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鶴齡

(湖南安鄉籍抗日將領)

鎖定
張鶴齡(1903-1950),湖南安鄉人。1931年因營救左翼作家殷夫、與賀龍素有來往及反對“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直至國共第二次合作時出獄。
任湖南地方行政幹部學校中校中隊長、中央軍校長沙分校中校大隊長、上校大隊長等職。1939年,經張治中引薦,投身國民黨軍訓部長白崇禧的麾下,擔任上校總務(廳)副處長、少將處長、少將部副和少將辦公廳主任等職。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來往於川、滇及緬、印之間,負責與盟軍建立聯絡的軍事外交工作,是第一個隨陳納德航空隊飛越喜馬拉雅山的中國將領。
1949年5月,晉升為陸軍中將、總統府參軍,不久辭去實職,轉任總統府中將參事。1949年11月底,攜家人飛抵香港。1950年7月,將夫人祝松遐及7個兒女送回大陸,彷徨中獨自去了台灣,遭到國民黨反動當局軟禁,5個月後突然去世。 [1] 
全    名
張鶴齡
鶴齡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50年
最高官職
陸軍中將

目錄

張鶴齡人物生平

1903年,張鶴齡出生於湖南省安鄉縣澧縣毗鄰的張家大山(今安鄉縣大湖口鎮潭子口村)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張慎福、母親熊氏。幼時喪父,1910年隨母改嫁孫文炳家,孫家在南堤拐(今安鄉縣三岔河鎮南堤拐村)碼頭開設豆腐小作坊,支持張鶴齡讀了三年私塾。1913年,到財主家放牛,扔熱愛讀書,至1919年從軍。 [2] 
1931年,因營救左翼作家殷夫,且與賀龍素有來往,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被送進了杭州小車橋浙江陸軍監獄,後來又被秘密押送到南京雞鵝巷中央陸軍監獄。直至國共第二次合作時,中國共產黨及各界人士強烈提出釋放政治犯的要求,張鶴齡才重新獲得了自由。出獄之後,張鶴齡回到湖南老家。張鶴齡對夫人祝松遐説:“官兒當不成了,回去組織民團、抗日義勇軍,保衞家鄉打日本鬼子去。”
張治中主湘期間開辦了湖南地方行政幹部學校,張鶴齡被安排在這擔任了中校中隊長。不久,被調中央軍校長沙分校任中校大隊長、上校大隊長等職。1939年,得到張治中的引薦,張鶴齡又投身於國民黨軍訓部長白崇禧的麾下。張鶴齡在軍訓部先後擔任上校總務(廳)副處長、少將處長、少將部副和少將辦公廳主任等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張鶴齡來往於川、滇、緬、印之間,負責與盟軍建立聯絡的軍事外交工作,是第一個隨陳納德航空隊飛越喜瑪拉雅山的中國將領。
抗戰勝利後,張鶴齡極為關心時事,對國民黨政府挑起內戰深惡痛絕。國共重慶和談時,張鶴齡隨白崇禧一起拜訪過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對共產黨領導人之雄才大略與平易近人的態度極為敬佩。1949年5月,南京政府遷往廣州,李宗仁就任代總統期間,國民黨政府晉升張鶴齡為陸軍中將、總統府參軍。他在擔任留美、英、法等國軍校學生的主考官到南京後,謝絕了別人贈送的位於四條巷的花園洋房,搬到梅園新村對面的中南里民房居住,以便經常可拜訪中共代表團的人士。妻子祝松遐支持張鶴齡不再帶兵同共產黨的部隊打仗。張鶴齡為了避免自己直接與解放軍交鋒,不久辭去實職,轉任總統府中將參事。
1949年11月底,張鶴齡一家從成都乘飛機到了香港。1950年,台灣當局多次催促張鶴齡一家去台灣,而張鶴齡拒不從。7月,張鶴齡將夫人祝松遐及7個兒女送回大陸,台灣當局免除了他的一切職務,僅保留“國大”代表的虛銜。之後,張鶴齡孤身在香港滯留不久後,彷徨中去了台灣。張鶴齡本欲動員其在台灣的同事、袍澤、部下一起迴歸祖國大陸,但剛下飛機即遭到國民黨反動當局的軟禁,5個月後突然去世。 [1] 
參考資料
  • 1.    抗日將領張鶴齡的最後人生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02-14[引用日期2023-09-04]
  • 2.    湖南安鄉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安鄉文史》第三輯:湖南安鄉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