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默記

鎖定
康默記(?-927),本名康照。原為薊州的低級軍官,後來歸順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康默記任職契丹期間致力於構通藩漢文化,推行律法。歷任左尚書、皇都夷離畢等職,曾隨阿保機參加了滅渤海國之戰,還先後主持修建了皇都城、阿保機的陵墓。是阿保機的佐命功臣之一,與韓知古韓延徽等漢人在遼政權封建化的過程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本    名
康默記
別    名
康照
所處時代
遼代
逝世日期
927年
主要成就
輔助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

康默記人物生平

康默記出仕契丹

康默記出身軍伍,年輕的時候在薊州擔任衙校(低級的武官),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進攻薊州時,虜掠大量漢人,康默記也被虜到契丹,耶律阿保機十分賞識康默記的才能,把他留在自己身邊效力,當時契丹統治區域內已經有許多漢人,所有牽涉到番、漢之間關係的事情都委託康默記去調和處理,他處理這些事情都很合乎耶律阿保機的心意。 [1] 
當時耶律阿保機剛剛統一草原,各個部族都歸順不久,法令不暢通,康默記主持律法工作,他推斷剖析律令的意義,論斷判決定刑的輕重,不曾有絲毫的差錯。觸犯法網的人,人人信服,都自認為沒什麼冤枉。不久,康默記被任命為左尚書。 [2] 

康默記修建上京

上京遺址 上京遺址
公元018年(遼神冊三年),契丹開始建造京城,擔任禮部尚書的康默記被任命為版築使,負責在潢河以北營建皇都(後稱上京,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人們聽説是康默記主持工程,都互相勸勉趕去赴役,一百天就將事情辦完了,後經遼太宗數次擴建,改稱上京。上京的營建,是北方草原遊牧部族的空前創舉。 [3-4] 
公元920年(遼神冊五年)閏六月,康默記被任命為皇都夷離畢(職掌刑獄)。適逢耶律阿保機出兵居庸關,他命令康默記率領漢軍進逼長蘆水寨,在這場戰役中,康默記所部俘虜甚眾。 [5] 

康默記隨徵渤海

公元925年(遼天贊四年)十二月,耶律阿保機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渤海國,康默記與韓知古隨駕出征。 [6] 
契丹大軍攻克扶余城之後,直撲渤海國都忽汗城,公元926年(遼天顯元年)正月,渤海國國王大諲撰出城請降,阿保機優禮相侍,釋放大諲撰回城。大諲撰回城之後,在愛國將士壓力下改變主意,決定固城堅守,抵抗到底。阿保機發現諲撰“復叛”,立即下令諸將猛攻忽汗城,康默記奉命率兵攻打東門,他帶領勇士率先登城,攻入城中。 [7] 
攻下忽汗城之後,三月,康默記與左僕射韓延徽奉命率軍進攻渤海軍據守的長嶺府,但久攻不克。在他攻打長嶺府的過程中,阿保機病逝了,皇后述律平稱制,執掌軍國大事。八月,康默記、韓延徽攻佔長嶺府。隨後契丹大軍西歸,大軍撤回時,已攻下的城池又大多起兵反遼,康默記與阿古只率軍平定了這些抵抗。在與阿古只率軍攻破回跋城之後,康默記回到京師。 [8-10] 

康默記為主建陵

康默記回京之後,受命負責營造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陵墓,公元927年,遼太祖陵工程完工之後,康默記便去世了。 [11-12] 

康默記人物爭議

康默記死因之謎

關於康默記的死因,《遼史》謂康默記“歸營太祖山陵畢”,而後突然書一“卒”字,聯繫耶律阿保機死後,契丹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不能不讓人對康默記的死因產生疑慮。
耶律阿保機死後,他的妻子述律平臨朝稱制,引起部分契丹貴族的不滿,據《新五代史》記載,述律平為了消滅政敵,利用契丹殉葬的舊俗,以為遼太祖殉葬之名誅殺反對她的諸將領。王民信先生就懷疑康默記乃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葬時被殺殉的。 [13] 
另據《遼史·耶律鐸臻傳》記載,述律平想要清除的太祖功臣之一耶律鐸臻恰好也卒於天顯二年,《遼史》也沒有交代其死因,綜上所述,《遼史》所記康默記、耶律鐸臻二人之死,似乎暗合述律後以殉葬之名誅殺諸將的傳説。雖然這個傳説的具體細節可能會與實際情況頗有出入,如“被殺者百人”(《五代會要》)、“殺其大將百餘人”(《新五代史》)、“前後所殺以百數”(《通鑑》)、“殺諸將數百人”(《契丹國志》)云云顯然過於誇張,但從種種跡象來判斷,此事恐非無中生有。
當然,對於此説也有很多反對意見,陳述先生就認為存在很大的疑點,他認為述律平殺諸將於太祖墓,此舉不近情理,即令有殉葬之俗,也不可能用許多大將來殉葬。 [14] 

康默記名字爭議

康默記,作為遼初重臣,與“二韓一康”中的其他兩位(韓知古韓延徽)相比,史籍記載的事蹟並不多,但在有限的記載中,他的名字卻很多,除了原名康照之後,趙志忠在《虜廷雜記》在將康默記的名字寫為“康枚”,而在出土的遼代墓誌中,康默記又被稱之為“康梅棘”,不知是誤記,還是別名,或是其契丹名字。 [15] 

康默記歷史評價

遼史》:“佐命功臣其一也。” [16] 

康默記家庭後裔

孫子:康延壽

康默記史籍記載

遼史》、《契丹國志》均有傳。《資治通鑑》亦有事蹟記載。
參考資料
  • 1.    《遼史·康默記傳》康默記,本名照。少為薊州衙校,太祖侵薊州得之,愛其材,隸麾下。一切番、漢相涉事,屬默記折衷之,悉合上意。
  • 2.    《遼史·康默記傳》時諸部新附,文法未備,默記推析律意,論決重輕,不差毫釐。罹禁網者,人人自以為不冤。頃之,拜左尚書。
  • 3.    《遼史·康默記傳》神冊三年,始建都,默記董役,人鹹勸趨,百日而訖事。
  • 4.    《遼史·太祖本紀》癸亥,城皇都,以禮部尚書康默記充版築使。
  • 5.    《遼史·康默記傳》五年,為皇都夷離畢。會太祖出師居庸關,命默記將漢軍進逼長蘆水寨,俘馘甚眾。
  • 6.    《遼史·康默記傳》天贊四年,親征渤海,默記與韓知古從。
  • 7.    《遼史·康默記傳》後大諲歙叛,命諸將攻之。默記分薄東門,率驍勇先登。
  • 8.    《遼史·康默記傳》既拔,與韓延徽下長嶺府。軍還,已下城邑多叛,默記與阿古只平之。
  • 9.    《遼史·太祖本紀》是日,上崩,年五十五。天贊三年上所謂「丙戌秋初,必有歸處」,至是乃驗。壬午,皇后稱制,權決軍國事。八月辛卯,康默記等攻下長嶺府。
  • 10.    《遼史·康默記傳》既破回跋城,歸營太祖山陵。
  • 11.    《遼史·康默記傳》歸營太祖山陵畢,卒。
  • 12.    《遼史·太祖本紀》次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於祖陵。
  • 13.    契丹人殉制研究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4-07-09]
  • 14.    契丹人殉制研究  .四史同堂[引用日期2014-07-09]
  • 15.    “遼”國號新解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4-07-09]
  • 16.    《遼史·康默記傳》佐命功臣其一也。
展開全部 收起