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廈門海堤

鎖定
廈門海堤(Amoy Sea walls),是廈門市轄區內高集海堤集杏海堤的總稱,其修築工程開工於1953年秋。廈門海堤由高崎到集美海堤和集美到杏林海堤組成,2條海堤全長5035米,是鐵路進入廈門島的唯一通道,在當時它與武漢長江大橋等建築並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隨着杏林大橋鐵路橋的投入使用,廈門海堤鐵路線正式退役,並進行開口改造,以改善廈門海洋環境與海洋水質。 [1] 
中文名
廈門海堤
外文名
Amoy Sea walls
所屬地區
廈門市
長    度
5035 m

廈門海堤廈門海堤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島陸之間公路交通靠船隻駁運,深感不便,因此,把鷺島與大陸相聯,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華僑的願望。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 [1]  ,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繫的唯一通道。
其中高集海堤將廈門島上的高崎與集 美街道相連,總長2212米,寬29米,於1955年秋竣工;集杏海堤將集美街道與杏濱街道杏林村相連,總長2820米,於1956年底竣工。由於兩條海堤總長5032米,故又稱為十里長堤
隨着杏林大橋鐵路橋的投入使用,廈門海堤鐵路線正式退役,並進行開口改造,已改善廈門海洋環境與海洋水質。 [1] 

廈門海堤廈門海堤大事記

1950年
1950年初春,廈門市市長梁靈光同志多次渡過高集海峽到集美拜訪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他們倆人談論廈門與集美之間的交通問題,一致認為在高崎與集美之間完全可能修建一條海堤,把廈門與大陸聯接起來。他們倆人對新加坡連接馬來亞的海堤有共同的經歷、有共同的設想,就形成共同的決心。梁市長把同陳嘉庚先生談話的情況向時任副市長的張維茲同志説了,請他找幾位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對高崎這一段地質、水文情況先作調查勘察。
8—9月間廈門市委、市政府提出在高崎與集美之間建一工程把廈門與大陸聯接起來。該設想由廈門市建設局牽頭,在廈門大學土木系王文修和方虞田教授支持下組織一批廈大學生由劉炳林、歐陽千、肖呈祥(後調省四建任技術副經理)領導,對整個高崎集美海峽地質水文情況勘察。編制一個“拋石為堤”的初步設計方案報市委、市政府。
廈門市委、市政府同意“拋石為堤”方案,將此方案報告省委、省政府。很快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准同時被列入福建省重點工程項目,報請華東地區轉報中央政務院。
10日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同志在福州軍區司令員、福建省委葉飛同志陪同下視察海防前線廈門島,葉飛同志和廈門市市長梁靈光同志向陳毅同志彙報修建高崎至集美海堤的方案。陳毅同志贊同和支持廈門市採取“拋石為堤”的方案,表示到北京時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告。
陳毅同志離開廈門後不久就到北京彙報備戰情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第一次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告修建廈門海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主席聽了陳毅同志的彙報,同意廈門修建高崎至集美海堤。
1952年年底梁靈光市長又見到陳毅同志,第二次提出修建海堤的意見。陳毅同志對梁市長説“我再找毛主席講一講,這是毛主席親自定的嘛。”陳毅同志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黨中央會議時,又一次跟毛主席講:“從各方面考慮廈門海堤早修早好。”毛主席説:“廈門海堤一定要修。好,簡單一點,錢交給你,由你陳毅負責。”廈門海堤建設項目被正式確定下來。
