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壁區

鎖定
後壁區,位於中國台灣台南市北端,東鄰白河區,西南連鹽水區新營區東山區。東南接東山區,北隔八掌溪,與嘉義縣鹿草鄉、水上鄉為界。 [1]  本區地處嘉南平原中段,系由八掌溪急水溪沖積而成,東北方地勢稍高,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
中文名
後壁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台灣台南市
地理位置
台灣台南市北端
機    場
台南機場
火車站
台南車站
位    置
台灣台南市北端
氣    候
熱帶季風氣候
地    處
嘉南平原中段

後壁區歷史沿革

  • 根據“後壁鄉志”(鄉公所編)和“後壁香火”(泰安旌忠文教基金會)的描述,在後壁村和侯伯村之間早期有一條大溪,民眾必須渡筏而過,當時有一位鬍鬚伯仔在這裏築寮渡筏維生,後來這個地方就被稱為“鬍鬚伯仔的寮仔”,久而久之又轉為“侯伯寮”。
  • 後壁區舊稱“侯伯寮”,因位於“頂茄苳”後方,當地人也以閩南語慣稱“後壁寮”(即後面的意思)。
  • 本區在明鄭時代屬承天府天興縣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台灣府,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本地屬諸羅縣,隸屬於福建省,是時尚為荒蕪之地。
  • 雍正年間設廳,改屬鹽水港,管轄下茄苳南堡、下茄苳、北堡及自須公潭之白沙墩莊,後因行政區再度調整,始改隸嘉義廳。
  • 日治時代以後,因為音誤而改稱為“後壁寮”。從日本時期所繪製的“台灣地形圖”來看,當時“後壁寮”的聚落中心是指現在的侯伯村一帶,今日被稱為後壁村的地點在早期則莊外的荒地,戰後,車站附近才另設一村併為行政中心,稱後壁村,原來的聚落則稱侯伯村。
  • 迨至大正九年(1920年九月一日廢廳改制,設州、郡、莊,將原嘉義廳(下茄苳南堡)、本協莊、鳥樹林莊、安溪寮莊、下茄苳北堡、菁寮莊、崩埤莊、長短樹莊、竹圍後莊、新港東莊、上茄苳莊、土溝莊及白鬚公潭堡、白沙墩莊等合稱“後壁莊”,並劃歸台南州新營郡管轄。
  • 後壁區在明鄭時期就已經開發,區內東側嘉苳村的“本協”這一地方就是明鄭的設營屯田的地方。另外,上加東與下加東等地名也在明鄭時期即已出現。清朝之後,漢人從倒風內海溯八掌溪或急水溪而上開拓,下加冬就是其中一個開發據點,諸羅縣誌寫到:“…商船輳集,載五榖貨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當時下加冬有設汛,置把總一員,步戰守兵八十五名,到了康熙末年,下加冬莊內已出現下加冬街,更為附近官民納租繳糧之處。其後,店仔口街(白河)興起,下茄苳街漸趨沒落。
  • 從清末開始到日治初期,區內發展重心轉到菁寮,1917年於菁寮設立的“菁寮信用組合”(後壁農會前身)可為印證。之後日本人鋪設的縱貫道路與縱貫鐵路通過後壁寮附近,當時菁寮士紳黃謀、黃冬〔黃昆虎之父〕、黃振隆、黃振德兄弟四人認為後壁車站附近具有發展潛力,於1924年遷居於車站南方,合設“黃振興合資會社”經營生意,並招募沿海墾民從事農耕,開墾廣大荒地,後壁車站附近逐漸開發起來。戰後,車站及其附近區域合成一村,稱後壁村(第一屆村長就是黃冬),成為後壁區的行政中心。
  • 戰後,成立台南州接管委員會,並設置為台南縣後壁鄉,目前下轄有21村計275鄰。2010年12月25日台南縣市合併升格後改稱後壁區。

後壁區交通

後壁區客運

  • 新營客運

後壁區鐵路

後壁區高速公路

  • 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新營服務區(281)
  • 新營收費站(284)

後壁區公路

後壁區教育

後壁區高級中學

  • 後壁高級中學

後壁區初級中學

  • 台南市立後壁中學
  • 台南市立菁老撾民中學

後壁區小學

  • 台南市後壁區後壁小學
  • 台南市後壁區永安小學【上茄苳】
  • 台南市後壁區新嘉小學【白沙屯】
  • 台南市後壁區樹人小學【烏樹林】
  • 台南市後壁區安溪小學【安溪寮】
  • 台南市後壁區菁老撾民小學
  • 台南市後壁區新東小學【新港東】

後壁區旅遊

  • 後壁裏
  1. 後壁車站
  2. 黃家古厝
  • 嘉苳裏
  1. 下茄苳泰安宮媽祖廟
  2. 旌忠廟-嶽府元帥
  • 菁寮裏、墨林裏、後廍裏(無米樂社區)
  1. 菁寮黃宅:由黃爐、黃水順兄弟興建於日治昭和三年(1928年),是後壁區僅存的“西洋樓仔”。該建築以中央山牆為中軸而左右對稱,兩邊八角形的窗牆有如衞塔一般。
  • 土溝裏
  1. 平安竹仔腳──聚落生活空間藝術改造計劃
  2. 土溝農村美術館
  • 烏樹裏
  • 後壁奉安宮
  • 小南海風景區
  • 精農中心
  • 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
  • 頂長裏永安堂:主祀清水祖師
  1. 打面宋江陣:初估150年以上,曾傳至下營紅毛厝、鹽水歡雅等地,但因打面耗時、傳承困難,不少地區留存宋江陣,不再打面,經常受邀前往民宅、店家驅邪安宅。

後壁區特產

稻米是本區最重要的作物,種稻面積達三千五百公頃,是全台數一數二的米倉。本區土地多屬粘土質,加上引自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的南瀛好水,因此生產之稻米香Q可口特別好吃,農會的“後農米”、“蘭麗米”,聯發碾米廠的“上水米”、“夢美人米”等,更是為本區在市場打出“後壁優質米”的一片天。 2006年本區農黃昆濱(昆濱伯)以“台農71號”(益全香米)勇奪全國冠軍米殊榮。
芭樂算是後壁最有名的農產品,主要栽種於安溪寮地區,當地還設立了番石榴產銷班。安溪寮的芭樂品種主要有珍珠芭樂和水晶芭樂兩種。
本區農產原本以稻米、甘蔗、雜糧為主,近年來農業型態轉型,甘蔗及雜糧漸被洋香瓜及西瓜所取代。本區所產的洋香瓜甜度高、果實碩大、果肉細緻,色香味俱全。
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位於原烏樹林糖廠樹安農場,由台南縣政府向台糖公司簽約承租,園區建設計劃經農委會核定為“地方主導之農業生技園區”,預計投入20.6億元建設經費,分6期進行,預計2008年完成;目前公共設施部分,營運服務中心、環保能源中心、生產示範温室、國際花卉展覽中心及景觀工程等多已完工,營運服務中心並於2004年12月21日正式開幕啓用,縣政府團隊亦已正式進駐、招商。 此外,台南縣政府更在園區內舉辦國際性的大型蘭展,“2005年國際蘭展”、“2006年國際蘭展”等,除參觀人數每破新高外,更成功的建立國際知名度,並藉由國際蘭展邀請專家仔細評鑑參展蘭花,帶動蘭花業者不斷研發栽培技術,提升產能與品質。
參考資料
  • 1.    譚培根主編;塗志偉著. 台灣涉漳舊地名與聚落開發 下[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2.08.P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