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睿

(明代廉吏)

鎖定
廖睿(1370~1427),字文聰,號江東,明朝潮州府程鄉縣莆心堡(現屬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大壢村)人,明代廉吏,明永樂年間曾任北京監察御史,後升任四川巡撫等職。其執法威嚴,為官清正,剛正不阿,被明成祖朱棣封為 “驄馬御史”。500年前,他用朝廷給他養老的俸祿,發動鄉里建築灌溉用蓄水湖,解放後改建為劍英公園。現該園已建成為梅州革命傳統教育、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閒旅遊景區。 [1]  [4] 
全    名
廖睿
文聰
江東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370年
逝世日期
1427年
官    職
四川巡撫 [1] 
籍    貫
潮州府程鄉縣莆心堡(現屬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大壢村)

廖睿人物生平

廖睿,明永樂年間鄉貢進士,欽擢監察御史,為官清正,剛正不阿,為朝野推崇,被明成祖朱棣封為“驄馬御史”。更因長得魁梧高大,有嚴如獅威之譽,故常伴皇帝出巡各地,留下許多故事。1417年,廖睿升任四川巡撫,在任時常關心民間疾苦,巡檢四鄉水旱災患,曾多次到都江堰視察,盛讚都江堰工程之偉大,並多次盡職之責令屬下官員組織民眾檢查維修,加固堤圍、涵閘,使都江堰工程牢固完好,發揮更大效益,造福人民。五年後(1422)廖睿懷德告老歸鄉,安居梅城大壢“聰馬”。第二年適梅州大旱,莆心堡情況更甚。於是廖睿毅然倡導,學習都江堰的做法,慷慨解囊,並主持擇地、組織當地鄉親歷三年時間,修築塘堤,作陂疏圳,分灌莆心、楊古狀、白土、三鄉田35頃另25畝。該塘深7尺,其周圍長1150丈。據史志載,時稱程鄉知縣高彥登聞訊,亦高度重視支持,親自“勘立石界,以杜私墾”,同時豎立碑記,以紀念和表彰廖睿創築新庵塘之功德。 [3] 

