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彝藥

鎖定
彝族藥物是彝族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是中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藥物數達千種,包括有動物藥、礦物藥、植物藥,其中以植物藥和動物藥運用較為廣泛。傳統動物藥材224種,其中含藥用動物133種。
藥品名稱
彝藥
種    類
動物藥、礦物藥、植物藥
所屬學科
醫學
所屬民族
彝族

彝藥簡介

彝族多居於山地,周圍環境中動物藥資源極其豐富。由於一些主要聚居區(如涼山腹地)交通閉塞、人跡罕到,更保持了生物界的自然生態狀況,保留了較多的動物種類;同時亦保留着彝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動物藥知識。但是,彝族動物藥研究起步較遲。涼山彝族自治州於1979年始有計劃地開展對彝族動物藥的考察研究,經5年多努力,已在這項研究上做出相當成績,專著《彝醫動物藥》收載彝族歷史上和民間使用的傳統動物藥材224種,其中含藥用動物133種。

彝藥歷史來源

彝醫動物藥使用源於原始社會時期彝族先民。公元10世紀末的古彝文醫書中已載有動物藥的種類和功效;16世紀中葉的《雙柏彝醫書》中收載了動物藥92種,佔全書藥物的1/3,清初的《彝族獻藥經》中記載的動物藥比重更大,佔92.8%;可見彝族對動物藥的使用頻率是較高的。
彝族善於用動物的膽、肉、骨、血、油等治療疾病。如《彝族獻藥經》中膽、肉藥各佔一半;《雙柏彝醫書》中肉類藥佔24%,膽、骨類藥也佔相當比例。
彝醫動物藥歷史上曾與漢族有過交流。早在《名醫別錄》中已指出彝區之永昌、益州等處產麝香、犀角。20世紀40年代在涼山彝區考察的學者,記錄了涼山地區盛產的鹿茸、麝香、熊膽、穿山甲、蛇等名貴動物藥。

彝藥品種

彝醫動物中約10%的品種,為歷代各族本草所未載。如治跌打損傷的野雞膽;止心痛的杉木魚膽;治麻風初起的麂膽;以及治燒燙傷的馬骨髓;治風疹水痘的黃鼠狼膽、烏梢蛇骨;治風濕心痛、消淋巴結腫的岩羊膽等,都是較新穎獨特的藥物。
這類藥中還有一些較為獨特的用法,如治蛇咬傷的麝香,其用法是自頭頂破血施藥;又如治腫瘤的熊油,是與白蘿蔔共蒸內服。
自1978年以來,雲南、四川等地分別進行了彝族植物藥的調查,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種,峨山縣整理出23種,涼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種並編著出《彝醫植物藥》專著。《雲南省藥品標準》收載了8種彝族藥物,《中國民族藥志》收載的民族藥中,記錄了彝族藥名及藥用經驗約有15種。
同時,《雲南省藥品標準》還收載了一個由糯米草根、紫草根等5種植物藥粉末組成的彝藥複方“號務宰莫”(又稱“撒梅接骨散”),其功效為解毒散瘀、消腫止痛,用治跌打骨折、外傷等。
彝醫植物藥多以鮮品入藥,在某些聚居區(如涼山)無準確劑量,並且使用單味藥較多,常見的用法有搗爛、揉爛、外敷、咀嚼、熬水內服和燉雞肉服。

彝藥發展

彝族地區產名貴藥材已有悠久歷史,特別是涼山地區。如1942年《西昌縣誌·產業志》記載當時僅西昌附近的藥材就有達年產數萬斤記錄。這些藥材大量運售川、滇二省內地。例:防風,年2萬斤,運售雲南;貝母,年4千餘斤,運售雲南;秦艽,年3千斤,運售四川、雲南。豬苓年3千斤;石斛,年5千斤;服苓年3千斤;沙蔘,年5千斤等。
涼山境內螺髻山的藥材也極豐富,時人謂蓋山“多藥材,大黃尤盛。”“餘甘子,解硫黃毒,州迤西山野遍生。”
涼山地區除有豐富的植物藥外,動物藥中珍貴者亦極多。任映滄《大小涼山開發概論》中記有:“雷馬屏峨小涼山各地皆產鹿。雷波中山坪附近且有以野鹿名壩者。……麝香產小涼山高山中,聞清代夷患平息時,頗多出產。熊膽與鹿茸同,出產頗多。……此外尚有各類毒蛇數十種,聞其毒液亦為藥物之良品。”
彝族先民很早就發明了製鹽技術,鹽的運用,對彝族人民的生活及彝族醫藥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以鹽水清洗傷口,給牲畜吃。

