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鎖定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是廣西民族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
學院成立於2003年7月,學院現設有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3個系,擁有民族學(國家級特色專業)、歷史學(自治區級優質專業)、社會學、社會工作與人類學5個本科專業,學科教學(歷史)、文物與博物館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中國史2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截至2021年4月,該院學生共1103人。學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歷史與社會研究廣西工作站、中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廣西民族大學科研基地的設站單位。 學院連續五年榮獲學校年度績效考評第一,在我國華南、西南與東南亞相關民族的教學和研究中居於國內外領先水平。 [1]  [5] 
中文名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簡    稱
民社學院
創辦時間
2003年7月22日
學校類別
民族類
本科專業
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工作
碩士點
民族學、中國史、學科教學(歷史)、文物與博物館
博士點
民族學
地    址
廣西南寧市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校區基地樓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發展歷史

學院是由原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社會科學部的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和教育學心理學教研室以及政法系的歷史學專業整合並組建起來的教學科研單位。
原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的前身是1953年7月17日設立的民族學研究室。1984年8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批准民族研究室升格為民族研究所。1997年,更名為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1988年招收第一批民族理論與政策專業專科生,1995年招收第一批民族學專業本科生,1999年招收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學院仍保留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牌子。
1960年,歷史系創建,首次招收本、專科生。2000年3月,社會科學部申報社會學專業,於2001年9月開始招生,分社會學、社會心理學2個方向。2002年9月,社會工作專業獲准招生。2003年7月,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和社會工作4個專業及師資力量整合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2005年,廣西教育廳學位辦將人類學學科列為重點培育學科,2011年獲批設立人類學專業,並於2012年開始招生,2014年成為國家民委特色專業。
科學技術史學科創立於1986年,時稱“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研究室”,曾作為民族學專業申博的支撐學科之一。2003年獲得科技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招收第一批科學技術史專業碩士研究生。2006年11月1日,“廣西民族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2013年,科技史學科正式併入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並於2015年成立科學技術史系,2019年成為廣西第三批民族院校特色學科。2019年12月,科學技術史系獨立出去,成立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
2014年,民族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成立。至此,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博士後人才培養平台。 [2] 
2021年4月13日,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入選2021年全國工人先鋒號擬表彰集體公示。 [4] 
2021年4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了《關於表彰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的決定》,學院被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是本年度全區獲得該項榮譽的31個集體之一,全區僅有兩所高校獲此殊榮。 [5]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科研條件

學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歷史與社會研究”廣西工作站、中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科研基地的設站單位,擁有博士後流動站(民族學),國家級教學團隊(民族學)、國家級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自治區級人才小高地(廣西與東南亞民族研究),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中心/基地(壯學研究中心、瑤學研究中心、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民族研究中心、中國南方與東南亞跨境民族研究基地)、廣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協同創新中心”(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協同創新中心),廣西社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廣西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廣西人口與城鎮化研究中心、廣西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廣西邊疆研究中心、桂台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民間文獻與記憶研究中心、互聯網人類學研究中心、民族經濟研究中心,影視人類學實驗室、民族工藝實驗室,民族心理與社會工作實驗室、民族染織智慧實驗室、體質人類學實驗室、歷史文化實訓室、文博綜合實訓室、民族學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中心及民族博物館、民族學博士點資料室等各級各類科研平台與教學資源。 [1]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科研成就

學院歷來重視科研工作,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一直居全校前列。學院擁有國家級課程4門,區級建設課程4門,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次,國家民委教學成果三等獎1次,廣西教學成果特等獎2次。教師在區級以上各類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二等獎。2016年以來,63名學生在“大創項目”中獲國家級/區級立項,90餘人在國家級/區級競賽中獲獎。學院就業率保持在93%以上。學院有16個科研平台,其中6個平台為廣西智庫成員。2016年以來,學院共承擔207項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科研項目,其中4項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居全區首位;出版著作65部,發表論文262篇;獲廣西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25項,國家民委社科研究成果獎3項。學院連續五年榮獲學校年度績效考評第一,在我國華南、西南與東南亞相關民族的教學和研究中居於國內外領先水平。 [5]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67人,其中專任教師52人,具有高級職稱32人,博士學位35人,博士生導師11人。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 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1 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1人,廣西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 2 人,廣西優秀專家 4 人,廣西教學名師 2 人,廣西優秀教師1人,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 2 人,廣西文化名家 2 人,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廣西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2 人,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幹教師 3人。(截止2020年11月) [1]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人才培養

