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杏林大橋

鎖定
杏林大橋(Xinglin Bridge),是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境內連接集美區湖裏區的跨海通道,位於廈門北海域之上;是廈門對外公路幹線通道“一主四射一環三聯”構架中的四射之一,也是廈門市北部的重要出口。
杏林大橋於2006年3月15日動工興建; [1]  2008年8月5日完成公路橋合龍工程,大橋全線貫通; [2]  2010年3月30日大橋全面通車運營。 [3] 
杏林大橋西起杏林互通立交,上跨廈門北海域,東至高崎互通立交;公路橋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為80千米/小時;鐵路橋為雙線鐵路,設計速度為200千米/小時。 [4] 
中文名
杏林大橋
外文名
Xinglin Bridge
開工日期
2006年3月15日
投用日期
2010年3月30日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廈門市
類    型
公路橋鐵路橋特大橋
長    度
8.53 km
寬    度
50 m
車道設置
公路:雙向六車道,鐵路:雙線鐵軌
設計速度
公路:80千米/小時,鐵路:200千米/小時
起止位置
杏林互通立交、高崎互通立交
途經線路
319國道
途經鐵路
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廈深鐵路鷹廈鐵路
管理機構
廈門市交通運輸局

杏林大橋建設歷程

2005年1月15日,公鐵大橋(即杏林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鐵道第二勘察設計院、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三家聯合體,開始本項目的設計工作;11月16日,以“鷺島龍騰”為設計理念的杏林大橋初步設計方案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組織的審查組評審,獲得原則通過;1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數次組織中國國內權威專家,對海洋三所提交的《福廈鐵路廈門公鐵大橋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評審。 [5] 
2006年3月15日,杏林大橋動工興建,並舉行開工儀式。 [1] 
2007年6月28日,杏林大橋完成北環高架橋建設工程。 [6]  10月16日,杏林大橋完成“M”形橋身的陸域最高點箱梁澆築工作; [7]  11月30日,杏林大橋完成下部結構(樁基、橋墩等)建設工程; [8] 
2008年8月5日,杏林大橋完成公路橋合龍工程,大橋全線貫通; [2]  9月1日,杏林大橋公路橋部分通車運營。 [9] 
2009年8月23日,杏林大橋完成完成最後一片T梁鋪架,完成鐵路橋主體建設工程。 [10] 
2010年1月29日,杏林大橋鐵路橋部分投用,通行列車; [11]  3月30日,南京西至廈門2521次列車通過杏林大橋下行鐵路線,大橋全面通車運營。 [3] 

杏林大橋橋樑位置

杏林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連接集美區湖裏區,北距集美大橋約3.8千米,南距海滄大橋約6千米,西距新陽大橋約4千米;該橋西起杏林互通立交,上跨廈門北海域,東至高崎互通立交,接成功大道、長岸路;途經該橋線路為319國道。 [4] 
杏林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 杏林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

杏林大橋建築設計

杏林大橋建築結構

  • 整體佈局
杏林大橋分別有公路橋主樑、鐵路橋主樑、兩岸引橋、鐵軌、橋墩及其各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北至東南方向佈置。 [4] 
杏林大橋立交 杏林大橋立交
  • 設計特點
杏林大橋採用等高連續預應力混凝土箱梁設計。上部結構橋面為分幅佈置,沿橋樑中心線對稱,主樑採用單箱單室截面,全橋主樑風格統一;下部結構的跨箱梁採用C50混凝土,頂底板採用縱橫雙向預應力體系;承台採用C45高性能混凝土。橋墩採用板式墩,樁基採用鑽孔灌注樁,墩身採用C40混凝土。
杏林大橋 杏林大橋

杏林大橋設計參數

杏林大橋全長8.53千米 杏林大橋全長8.53千米
杏林大橋全長8.53千米,採用(5×32.7米)+8×(8×32.7米)+3×(8×50.3米)+2×(5×32.7米)+10.608米的跨徑佈置。部結構橋面,淨距1米,單幅橋面寬度15.5米,單向橫坡2%,主樑挑臂長4.9米;50.3米的跨箱梁梁高3.0米,頂板厚26釐米,底板厚26釐米,支點底板厚40釐米,跨中腹板厚55釐米,距支點9.5米範圍內腹板厚80釐米。32.7米跨箱梁梁高2.0米。頂底板及挑臂尺寸與50.3米跨箱梁相同。跨中腹板厚度50cm,距支點截面4.5m範圍內腹板厚75釐米。 [12]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
公路:城市快速路,鐵路:Ⅰ級
設計速度
公路:80千米/小時,鐵路:200千米/小時(進島120千米/小時)
車道設置
公路:雙向六車道,鐵路:雙線鐵軌
荷載標準
公路:Ⅰ級
通航等級
100噸雜貨船
通航標準
淨高:7.5米,淨寬:≥70米(單孔雙向)、≥36.6米(雙孔單向)
抗震等級
基本烈度為VI度,按VII度設防
參考資料: [4]  [12] 

杏林大橋設備設施

  • 燈光照明
2008年8月30日,杏林大橋全線亮燈,該橋路面裝設多個長杆路燈,方便來往車輛在夜間行駛。 [13] 
  • 觀景平台
杏林大橋在“M”型橋面的頂峯,設有兩個觀景平台,觀景平台將與車道分離,形成獨立的區域,不僅能夠給市民提供休息、觀看廈門美麗風景的場所,也能在大橋面上發生事故時,起到疏導平台的作用。 [14] 
  • 監控系統
截至2010年8月,廈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在“兩橋一隧”新增超速自動抓拍裝置6套、變道自動抓拍裝置6套,共計12套監控系統,其中“兩橋”包括杏林大橋。 [15] 

杏林大橋運營情況

杏林大橋票價票制

自2019年5月1日起,廈門市人民政府停止收取廈門市“四橋一隧”車輛通行費,杏林大橋包括“四橋”之中。 [16] 

杏林大橋通行事項

2008年9月1日,杏林大橋通車運營,其限速為80千米/小時,橋上禁止摩托車、行人、非機動車通行(貨運車輛可以通行)。 [17] 

杏林大橋建設成果

杏林大橋技術難題

杏林大橋採用MSS50/1800型移動模架,並採用高空後移解體拆除工藝移動木架。採用高空後移階梯拆除工藝,移動木架先從外模板、後導梁拆除,然後移動木架後移,從後面逐節段拆除主樑,最後只錨固1節段主樑和3節段前導梁,減輕錨固重量,減少錨固點數量,避免多次轉移拆除設備,提高拆除工效,節約拆除成本。 [18] 

杏林大橋科研成果

技術名稱
所獲獎項
《下穿交通幹線長距離管棚施工關鍵技術研究》
2009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參考資料: [19] 

杏林大橋榮譽表彰

項目名稱
所獲獎項
杏林大橋A合同段
2010年度火車頭優質工程
2010年度優質工程獎
參考資料: [20] 

杏林大橋價值意義

杏林大橋鐵路橋部分 杏林大橋鐵路橋部分
杏林大橋向東連接成功大道,向南連接東渡路,對加快島內外交通速度,落實“半小時”交通經濟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橋通車後,一方面降低北通道交通壓力,同時也使島外前往島內機場、輪渡及東渡港區等地的距離及行車時間大大減少,港口物流、商貿批發、金融保險、旅遊會展將更好地輻射和服務整個海西經濟區,更好地發揮廈門經濟特區的區域帶動作用。(廈門市人民政府 評)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