陳毅同志從北京回南京後,馬上給福建省委第一書記葉飛同志打電話:“毛主席親自批准修建廈門海堤”。葉飛同志聽了很高興,打電話告訴廈門市長梁靈光同志。葉飛同志講:“中央、毛主席批准修建廈門海堤,你趕快去南京找陳毅同志落實這件事”。梁靈光同志到了南京見到陳毅同志,陳毅同志説:“好了,把錢交給你們,我的事到此為止,項目中共已經批准,錢也有了,1300萬元包乾,事情由你去做,做好了我向你們慶賀,做壞了大家各打50大板”。陳毅同志辦事就這麼幹脆、爽快。梁市長表示:“一定做好,不會做壞,請首長放心”。
梁靈光同志從南京回福州立即向葉飛同志彙報,省委、省政府召開會議研究決定,成立福建省高集海堤工程建設委員會,梁靈光同志(那時已調福建省工業廳任廳長)任主任,張維茲同志、馮大勳同志等8位任委員。葉飛同志決定廈門市長張維茲同志兼任廈門高集海堤工程指揮部主任。 [2] 
1953年
1月10日周恩來總理、1月15日朱德總司令分別到北京寓所拜訪陳嘉庚老先生,陳老竭力反映福建落後,建議中央加大對福建的投資,提出早日修建福建鐵路和廈門海堤。
2月 陳老在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代表大會再次呼籲修建廈門海堤。
當聽到毛主席批准修建廈門海堤計劃時,陳老高興的説:“這一下好了,廈門發展有希望了”。
3月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修築廈門市高集海堤工程的決定》文件正式下發福建省委、省政府,廈門市委、市政府。政務院文件中明確規定工程的領導、管理、幹部、職工調配和政治工作,具體施工組織由省委第一書記葉飛同志負責指揮,葉飛同志責成省工業廳長梁靈光同志、廈門市長張維茲具體負責。
交通部為此聘請蘇聯專家親臨海堤現場選址,指導勘察設計。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前後,陳雲同志主持中央財經工作,他把廈門海堤工程項目作為國家預算外的基建投資,撥出一千三百萬元專款。
6月17日 廈門海堤工程指揮部正式成立,由時任廈門市委書記、市長張維茲同志任主任,省水利局局長曹玉昆同志任副主任;市委組織部部長袁改同志任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實際在廈門市委上班),孫德慶同志任政治部副主任,張金文同志任副主任兼任施工指揮所主任。今天廈門海堤正式開工。因此,也稱《6.17》工程。
8月1日 為了搞好海堤工程施工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海堤政治部決定出版《工程生活》報,並於建軍節出版創刊號,廈門海堤工程指揮部主任張維茲同志為創刊號題詞。
約10月 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粟裕同志來廈門視察時專門聽取廈門市委、市政府關於修建海堤情況彙報後,提出在海堤深水處留一條航道,以便船隻通行。這對軍需和民用都有好處。陳嘉庚先生很贊同這個意見。省委、省政府以及葉飛同志、梁靈光同志採納此建議,由蘇聯專家和我國工程技術人員精心設計,提出用“沉箱法”造兩個橋墩留出航道,解決了建堤後船隻通航的問題。
冬, 福州軍區司令員、省委第一書記葉飛同志親自到廈門海堤建設工地視察,聽取彙報。葉飛同志在廈門海堤視察幾天後接中央軍委通知:立即赴京向中央彙報福建前線備戰情況。葉飛同志中止了在廈門海堤的視察立即趕往北京。葉飛同志抵京後與華東軍區、華東區的領導陳毅同志、張鼎丞同志一同前往中南海頤年堂向毛主席及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彙報工作。
葉飛同志首先向毛主席彙報廈門正在緊張施工的從高崎至集美的廈門海堤的進展情況,葉飛同志講:政務院批准廈門海堤工程任務書後,於1953年6月工程指揮部就成立,同時開始施工。年底以前,為工程準備階段,省水利局抽調全局工程技術人員,交通部從全國各地抽調技術骨幹和水工專業應屆大學畢業生20多人蔘加海堤建設,主要任務是加緊勘測、鑽探、繪圖、進行典型試驗施工,進一步完善技術設計。現已調集五百多名幹部和三千多名工人熱火朝天干起來了。到1954年初施工將全面展開,那時工人將增到一萬多人。工地口號“與敵機搶時間,防空不減產”、“提早修好海堤,支援解放台灣”。
毛主席聽得非常認真,連聲稱讚“廈門海堤工程有遠見,是百年大計,不僅是對當前準備打戰的,對經濟建設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毛主席又反覆強調要搞好,要保質保量。 [2] 
1954年