學院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理念,開展“書香民社”讀書活動月、“相思湖畔心連心、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活動、“我思故我在”民族學人類學學術競賽以及不同主題的學術講座。各專業實行導師制,由導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指導學生參加讀書學習、社會實踐、課題申報與寫作、學科競賽等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擁有“一生一藝”的技能。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在專業學習、競技比賽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累積獲得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創新創業項目63個;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連續三屆獲全國三等獎;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獲銅獎;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大學生辯論賽、教學技能比賽等活動中多次獲獎。同時,學生考研氛圍濃厚,本科畢業生考研率保持在30%以上;學院注意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堅持全員參與、全程指導的原則,畢業生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歷年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1]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術交流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先後與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課題合作、資料交流、人員互訪、講學與考察等學術交流活動。近年來,有12位老師先後到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愛爾蘭、菲律賓、越南、泰國、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老撾等國家以及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地區訪學交流,並與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老撾新聞文化部文化研究所、越南漢喃研究院等國外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學院先後在越南、老撾、馬來西亞及中國的昆明、南寧等地成功舉辦了七屆中國與東南亞民族論壇會議,以及明鄉人故里文化論壇國際會議、全球Diaspora(移民社羣)面臨的挑戰和方向國際學術大會、海外華人與中國僑鄉文化國際研討會、穩定與繁榮—中越邊境族羣關係學術研討會、婆羅洲華人國際研討會等十多次國際性、全國性學術會議等,為我院與國內外學者搭建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台。 [1]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創辦刊物

學院創辦有《民族學人類學》(年卷)和《多彩天地》學生刊物,及《中國壯學文庫》、《中國壯學》(輯刊,不定期)、《瑤學叢書》等學術刊物。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蒙本曼
工作職責:主持黨委全面工作,主管黨建、思想教育、人事、組織、統戰、安全穩定、離退休工作等。
黨委副書記、院長:王柏中
工作職責:主持行政全面工作,主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等。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梅芬
工作職責:協助書記分管黨務、紀監、學生思想、學生工作、就業、創新創業、安全穩定、宣傳等。主要對接學校部門:黨委組織部、統戰部、校團委、學生工作處、招生就業處、創新創業學院、黨委宣傳部、紀委等。
副院長、民族博物館館長:滕蘭花
工作職責:協助院長分管本科教學、科研、學術交流、智庫與科研平台、實驗室、民族博物館等。主要對接學校部門:教務處、社會科學處、國際交流處、黨校辦等。
副院長:黃蘭紅
工作職責:協助院長分管行政、後勤、財務、國有資產、計劃生育、工會、離退休、非學歷教育等。主要對接學校部門:黨校辦、財務處、人事處、校工會、校友辦、後勤處、離退處、繼續教育學院、國有資產管理處等。
副院長:歐陽常青
工作職責:協助院長分管學科、研究生培養、學科平台、人才培養平台、博士後流動站、博士點資料室等。主要對接學校部門: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國際教育學院、人事處、圖書館等。 [3]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服務社會

非遺培訓
非遺培訓(4張)
學院發揮服務地方經濟與文化建設作用,在廣西民族文化挖掘與整理、民族團結教育和邊疆治理中發揮專業特長。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入選第一批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民族博物館是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承辦18期中國非遺傳承人羣培訓班;“國培計劃”培訓鄉村教師500餘人;簽訂社會服務項目47項,服務社會人羣3000餘人。向各級部門報送諮詢報告15篇,部分被國家領導人、全國政協辦公廳、自治區“十三五”規劃辦等批示採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