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新長

鎖定
張新長,1957年8月生,湖南長沙人,數字城市理論與技術專家,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二級教授。 [1-2] 
張新長於1982年2月獲得武漢測繪學院地圖製圖專業學士學位;1982年3月—1985年7月任新疆測繪局內業隊助理工程師;1985年8月—1987年7月任湖北省測繪局製圖隊工程師;1990年6月獲得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圖製圖與地理信息工程專業碩士學位;1990年7月—1994年2月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圖製圖系講師;1994年3月—1997年9月任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地理信息系統副教授;1997年10月—1998年10月任英國東倫敦大學測量系高級訪問學者;1998年11月—2001年7月任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地理信息系統副教授;2004年6月獲得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圖製圖與地理信息工程博士學位;2004年7月—2017年8月任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5月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9月起任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2] 
張新長主要從事數字城市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和土地利用時空結構模擬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3] 
中文名
張新長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7年8月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籍    貫
湖南長沙

張新長人物經歷

張新長 張新長
1957年8月生,張新長出生。
1978年2月—1982年2月,就讀於武漢測繪學院,畢業後獲得地圖製圖專業學士學位。
1982年3月—1985年7月,任新疆測繪局內業隊助理工程師。
1985年8月—1987年7月,任湖北省測繪局製圖隊工程師。
1987年8月—1990年6月,就讀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畢業後獲得地圖製圖與地理信息工程專業碩士學位。
1990年7月—1994年2月,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圖製圖系講師。
1994年3月—1997年9月,任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地理信息系統副教授。
1997年10月—1998年10月,任英國東倫敦大學測量系高級訪問學者。
1998年11月—2001年7月,任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地理信息系統副教授。
2001年8月—2004年6月,就讀於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畢業後獲得地圖製圖與地理信息工程博士學位。
2004年7月—2017年8月,任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5月,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9月起,任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2] 

張新長主要成就

張新長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新長 張新長
新長在地理空間信息多源數據融合集成、智能化管理與數據庫自動更新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工作,取得了成果,並在城鄉統籌空間規劃等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其主要科技成就與學術貢獻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4] 
一、創立了一種多源異構地理空間信息融合集成的理論方法與模式。在地理空間信息的信息整合、智能發現與數字化快速獲取與自適應更新方面,突破了從理論方法到技術應用的一系列難題,形成了地理空間信息整合、提取、更新、應用服務的一整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及系列化成果。 [4] 
二、創建了地理空間信息一體化整合與空間數據庫動態更新智能化處理平台。面向地理空間信息系統建設的重大要求,突破了海量空間數據的一體化整合、空間關聯更新等理論難題和核心技術,構建了新型的地理空間信息一體化平台,實現了數據庫的自適應更新。 [4] 
三、提出並構建了城鄉統籌空間規劃信息平台與全生命週期管理模式。 [4] 
  • 學術論著
張新長 張新長
截至2021年12月,張新長已在中國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50篇,其中有73篇被SCI或EI收錄,公開出版著作4部。 [4] 
  • 發明專利
據2022年12月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官網顯示,張新長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 [2] 
時間
專利名稱
專利號
2017年10月
一種面向地圖綜合的建築物羣模式識別的方法及系統
2017109679384,20
2017年12月
基於多尺度卷積神經網絡的語義分割方法
2017113913952
2018年2月
一種基於遙感影像的地理空間數據動態更新的方法及系統
ZL2010109038437
2018年7月
矢量地圖的雙重零水印方法、系統、存儲介質及服務器
2018107247501
2019年2月
一種快速檢測空間數據變化更新的方法及系統
201510996883.0
2019年3月
一種空間數據轉換的方法及系統
201510633466X
參考資料 [2] 
  • 知識產權
據2022年12月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官網顯示,張新長已獲得軟件登記著作權4項。 [2] 
時間
項目名稱
著作權登記號
2011年6月
地理信息公眾服務平台軟件V1.0
2011SR039466
2011年6月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管理系統V1.0
2011SR039063
2016年2月
基於AutoCAD的空間數據規整系統(簡稱:空間數據規整)V1.0
2016SR024330
2016年2月
空間數據自適應動態更新系統(簡稱:增量更新)V1.0
2016SR024335
參考資料 [2] 
  • 承擔項目
據2022年12月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官網顯示,張新長已主持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重點項目、6項面上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博導類)在內的科研項目共70餘項。 [2]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經費
2005年1月—2007年12月
基於GIS技術的城市土地利用時空結構演變分析模型研究—以廣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被變化為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32萬元
2010年1月—2012年12月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時空結構變化分析與模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35萬元
2012年1月—2014年12月
基於多主體系統的區域功能區位選擇與演化模擬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45萬元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城市複雜時空數據集成分析與空間決策模擬
國家863重點項目子課題
-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多尺度空間數據聯動更新方法研究
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博導類
12萬元
2015年1月—2019年12月
基於模式識別的多尺度空間數據聯動更新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300萬元
2016年1月—2018年12月
基於數據挖掘的多尺度空間數據更新信息的自動識別與傳遞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30萬元
2017年1月—2020年12月
保持拓撲關係與幾何特徵的矢量地圖水印糾正方法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65萬元
2021年1月—2023年12月
深度知識學習驅動的多源多時相遙感數據建築物變化檢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56萬元
參考資料 [2] 
  • 科研獎勵
據2022年12月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官網顯示,張新長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等省部級和全國學會科學進步獎19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1項)等獎項。 [2]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10年
地理空間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性研究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
縣域城鄉規劃管理信息化平台體系創新建設應用研究
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1年
佛山市基礎地理信息一體化建設研究
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2年
基於數字城市建設的“一張圖”應用模式研究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3年
東莞市城市空間信息資源管理與智能式規劃系統平台建設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3年
土地數據挖掘方法與應用
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4年
城市規劃業務全生命週期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設與應用
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
國家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體系
中國測繪科技進步特等獎
2015年
城鄉規劃業務全生命週期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設與應用
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2015年
地理空間信息一體化整合及數據庫自適應更新研究與應用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
城市規劃業務全生命週期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設與應用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5年
國家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6年
地理空間信息一體化整合及數據庫自適應更新研究與應用
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6年
面向城鄉統籌規劃的輔助決策服務平台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7年
城鄉規劃監督測繪全過程智能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8年
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智能化構建與應用
中國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8年
城鄉規劃監督測繪全過程智能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0年
國土空間規劃監督評估預警關鍵技術與應用
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年
新型城鎮化建設地理空間信息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
2020年
新型城鎮化建設地理空間信息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
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年
智能化地圖綜合與多尺度級聯更新關鍵技術及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參考資料 [2] 