5月29日、30日 廈門海堤航道南北兩座沉箱橋墩順利準確安放,符合施工技術要求。
10月15日 海堤第一期工程順利完成實現低潮位時汽車通行,即初步通車。
11月17日 廈門海堤工程指揮部、政治部舉行慶祝首期工程勝利完工暨勞模表彰大會,省工業廳廳長梁靈光同志在大會上講話,交通部、福建省委、省政府發來賀電。 [2] 
1955年
廈門海堤建設者 廈門海堤建設者
1月19日(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 廈門海堤部分民工乘坐“穎海輪”回家過春節,在海上遭到國民黨8架飛機的狂轟濫炸,船被炸沉,犧牲76人,拖駁船上的36位民工在船工曾亞碰的英勇搶救下全部脱險。廈門、福建省和全國人民‘憤怒聲討,控訴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無辜百姓的滔天罪行。
夏,根據王震司令員的指示,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張加毅帶領攝影組來廈,拍攝大型彩色紀錄片《移山填海》。
10月1日 廈門海堤工程全面完工,用花崗岩石料約75萬立方米。廈門海堤長2212米,堤寬19米,可行駛火車、汽車和行人。
朱德委員長為廈門海堤工程的建成題寫“移山填海”四個大字,為了紀念廈門海堤建設和朱德委員長題詞,福建省委、省政府決定修建海堤紀念碑,並於1955年動工修建。
10月 為了備戰需要,確保鷹廈鐵路早日通車,經鐵道部批准集美海堤正式開工,廈門海堤全班人員、器材投入修建集美海堤的工程中。 [2] 
1956年
6月 廈門海堤紀念碑落成,紀念碑建於海堤南端高崎小山上,碑高6.5米,山上建有觀堤亭,碑文由書法家虞愚書寫。
6月中旬集美海堤龍口合龍。天有不測風雲,在龍口合龍的第二天,氣候突變,11級以上台風襲擊廈門,把合龍後的石堤衝開了100多米的大缺口。缺口出現後,指揮部邀請省水利專家潘仲漁(後調任省水利廳任廳長)等同志商討合龍方案,在潘仲漁同志指導下。林育欽同志和拋石隊員羣策羣力,創造出竹籠快速拋石法,最終把缺口急流制服,大缺口又一次合龍。 [2] 
1957年
2月 集美海堤全面竣工,海堤全長2820米,鐵道兵鋪軌工作從集美海堤、廈門海堤挺進廈門。
4月12日 第一列北上客車從廈門站開出,經廈門海堤出島。21日,廈門市萬人在梧村火車站舉行盛大的正式通車典禮。 [2] 
1958年
1月1日 陳嘉庚先生邀請全國僑聯負責人莊希泉先生和莊明理先生視察廈門海堤。
1996年
冬原國家副主席王震來廈視察,邀請當年海堤建設者代表劉炳林、歐陽千、陳照寰、林立、女勞模葉亞真等進行座談。參加座談的還有省委書記陳光毅,省長賈慶林,廈門市長鄒爾均等同志。 [2] 
1998年
12月5、6日 120多位當年海堤建設者,闊別45年後,從香港、上海、廣西、天津和省內各地相聚在鷺島,共話當年,展望未來。 [2] 
2000年
3月9日 以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名義編印《移山填海話當年》2000冊。
4月19日 原廈門市市長、廣東省省長梁靈光,原廈門市市長、海堤指揮部主任張維茲,原福建省省長、曾任全國政協常委胡平等在廈門名仕俱樂部接見《移山填海話當年》編委會全體成員及原海堤建設者在廈的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和幹部。
5月20日 廈門嵩嶼電廠掀起學習、弘揚海堤精神,創先進一流企業的活動。
8月29日 中共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立廈門海堤精神報告團。
9月7日 《移山填海話當年》一書舉行首發式,市領導李秀紀、蔡望懷、張昌平,老同志梁靈光、張可同、張其華、曹玉昆、駐廈部隊領導及廈門市各界代表500多人蔘加首發式,張昌平同志代表廈門市委、市政府對《移山填海話當年》的發行表示祝賀,號召全市人民學習併發揚海堤精神。 [2] 
2001年
6月 《移山填海話當年》一書由鷺江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4000冊,該書20萬字,圖片126幅。 [2] 
2000--2002年
根據中共廈門市委關於發揚海堤精神的指示,原海堤建設者組成海堤精神報告團,先後到部隊、機關、學校、街道、村委會以及嵩嶼電廠、技工學校、勞教所、環衞處等單位作了23場專題報告,約3000多人次到會聽取報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