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海村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村)

鎖定
後海村隸屬於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位於粵海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桂廟新村。始建於明末清初。現後海大道以西、華明路以南一帶,過去有一灘塗,為村民停放漁船的場所,鼎盛時期全村有70多條漁船。後遭遇颱風,多數村民遇難,倖存的村民散居在其他地方;不久村民聚集到林源一帶,開荒建屋;後搬遷至現在的後海村。此地原是一片荒灘,屬梁德懷(清朝人)所有,當時由天后廟司理黃文進牽頭,以義慶堂所存100兩白銀,買下此片海灘,後沿海漁民在此落腳,逐漸形成村落。據《深圳市地名志·第二章·蛇口管理區》所載:“後海,在蛇口墟北約1.5千米的海邊……因村建在後海灣岸邊而得名。”后海灣是深圳和香港之間的海灣,意為位於深圳前海灣之後的海灣,又稱深圳灣。另一種説法源於一個傳説。相傳,海中有一種動物叫鯊,背圓而凸呈黃褐色,有劍狀尾巴,生活在海底。後海村古廟附近經常被海水浸沒、但此村卻得到鯊的護佑,從未受浸,於是人們以“”的同音字“後”命名村莊而得名後海村。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 [1] 
中文名
後海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華南地區
地理位置
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
車牌代碼
粵B

後海村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63年,屬蛇口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蛇口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蛇口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蛇門街道;104年,展口區輪口鎮;1990年、屬南山區蛇口街道;1991年,屬粵海街道;2001年,屬粵商街道後酶社區 [1] 

後海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養耗、捕魚為主。1986年,村集體開始建廠房出租,至1988年建成廣房2棟,蛇口區漁工貿發展總公司亦在該村建廠房6棟。至1991年,後海村有各類企業10多家,固定資產383萬元,廠房9棟,集體經濟年收入680萬元。除部分村民繼續養耗、種荔枝外,多數村民不再種地養蛙。1992年12月,深圳經濟特區進行農村城市化改革,後海村相繼成立後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後海居委會。2000年後,後海股份公司在龍崗區龍東村整體購買後海(龍東)工業園及建設後海(樓村)工業園。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以自有房屋出租及在深圳就業為主,兼營商業,個別村民養蠅。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養蠅收入等。 [1] 

後海村人口情況

2015年末,户籍人口155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90人;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66人;海外留學2人。非户籍外來人口1100人。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0人。祖該村的華人華僑15人,主要分佈在美國、荷蘭。 [1] 

後海村歷史文化

後海村村中姓氏

世居村民主要為趙、曾、鄭、吳姓。 [1] 

後海村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後海村歷史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無存。 [1] 
後海天后古廟,2002年2月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四年(1878年)重修,1996年再次重修。磚木石結構,坐北朝南,三開間二進佈局、面闊15.03米,進深15.6米。正殿平面為“凹”字形,前檐為抬樑架構,大門內有木製屏風。碌筒灰瓦屋頂,綠琉璃瓦剪邊。博古式琉璃正脊飾花草、瑞獸。垂脊有瑞獸。後殿出前檐,磚翻迴廊。天井內立牌樓一限。廟內保留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蒙楊大老爺示禁碑》、清乾隆四十一(1776年)的《邑侯吳老太爺禁示併合鄉業人廟碑》、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天后宮碑記》。 [1] 

後海村地方習俗

後海天后寶誕祭典,已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代傳承人為車康連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先由後海村十幾份老人代表全村祭拜天后,隨後各家各户依次祭拜。 [1] 

後海村地方特產

特色農產品有生蠅產品(後海)及黃皮、荔枝。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搗米餅、炸煎堆。

後海村公共設施

南海大道、後海大道、登良路、華明路、後海路經過該村。1958年通電話,1964年通電,1985年通自來水,1989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聯網。村內有童年幼兒園,2015年末在園幼兒150人,教職工28人。有健身路徑2處、後海小公園1座,後海社區圖書室藏書1.5萬冊。1970年,後海村建立新民小學後海分校,在天后廟辦學上課,1980年撤併。 [1] 
參考資料
  • 1.    盧家明.深圳村落概覽第二輯(福田南山卷).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286、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