廖睿軼事典故

廖睿,廣東程鄉縣萬安都二圖水南壩莆心(今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大壢村)人,明朝永樂元年(1403)歲進士(貢生),於永樂十九年參加朝廷選考,成績優異,得以進入中央政府任職,在北京擔任監察御史,後任四川巡撫。他身材魁梧,頎黑而威,履職以剛正嚴明著稱,有“驄馬御史”美譽。晚年因直諫忤怒皇帝,遂致仕回到家鄉,出資率民興修莆心新庵塘大型水利工程,惠及水南、白土一帶的廣大民眾。
在粵東北的山城梅州,位於梅城江南的劍英公園,有個梅州城區最大且風景美麗的人工湖,是五百多年前先人留下的明代水利灌溉工程遺址。這一傑作的肇造者是梅州先賢、明成祖時期的監察御史廖睿。一處農耕社會的古老水利工程,不但見證了梅州滄海桑田變遷,而且也是對這位致仕回到家鄉、關懷民瘼的退休官員,發揮自身影響力帶領鄉民建設家鄉事蹟的最好追述。
作為明代梅州第一位高級監察官員,廖睿除了盡責盡職履行職位使命外,能在晚年因耿直抗疏而仕途遭到一定挫折的情況下,心志不灰,熱切關心民瘼,修建水利,澤及百姓後世,無疑是值得後世官員學習和緬懷的。 [4] 
篤志好學,任官京城
廖睿,這位明朝初年的監察官員,他的家鄉正好位於今劍英公園旁的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大壢村,當年名為莆心。
地方誌書記載,他出生於明洪武三年(1370),那時明朝剛剛推翻元朝而成立三年。廖睿出生的年代是個百廢待興的時期,經過多年的戰亂,當時的程鄉縣(包括今梅江區、梅縣區、平遠、蕉嶺等地),居民户口才一千六百户左右,僅僅是宋朝元豐年間該地户口的八分之一,民生之凋敝可想而知。廖睿又是幸運的,明朝的創立者——明太祖朱元璋恢復正常的科舉取士制度,使他擁有了通過讀書實現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
《梅江區、梅縣廖氏源流》記載,廖睿的梅州始祖為廖仲遠,乃福建永定人,生於宋淳祐間,“早年歲舉進士入貢”,官至“御、台、殿三院尉,曾隨文天祥轉戰梅州”,宋亡隱居不仕。廖仲遠的兒子廖得貴曾任兵部典牧所提領,承梅州東廂圖官民米四百餘石,在元代是一位在地方有一定財力和影響的士紳。廖得貴之子廖均正,即廖睿的祖父,號彥城,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歲進士,官至水軍衞知事(清康熙《程鄉縣誌·科目表》則記載名為“廖文”,應是同一人)。可見廖睿的先祖是具有一定名望或功名的名流。但到了其父親廖宗源這一代,並沒有取得功名,只是“才高八斗,邑稱義方先生”,算是家境寬裕的平民。雖然缺乏直接的文獻資料,但可以推測,廖睿在家境較好的情況下,沒有流落為紈絝子弟,而是走上讀書入仕的道路,經過一番苦讀,將聖賢的理想付諸自己的人生實踐。
明永樂元年(1403), 廖睿考中鄉進士。鄉進士是貢生或舉人的別稱。他能以鄉進士的功名躋身中央政府任職,最終成為監察御史,與明朝初年的社會狀況有關。由於元代不重視施行儒家的文治,明朝初年各級政府人才奇缺,據《明史》記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洪武年間“時以天下初定,令各行省連試(鄉試)三年,且以官多缺員,舉人俱免會試,赴京聽選”。因此,差不多同時代的廖睿以相當於半個舉人的身份,得到進京城做官的機會。 [4] 
敬業勤謹,任職御史
廖睿到京城任職的時間和最初職務不詳,他出仕的時候已經三十五歲左右,據其五十七歲去世為限,為宦的歲月不超過二十年。他在永樂十九年(1421)“選考稱旨,特擢北都內巡,恩賜御扇,以示優異”。北都,即明王朝的北方都城——北京(與南京有別,南京為南都)。其時廖睿已經五十二歲。
廖睿任監察御史起初負責北都內巡,職責包括“京城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監察御史在明代為正七品官,品秩不高而權限廣,內外官吏均受其監察,具有很高的威望。廖睿在北京城任職,騎着一匹青白色的駿馬巡視各處,襯托着他高大的身材和黝黑堅毅的臉龐,“驄馬御史”的美名由此而來。他後來又升任四川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分量不小。“出巡四川,嶽嶽有豐裁,吏民畏威懷德”,也就是説,廖睿在出巡四川期間,嚴格糾察所在地官員的得失,懲治腐敗,令官員感受到法律之威嚴,讓得到保護、申訴得直的廣大百姓沾染朝廷愛護的恩德。所以在老梅城的南門口,地方政府曾豎有石牌坊“燕蜀巡方坊”,就是為了紀念廖睿的上述宦績。
後來廖睿因“抗疏,不合”,惹怒了當朝的皇帝,被罷官回到家鄉。這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還是其後繼位而在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熾,已經無考。廖氏家族流傳着一個“吼獅回首”的故事,稱廖睿在御史任上,辦完公務回到京城,路遇出外冶遊的儲君(即太子),曾批評斥責其行為之不妥。後人見廖睿回鄉為始祖廖仲遠修墓的墓華表上的石獅子回頭開口英姿,故命名“吼獅回首”來形容他擔任御史盡職盡責的耿介。以此推測,廖睿因此開罪的皇帝可能是朱高熾,被罷官回鄉的時間是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或者洪熙元年(1425),但觸怒的也有可能是此前晚年的永樂皇帝朱棣。 [4] 
致仕回鄉,興利惠民
才五十多歲就被迫退休,一般官宦恐怕會心灰意冷,超然世外寄情享樂。然而廖睿回到程鄉縣,看到家鄉莆心、楊古狀、白土一帶經常受到乾旱水災的輪番折騰,決定興修水利,造福百姓。於是他組織人力,經過勘測,選址在庵子岃後創築塘堤,作陂疏圳,形成今天北起劍英公園,經市水產研究所,南至美景花園的寬闊湖面,面積五六百畝。康熙《程鄉縣誌》介紹:“其塘周圍一千一百五十丈。知縣高彥登勘立碑界,以杜私墾。”當時灌溉水田三十五頃二十五畝,實際後來的灌溉輻射區域達一千四百多畝,即分佈於莆心、楊古狀、白土的田畝。
廖睿倡建的這一水利工程,取名為新庵塘,又叫新塘,它與上游的官塘(位於寮背嶺)、梅塘(位於飛機場側)兩大水利設施相連。據家在梅江區長沙鎮小密的葉榕基先生介紹,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這三大蓄水工程是通過水圳般的小運河相連,相互之間可乘小木船通行,對梅城江南的上千畝農田的排澇和灌溉起到重要作用。後來由於城市建設的發展,廣闊的水域漸漸縮小,只有新塘基本保持原貌,成為劍英公園的主體水域,成為廣大市民的休閒好場所,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以今天眾多的人力和機械化手段,挖築一個幾百畝面積的湖泊,顯然並不是困難的事,但在近六百年前的明代初期,建築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實屬不易。當時的程鄉縣生產力低下,全縣户籍也就區區萬餘丁口,勞動力稀少,再加上資財不足,難度可想而知。新塘的建成面積和灌溉面積,即使到了清初,仍是程鄉縣境內最大的,建築的年代也是有記錄中較早的一座,以此眼光和決心而論,廖睿不愧是梅州水利建設的先驅。而且,他在推動基層建設上,提供了調動民力、發揮民智的一個範本。民間曾流傳這樣一首山歌:“明朝御史廖公睿,清正美名滿海內。志士榮歸福三鄉,躡手躡腳築新塘。日夜辛苦凡六載,先賢功德不可忘。吾儕立志保新塘,有新塘,子孫昌。無新塘,移四方。生死與共新庵塘。”反映的是民間對他此舉的評價。
廖睿對他的心血之作非常珍視,積勞成疾的他於明宣德二年(1427)去世,臨終前遺命身後就葬在新塘湖畔,要永久看護這項水利工程。 [4] 