張新長人才培養

  • 專業建設
張新長 張新長
張新長主持創辦了中山大學地理信息系統本科專業。 [7] 
  • 編著教材
張新長編著的教材有《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等。 [2] 
  • 講授課程
張新長 張新長
張新長講授的課程有“地理信息系統概論”、“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數字城市”、“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地圖設計”、“計算機語言”等。 [4] 
  • 培養成果
據2023年1月中山大學教師個人主頁顯示,張新長已指導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87名。 [4] 
  • 學術講座
時間
講座名稱
合作院校
2012年4月
“數字城市基礎空間框架與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的應用研究”學術 [12] 
2015年4月
“城鄉一體化空間信息智能化平台建設與應用”學術 [13] 
湖南科技大學
2019年5月
“國土空間規劃基礎地圖數據整合及動態更新研究與應用”學術 [11] 
2021年11月
“基於深度學習的自然資源要素遙感數據精準識別和獲取研究與應用”學術報告 [10] 
2022年9月
“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堅實底座——實景三維”專題講座 [8] 
2022年10月
“城市時空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設研究與應用”學術講座 [6] 
西南石油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
-
“基於深度學習的自然資源要素精準分類與提取研究”學術報告 [9] 
  • 教學獎勵
據2022年12月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官網顯示,張新長已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7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及其他獎8項)等獎項。 [2]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05年
《探索地理學複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5年
《城市地理信息系統》
全國優秀測繪教材(省部級)二等獎
2009年
《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
全國優秀測繪教材(省部級)二等獎
2010年
《地理信息系統本科專業學科體系建設研究》
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2年
《地理信息系統學科體系立體化體系建設研究》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4年
《地理信息系統學科體系立體化建設研究》
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二等獎
2017年
《地理信息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全國高校GIS教學成果特等獎
2017年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國家精品課程在線開放課程
2017年
《地理信息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二等獎
2020年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
2020年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參考資料 [2] 

張新長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1年
“十一五”科技項目執行貢獻獎 [2]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2011年
寶鋼優秀教師獎 [2] 
2014年
2015年
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管理委員會
2016年
年度人物獎 [2] 
2016年
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 [2] 
-
2017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 
2019年
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 [2]  [4] 
2019年
中國智慧城市先鋒榜領軍人物 [4] 
2021年
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 [2]  [4]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張新長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0年
測繪學報》編委 [4] 
2000年
測繪通報》編委 [4] 
2000年
測繪科學》編委 [4] 
2000年
地理信息世界》編委 [4] 
2000年
2006年10月
中國GIS產業協會理事、副秘書長 [2] 
2006年10月
中國測繪學會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 
2006年10月
中國測繪學會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 
2006年10月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製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 
2007年10月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技術委員會委員 [4] 
2007年10月
廣東省國土測繪技術委員會委員 [4] 
2007年10月
廣東省測繪學會監事長 [4] 
2007年10月
廣東省佛山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專家委員會委員 [4] 
2007年10月
廣東省肇慶市人才發展諮詢顧問 [4] 
2015年4月
湖南科技大學“湘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4]  [13] 
-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兼職教授 [2] 
-
河南大學講座教授 [2] 
-
中國測繪學會地圖學與GIS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 
-
教育部測繪(地理信息)教學指導委員會顧問 [2] 

張新長人物評價

張新長 張新長
“張新長構建了城鄉統籌空間規劃信息平台與全生命週期的管理模式,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山大學評) [4] 
“張新長視責任重如泰山,把事業當做生命,讓堅強和優秀成為一種習慣。面對困難,從不懈怠,從不退縮,而是勇於擔當,攻堅克難;面對壓力,從不萎靡,從不消沉,而是選擇堅強,挺直腰桿;他善於鑽研,將創新性研究成果與實踐結合,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他甘於寂寞,一直默默堅守在科研與教學的第一線。他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展現給我們輝煌的成績,成就了他無悔的人生,向我們詮釋了生命的真正意義。”(《中國科技成果》評)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