彝藥彝酒歷史

彝族將酒用於藥中,亦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43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居住在涼山一帶的彝族先民之一“邛人”,已經會釀製毒酒,並將其用於戰爭。在日常生活中,彝族自古以來好客喜酒。酒成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彝家山寨的婦女生孩子必須吃甜白酒煮雞蛋,認為甜白酒補益氣血,能使產婦身體恢復。
彝酒是用穀類和曲釀成。其性悍,質清,味苦甘辛,性熱。具有散寒滯,開瘀結,消飲食、通經絡,行血脈,温脾胃,養肌膚的功效。可以直接當藥,治療關節痠痛,腿腳軟弱,行動不利,肢疼體冷,肚腹冷痛等症。彝族用酒治病歷史較長,範圍很廣,數量較多,方法各異。常見的有酒泡藥(藥酒);以酒(或甜白酒)為引煎藥;以酒兑服藥汁(或藥粉);以酒調藥外敷或點火酒。這些都是彝族醫藥中的古老傳統醫療方法。
至今,彝醫仍用酒或酒佐以治療多種疾病,據有關資料報道,所收集的1535首彝族方劑中,633首方劑配用酒。其中內服方320首,外用方13首,內科方112首,外科方88首,傷科方22首,婦科方78首。
從而可見,酒在彝族豐富的藥物資源中佔有重要位置。

彝藥最新研究

彝族藥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出現了嶄新局面,不僅在發掘整理方面向廣度發展,而且在實驗和臨牀應用方面向深度發展。一些效果獨特的藥物經過系統深入研究,已研製成新藥投入生產,並在臨牀上獲得滿意療效。如四川涼山發掘的彝藥“木谷補底’,經原植物研究,確認為蟲草屬一新種涼山蟲草,具有產地海拔低(1500米)、蟲體大(子座高20~30cm,徑1.5~2.3mm,是冬蟲夏草的3倍)、資源豐富三大優點,實驗室研究證明其藥理作用、化學成份均與冬蟲夏草一致,已批准試銷試用,為我國珍貴藥材蟲草開闢了一條新藥源。
雲南發掘的彝藥“一妹姑班”系衞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涼山又稱“牛牯史”,經實驗提取分離,得出一萜三萜和生物鹼等成分,其中生物鹼成分雷公藤次鹼(Wilfoline)為治療類風濕的有效成分,而二萜成分雷藤素甲(Triptolide)和雷藤素丙(Tripterolide)可增強機體免疫活性。臨牀用其片劑、煎劑、酊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藥理實驗亦證明其製劑具有抗炎和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的作用。已有昆明山海棠片正式生產,投入臨牀使用。
彝藥“苯之多七”為罌粟科植物大理紫堇,主治風濕骨痛、牙痛、肝炎、腎炎、結膜炎等,藥理分析得出乙酰紫堇靈等7個生物鹼。
彝藥“羅鍋底”流傳於雲南嵩明地區,主治腹痛及痢疾。為雪膽屬植物塊根。實驗分離到雪膽素甲和乙,二者混合晶是治療痢疾、腸炎、扁桃腺炎的有效成分,具有廣譜低毒抗菌作用。後又分離出雪膽皂甙甲和乙,二者甙元都是齊墩果酸,用於治支氣管炎和燒傷等,雪膽素試用治療麻風及肺結核獲得一定效果。
燈盞花(菊科短藁飛蓬)是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牙痛、胃痛的彝藥,從中分離出的有效物質燈盞乙素,還可治療腦血栓、腦出血、腦栓塞等腦血管疾病
涼山彝藥“瓦布友”(紫藏科植物兩頭毛),治療肝部疾患和痢疾有良效,其製劑用於臨牀治療急性菌痢病毒性肝炎,治癒率高於用西藥治療的對照組。從中分離出的乙素(熊果酸)和丁素(烯醇化物B一雙銅化合物)分別是具有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降温、抗菌、鎮靜等作用的有效成分。

彝藥傳承保護

2022年2月,傳統彝醫藥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