廖睿人物紀念

經過歲月滄桑,他的墓址不復存在,後人在庵子岃上為他建了座紀念碑,並把廖睿本人當年為始祖廖仲遠所立的石柱華表移立在兩旁,上刻有廖睿等明清兩朝廖氏獲得功名的人物名字。但因城市建設,該紀念碑也被移除,華表寄存在梅城江北水巷口附近的廖家祠內。在古代的程鄉縣城內,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的程鄉知縣張戩曾經在縣治東南為廖睿豎立繡衣坊,以示紀念,該坊後改為“燕蜀巡方坊”,在清朝順治八年(1651)倒塌,其時正是明清交替的戰火紛飛年代。此後這座石牌坊再未得到修復。 [4] 
此後,廖睿便成為梅州乃至廣東一名人,其任御史之職及退休後仍為鄉梓興辦水利事業的事蹟,一直為後人所傳頌。據導遊介紹,除《廣東通志》、《嘉應州志》、《程鄉縣誌》立有其傳外,當地民間更流傳有歌雲:“明朝御史廖睿公,清政美名冠粵東;志士榮歸仍福志,攝手攝腳築新塘。有新塘,子孫昌;無新塘,移四方。吾儕立志護新塘。” [3] 
新中國成立後,市縣兩級人民政府都把新塘作為古代傳留下的較大型的水利工程和歷史遺蹟,不但認真加以保護,而且多次投資維修。新塘的主要工程排灌設施,至今保存完好,塘區水面面積仍保持在400畝以上;並得與上游的小密水庫連成一系,擴大水源,不斷髮揮其蓄水、灌溉和放養塘魚的效益。改革開放至今,新塘更配套建設成“劍英公園”,成為梅州市一個真正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藴的旅遊場區。 [3] 
庵子岌廖屋背新的“廖睿紀念碑” 庵子岌廖屋背新的“廖睿紀念碑”
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試圖尋找當年知縣為廖睿豎立的紀念碑,為此,專程環行“劍英公園”內外園區一週,卻未能找見。後來,在園區外東側屬新塘頭的一座不高的矮山坡庵子岌廖屋背,我們看到了一座新的“廖睿紀念碑”。此紀念碑高約5米,據廖屋主人説,這是1988年冬,廖睿的裔孫、台灣台胞廖潤德回鄉探親,在環視新塘後找不到原紀念石碑後特捐款修建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