁而短,不是特別發達。後貓和子一樣是森林中潛伏的隱秘殺手,捕食毫無防備的各種中型食草動物;然而和大個子的短劍劍齒虎相比,它們自然是弱者。同樣出土於甘肅的一具化石顯示了後貓可能被短劍劍齒虎直接獵殺的證據,後者也許會像非洲獅偶爾捕殺鬣狗一樣清除自己的競爭對手。
後貓(Metailurus)是後貓族下的一屬,生存於約900-600萬年前的歐洲及亞洲。
後貓的犬齒是介乎劍齒虎長而扁平的犬齒與現今貓科短錐齒之間。由於後貓的化石都是碎片,所以其物種的數量亦有所爭議。

後貓特點

後貓的頭骨、牙齒特徵和現生的美洲獅很類似。在我國曾有大後貓(M.major)和小後貓(M.parvulus)的定名(Zdansky,1924)。希臘和我國曾發現近乎完整的小後貓骨架,在骨骼比例上,後貓和現生的猞猁很相似,如它的後肢要較前肢更長,尾短。這表明在晚中新世,後貓也許佔據着和現代猞猁相同的生態位。恐貓、後貓所表現出的與現生豹屬猞猁屬相似的解剖特徵,表明了這種進化上的趨同現象對一個物種或類羣的生存有着關鍵意義 [2] 

後貓下屬物種

後貓大後貓

(Metailurus major Zdansky,1924)
生存年代:晚中新世,800萬-600萬年前
地理分佈:歐亞大陸、非洲
大後貓體型與現代美洲獅相似,頭骨外形也與美洲獅類似,短、寬、圓。但在某些部位也有所差異,如額骨較寬,眶後突、顴骨突退化較小,顴寬較大。大後貓的牙齒,與典型劍齒虎相比,更接近現代貓科。上犬齒較長,但並不側扁,也不像現代貓科的上犬齒那樣在側面具有縱向凹槽。前臼齒、裂齒形態也與現代貓科無異,所不同的僅是裂齒相對較大。下犬齒也不像典型劍齒虎那樣退化變小,而與現代貓科一樣發達。大後貓在其所處的時代,很可能是可怕的潛伏型殺手,依靠灌木植被的掩護,悄悄接近獵物,再猛然躍起撲倒獵物,採取類似現代貓科的咬殺技巧,咬斷獵物的脖頸 [2] 

後貓小後貓

(Metailurus parvulus)
生存年代:晚中新世,800萬一600萬年前
地理分佈:歐亞大陸
小後貓體型略大於現代歐亞大陸的猞猁,比美洲獅和豹小。頭骨外形、牙齒形態也與猞猁相似,但是犬齒明顯較大、較長,前臼齒、裂齒相對較大。小後貓與大後貓相似的特徵,是眶後突、顴骨突也都退化較小。科學家通過對產自希臘和我國和政地區幾乎完整的小後貓骨架進行研究後發現,小後貓的後肢要長於前肢;對肱骨與尺骨和橈骨、股骨與脛骨和腓骨的比例測算,表明小後貓具有極佳的跳躍能力。再與現代棲息於開闊性草原的獵豹非洲獅,以及山地高原的雪豹等相比較,顯示小後貓當時所棲息的生境,很可能是半開放半封閉的草原和森林中 [2] 
參考資料
  • 1.    唐永剛,邢立達. 中國常見古生物化石[M]. 2014:179頁
  • 2.    黃驥編. 劍齒王朝[M]. 2012:39-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